議論文論據(jù)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

2018/05/31 02:58:45文/admin

學分網(wǎng)給各位考生篩選整理了議論文論據(jù)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議論文論據(jù):孔子的識人哲學,孔子的識人哲學作文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guān)注學分網(wǎng)。孔子的識人哲學

議論文論據(jù)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

一天,孔子出游,途中他的馬兒偷吃了農(nóng)夫的莊稼。

農(nóng)人很生氣,捉住了馬兒并把它關(guān)了起來。子貢知道后,就去懇求農(nóng)人放了馬兒,但任憑他好話說盡,低聲下氣,農(nóng)人卻理都不理。

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豬、羊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優(yōu)美音樂)一樣。這是我的不對,并非農(nóng)人的過錯。于是命馬夫前去。

馬夫見了農(nóng)人便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南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馬兒怎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該偷吃呢

農(nóng)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馬兒還給了馬夫。

有人聽說了這件事,便來問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貢之力所能解決,為何不直接派馬夫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讓子貢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貢毫無怨言,也使得馬夫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

圣人能通達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盡其才。

孔子的識人哲學作文素材

【篇一:《論語別裁》讀后感】

最近在讀南懷瑾先生寫的《論語別裁》,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感慨頗多。幾乎每翻開一頁,沒讀完一章,都能讓我心情愉悅,思如泉涌,讓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正如論語里所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然而,正是在《論語別裁》的學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讓我開始感嘆于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感嘆于他對《論語》一書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獨到的分析。

看到這句話,就回想起上中學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對于老師的講解,學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當時的學生,現(xiàn)在看起來,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實只是因為文學修養(yǎng)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懷瑾說的,文學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以為意義再明顯不過的子曰,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并反省,就是學問。能夠從不斷的體驗反省中經(jīng)常得到會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說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沒有人欣賞。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鬃拥膶W問,是五百年后的漢武帝時期才興起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美孔子,這個時間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間,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在中學時學到這句話就很詫異,如果每個人都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待朋友,有看到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和打壓。

《論語》,經(jīng)歷了漢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其真實面目已經(jīng)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知。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這也成了孔子思想為再后來的人們說詬病的一個重要起因。

從《學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們都能明白,這個學生在家里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jié),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里,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shù)的就做藝術(shù)家等等,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nèi)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迷信權(quán)威是給自己內(nèi)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nèi)心的判斷。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jié)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篇二:《論語別裁》讀后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赡蠎谚壬鷧s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yǎng)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么,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么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xiàn)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于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后,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jié)論。

為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yǎng)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jié)論。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為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眾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為《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xiàn)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注解不一樣。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為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jié)果斷章取義,讓后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xiàn)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tài)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現(xiàn)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xiàn)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為《論語》要人為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F(xiàn)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jīng)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篇三:《論語別裁》讀后感作文】

近來讀完南懷瑾大師的《論語別裁》,感想頗多,借此機會,談談感言。

論語里說要尊師重道,南懷瑾大師說現(xiàn)在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復興固有的尊師重道精神?,F(xiàn)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諸位都有這個經(jīng)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怎么說的。幾年前,教師節(jié)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yè)行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jīng)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這種諷刺呢我想可從許多方面來說,首先必須得說是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這種思想完全與責任相脫節(jié),自己很難踏實的認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談尊重他人乃師又如何實則一悲哀。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國的教育目的性很明顯,形式主義又是常態(tài),這很容易泯滅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理想教學,而墮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責任,被壞境所同化,試想,懷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師何談教育

對于總結(jié)原因,你一言我一語,道理一籮筐,實則進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篇四:讀南環(huán)瑾先生《論語別裁》有感】

