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思考和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吸取經驗教訓,做出正確決策。寫一篇完美的總結,要注重文字的精練和表達的清晰??偨Y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每一次總結都是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邁出的一步。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一
1、注重學法指導,為文言文學習掃清障礙。
上課伊始,提醒學生“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幫手”。導入課題后引導學生交流并梳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語意正確斷句,啟發(fā)學生結合插圖理解“子”的意思,聯(lián)系學過的《守株待兔》理解“走”字的古今異義,借助提示背誦課文,理清順序背誦課文……可以說,學法指導滲透在整堂課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學生學得輕松,上手很快,并通過這一課的學習積累了學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2、將識字、寫字、文言文知識點的教學分散在整堂課之中,使教學既活潑又扎實。
古文教學最無法避免又最容易陷入枯燥的就是字詞、知識點的教學。我將識字、寫字、文言文知識點的教學分散在整堂課的若干個環(huán)節(jié)中,調動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使學生既不感到枯燥無味,又學得扎扎實實。
3、借助空白點拓展想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學習“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一句時,我趁機啟發(fā)學生道:“如果你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孩子,你會怎樣呼喚王戎去摘李子”、“如果你是一個語文學得特別好的孩子,你會怎樣召喚王戎摘李子”,沒想到學生群情激昂,發(fā)言異常積極,課堂氣氛格外活躍,在大膽想象中學生對王戎的“聰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二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樹上果實累累,多得樹枝都彎下去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后地奔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闭獊硪粐L,的確如此。
注釋。
王戎:西晉瑯琊(今屬山東)人,自幼聰明過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尚書令,司徒。
嘗:曾經。
諸:眾多。
游:嬉戲玩耍。
子:李子。
折枝:壓彎樹枝。
競:爭相地跑過去。競:爭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確實這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三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雅量》,本文主要講的是王戎年僅七歲時即善于思考、冷靜推斷的故事。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yǎng)文言語感,借助關鍵詞和圖表復述故事內容;讓學生了解《世說新語》這本書,激發(fā)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范讀,自讀,齊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生可以借助注釋、關鍵詞、圖表的方法復述故事內容。
環(huán)節(jié)設計過于全面,顯得臃腫繁瑣。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chuàng)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chuàng)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崩蠋熢诮虒W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并重。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接著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后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注釋,嘗試翻譯文章,并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最后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并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寫王戎七歲時和小朋友看到路邊有果實累累的李樹,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沒有摘并告訴他們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從的道理。
學情分析:
小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于文言的停頓、斷句無意識,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在學生讀準字音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范讀,學生模仿,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教學建議:
教師可范讀課文,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韻律和節(jié)奏,指導學生結合注釋,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學習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先讓學生借助譯文與原文對照閱讀,粗知原文大意。教師再抓住文言文中幾個關鍵的知識點予以引導點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王戎善于觀察、縝密思考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現代文翻譯全文、背誦全文。
難點。
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搜集視頻《聰明的王戎》。
學生:了解《世說新語》。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看一看:老師知道大家非常喜歡看動畫片,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嗎?(觀看視頻《聰明的王戎》)。
2、講一講:剛才同學們看得真認真呀!誰來講一講你剛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復述故事)。
3、過渡:你的'故事講得真好!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1、自由讀,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字,試試能否讀正確。
2、檢查幾個字詞的朗讀:
王戎諸小兒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讀小古文不僅要讀好,更重要的是能讀出節(jié)奏。一句話中該如何停頓呢?自由讀,試一試。
4、指名讀,其余生認真聽,說說停頓準確的地方。
5、教師出示劃分好節(jié)奏的課文,學生練讀。
6、齊讀。
三、精讀課文,讀明白,讀出韻味。
1、簡要說說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舉。
2、逐句朗讀,理解。
(1)師出示第一句,指名讀。
a、理解:嘗(曾經)諸(眾多)。
b、感悟古文的簡潔。(“諸位同學”,可以是“諸生”就解決了,那么“諸位老師”怎么說?)。
c、出示: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________。(學生嘗試填空)。
d、練讀,體會王戎和孩子們自由自在玩耍的快樂。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讀,說說他們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這是一棵怎樣的李樹?學生嘗試描述李樹的樣子,在描述中領會“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競走”,諸小兒競走取之時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樣讀好這句話?(學生說,練讀)。
d、王戎也跑過去了嗎?理解“唯戎不動”。
e、王戎靜靜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對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讀。你若在場,會怎么問王戎呢?(先用現代文說,而后嘗試用小古文的方式來表達)。
b、指名讀王戎的回答,讀出他判斷的那份篤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隨便猜的嗎?請你說說他是如何推斷的。
d、評價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們開始信不信王戎的話?后來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場,會怎樣稱贊王戎?(先用現代文說,而后嘗試用小古文的方式來表達)鼓勵多種表達。
四、通讀,檢測。
1、有滋有味地朗讀這則小古文,比賽讀。
2、小檢測。
古文語言很簡潔,在不影響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會省略一些詞語。請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2)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p>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試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齊背短文。
六、劇本表演。
下面我們一起來演一演這個故事。
四人一組,一人演王戎,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說新語》,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寫的,它在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書中有許多小故事,歷經千年,依然鮮活生動?!翱兹谧尷妗薄巴跞肿R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學們還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嗎?請同學們和家長們在網上搜集更多的《世說新語》的故事或視頻,感受經典文學的魅力。
板書設計:
唯戎不動。
善于觀察、縝密思考。
教學反思:
剛開始上這一課時,我也知道要想讓學生順利地接受小古文,讀準讀通讀懂,就是個門檻,孩子們跨過這個門檻就能進入古文的境界,跨不過就進入不了。可是我在處理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方法太單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強調讀得重要性,學生也不太買賬。在同學的啟發(fā)下,我懂得讀要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要有層次,還要把讀得方式處理得輕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讓學生自讀后再由同學間互相糾正,或者由讀得好的同學帶大家讀,老師引讀,同學間比賽讀,老師和同學比賽讀,打著拍子讀,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讀等各種各樣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樣,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教授、停頓,比如重音等,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讀越有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五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學生朗誦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為今后的古文教學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yǎng)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fā)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寫王戎的聰明,而是先寫別的小孩“競走取之”,再過寫“唯戎不動”,這是一種對比的寫作手法,這手法反襯了王戎的聰明過人。要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有意識地檢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三、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強調了誦讀要做到“聲斷情不斷”,加強了誦讀的多樣化(錄音范讀,老師范讀、自讀,齊讀,表演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fā)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tài)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王戎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艺J為王戎也在動,他在動什么呢?”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發(fā)表了很多見解:(1)諸兒動的是腳,競走取之。(2)王戎動的是眼睛,要善于觀察。(3)王戎動的是會思考的大腦,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
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可取之處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誦讀,傳授誦讀古文的技巧,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五、不足之處。
1、使用多媒體時間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體使用過多會對孩子眼睛有傷害,沒有過多的思考空間。
2、環(huán)節(jié)設計過于全面,時間分配不夠。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少了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chuàng)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chuàng)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知識、能力并重,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現。
這篇課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僅49個字,故事簡短,卻描寫生動。講述的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能根據環(huán)境來分析路邊李子樹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贊揚了他的聰慧、善于觀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質。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后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并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復讀課文,問問自己讀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質疑!同時從一位老師的角度出發(fā),梳理出本課需要教會學生的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取舍、設計。本單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歷史中的俊杰,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和“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贬槍ξ难晕恼Z言精練的特點,教學本文時,需要將簡短的文言文變長,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梳理文言文學習方法,圍繞“復述課文”及抓住人物的動作、心理、神態(tài)來想象畫面講故事作為本課的重難點。本課設計一個課時,如何在一個課時的時間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哪些是學生明顯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師課堂上引導提升的方面,以何種方式來引導,突破重難點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最多的方面。經過多次試教,我決定關注語文的實用性,將課堂還給學生,整體上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字理導入,激發(fā)興趣;梳理方法,做好鋪墊;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創(chuàng)造性講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帶文。整堂課下來,覺得呈現比較好的幾個方面:從課題入手,抓住了一個“戎”,字理導入,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關注到了“戎”常用的義項,導入直接,扎實。第二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文言文,旨在喚醒舊知,搭建起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拓展遷移,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沒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時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從積累古文中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詞語,感受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方法滲透、歸納貫穿整堂課。挖掘人物形象時,也能抓住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的區(qū)別,層層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靜思考、善于觀察、善于推理,而不僅僅是學生浮于表面的“聰明、機智”等。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及文言文特點,我將拓展講故事作為難點之一,課堂中教給學生方法,同時為學生搭支架,引導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動作、心理、神態(tài)描寫,最后四人小組人人匯報,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以文帶文,拓展學習了《孔融讓梨》,該環(huán)節(jié)也是圍繞本節(jié)課教的方法來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文言積累,也運用了當堂課教的方法。
總之,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我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將學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獲,“以生為本”的課堂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時時把學生放在心里,放在課堂的第一位,關注學生并在課堂中呈現,我是在本節(jié)課的反復打磨中才逐漸實現,希望今后自己的課堂能以此為契機,在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上越走越遠!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六
1、王戎:西晉瑯琊(今屬山東)人,自幼聰明過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尚書令,司徒。
2、嘗:曾經。
3、諸:眾多。
4、游:嬉戲玩耍。
5、子:李子。
6、折枝:壓彎樹枝。
7、競走:爭相地跑過去。
8、競:爭逐。
9、走:跑。
10、唯:只有。
11、信然:確實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七
劉瓊老師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多種形式讀,感受小古文的精妙。學習小古文最主要的手段是朗讀。劉老師加強了誦讀的多樣化(范讀,自讀,指讀,同桌互讀,齊讀)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提升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情趣。同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
2.習得方法,入情入境學古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劉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古文主要內容時,教給學生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古文,使學生去毫不費力地讀懂這篇古文。
3.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對以往學過知識的聯(lián)系,比如在理解“走”字時,出示奧運會競走圖片,讓學生形象地理解這詞的古意和今意。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能夠尊重學生的想法: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王戎為什么不取道旁李?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從討論中感悟王戎的人物特點:善于思考、冷靜分析、不盲從……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另外,劉老師上課教