本人一介學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學校受正統(tǒng)的國民教育,上班后,懵懂踏入社會,從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雖然生活安定,工作穩(wěn)定,但工作之余,還是對老祖先的東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對本國許多文化也有很多疑問,偶然得知南懷瑾先生深通儒、道、佛,于是欣欣然購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環(huán)瑾選集》,才讀了第一卷《論語別裁》,感到頗有收獲。南懷瑾先生對于《論語》的解說不愧為一個嚴謹?shù)膶W者,從歷史的角度旁征博引為《論語》的誤讀做了很多糾偏,與我們這些遠離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專家級的解說。這本書將近800頁,我也是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業(yè)余時間才看完,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論語》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書,貼近我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們70后這一代,對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彈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對于現(xiàn)今的時尚物事如ipad、汽車等等也能緊緊跟上,但是在正統(tǒng)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對于老祖先的東西講的很少,以至于到現(xiàn)在對母親如何做人的訓導還有疑問,媽媽說的這些東西書本上怎么沒有,因為之前沒有接觸到任何一本這樣的書,看了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們說儒家講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著《孝經(jīng)》,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于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還有我們在與人日常交往中,能夠做到溫良恭儉讓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諧。對于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對于比自己意見更好的意見要及時變通采納。對于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導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暗地里,我也在笑,豬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還管不住自己,呵呵?!墩撜Z》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非常生動,建議有學者什么時候把它做成動畫或漫畫故事,大家應該會喜歡看的。

二、《論語》對學習的要求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對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導意義。我們說孔子的弟子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孔子都能夠識人,盡量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而糾正他們的短處,讓他們不斷學習作文。這對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的特點既可以是缺點,也可以是優(yōu)點,關(guān)鍵在于如何發(fā)揮作用。同時,孔子也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貢獻出來,同時在工作取得成績之后還要總結(jié)提高,再去學習,平常我們只知道前面一句話,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話,這對于建立學習型組織也是有益的。同時,學習必須勤奮,但是要悟道,學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簡單,才能返回來指導實踐。這個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終歸到一以貫之。

總之,僅僅是驚鴻一瞥,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也使我猶如掉入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對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詳盡的指導,收益匪淺,可以做為一部經(jīng)典,時常翻看,總會找到人生難題的答案,難怪孔子學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為一個炎黃子孫,這也是自己的驕傲啊。

【篇五:《論語別裁》讀后感】

近期,我認真拜讀了臺灣國學大師南懷謹?shù)摹墩撜Z別裁》。書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以通俗、風趣的語言闡釋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論語》的理解。讀來,讓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深深折服于他那豐厚的文化底蘊、探究學問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獨特而精辟的見解。由于該書內(nèi)容豐富,對《論語》每一章都做了詳盡的介紹,信息載量之大,讀起來仿佛置身于知識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僅就第一篇《學而第一》,談一下感想和認識。

研究學問,不能盲目崇拜權(quán)威,要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謂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來,人們對于《論語》的認識一直籠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讀書人學優(yōu)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為標準答案。然而,時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論語別裁》里,我們卻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例如《論語》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對此,朱熹的解釋是:君子如果不板著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會顯得威嚴,學問也不穩(wěn)固,要講求忠誠信用,不結(jié)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給了我們另一種解釋: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這樣,知識才有用武之地,忠誠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沒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錯必改,善莫大焉。同時,他用調(diào)侃的筆調(diào)寫到:無友不如己者,按照他們的解釋,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馬遷、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大學校長只能跟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tǒng)交朋友,當了總統(tǒng)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顯然,朱老夫子的解釋與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乃枷氡车蓝Y,是嚴重的謬誤。難怪南老先生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們,真該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靈,聽了這話會汗顏的。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閃爍!《論語》等經(jīng)典著作歷經(jīng)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對我們當代人的人生觀依然具有很好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但是,關(guān)鍵是要結(jié)合實際正確地去理解、吸收、運用其中的每一句話,相信會對我們的人生道路起到指正引導作用的。

【篇六:《論語別裁》讀后感】

自從清朝末年,資本主義列強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人開始從天下走向世界。天下和世界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國的觀念,它不是以誰為中心的視角,而是包融一體;世界是西方的哲學,是有大小有邊際的,它強調(diào)不同的立場,有明確的劃分。就像世界觀一詞,不同人有分別的有立場的觀念。無論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國開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繼承和發(fā)展,西方文化在中國蔓延,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敞開胸懷迎接新思想,摒棄、批判甚至打倒舊思想。思想領域的變革與社會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歷經(jīng)重重磨難,中國人終于探尋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國。

從建國到現(xiàn)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一批國學大師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南懷瑾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紀的后半葉,南懷瑾老師去了臺灣。隨著局勢的變動,南老師的著作得以在大陸出版,并且近幾年廣為流傳,備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師的推薦下,細品南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南師的著作往往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旁征博引,融會通達,又多新奇解、智慧語,我曾號稱只讀作者已過世至少三十年的書,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讀南懷瑾老師的書,我不斷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畢竟,空談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亂蕪雜失其本心都毫無意義;文化通過人來體現(xiàn)、藉由人來傳承、依靠人來發(fā)展。發(fā)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語我們已經(jīng)見怪不怪,那么行動呢該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書到今生讀已遲;琴棋、書畫、禮樂,民俗、神話、宗教,門類繁多;真應了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更何況,從小受的教育并沒有讓我們這代的很多人有足夠深厚的積累。南懷瑾老師說,他的積累都是十三歲以前背的;他在臺灣發(fā)起兒童讀經(jīng)活動,廣受好評。當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時,無論生在何世,都應有正確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努力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憑人力,客觀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論語別裁》給我的啟示是很難言明的,正如古人講做學問,是知、信、行;從文化的角度講,在杏壇詩社聽的講座中國藝術(shù)簡史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中國,而南懷瑾老師的書讓我真正觸摸到了古中國的思想與智慧。我曾著迷于西方哲學體系的龐大和嚴謹,但思與辯總將我領向一個又一個糾纏著的世界;理論的創(chuàng)立與推翻,見證著人們探索的腳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國人的方式卻不一樣,他一跳就飛上了云端!西方人沿著世界的概念外拓出龐大的體系,中國人向天下里探出無盡的內(nèi)涵。兩個角度,兩種道路,本無所謂對錯高下;固執(zhí)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揚他,都沒有道理。

南懷瑾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臺灣一些大學生要搞中國文學的再革命。南老師講,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后發(fā)現(xiàn)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你們現(xiàn)在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么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么南老師的一番話平息了臺灣大專院校里的這場小風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發(fā)言權(quán)。不過,對于中國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發(fā)覺它魅力無窮,倒也不必大動干戈啦。中國人做事向來不講究橫沖直撞,講求中庸之道,求變亦可漸變,免得過猶不及。作文

【篇七:《論語別裁》讀后感】

初次接觸到南懷瑾老師的著作就是這本《論語別裁》,很多人可能認為論語大家都讀過,有什么好看的,不就那么幾句話么,從小背到大。但是讀了這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南懷瑾老師對于論語的理解真是太精彩了,他那種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哪種不被權(quán)威禁錮的言論讓人眼前一亮,原來論語可以這樣讀,可以這樣理解。下面就讓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南懷瑾老師的獨到之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南懷瑾老師對這三句話進行了分析,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鬃尤绻@樣講,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是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窮的那幾天,朋友要到他家來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情。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樂乎。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寧可不要當君子,你對不起我,我不打你,你騙你,心里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下面讓我們看看南懷瑾老師的理解: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一個人哪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尤其是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qū)的遠??鬃拥膶W問,是五百年后,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

多么精辟的言論,多么獨到的思想,讓我們被禁錮的思想呼吸到了一絲新鮮的空氣。的確,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chǎn)生火。

【篇八:讀《論語別裁》上冊有感】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看了《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xiàn)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F(xiàn)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jīng)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xiàn)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

不過,當我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這一切都分開做了解釋,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誰來懂得你這一小節(jié)。南老先生在這一篇中對孔子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將所有自己的解釋都總結(jié)在了一起。尤其是這篇中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真是恰到好處。不但說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還告訴了讀者,做人做學問成功的途徑。

還有,我覺得寫得很妙的是南懷瑾說,現(xiàn)在的人讀《論語》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剛開始,我認為這只是南懷瑾的片面之解,不過在詢問父親后,才明白這是告訴讀者,看《論語》要自己反復品讀原文,而不是單單看注釋。至于不懂,接著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

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xiàn)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xiàn)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學分網(wǎng)小編提示:以上是議論文論據(jù)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議論文論據(jù):孔子的識人哲學,孔子的識人哲學作文素材,孔子的識人哲學范文。學分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guān)文章

2022北京合格考成績什么時候出 2022北京合格考成績查詢時間
2021上海嘉定區(qū)轉(zhuǎn)學政策 上海嘉定區(qū)轉(zhuǎn)學需要什么條件
2021清華附中合肥學校小升初招生簡章 清華附中合肥學校入學條件
初中語文必背基礎知識 初中語文必備文化常識
中學生身高標準表 中學生正常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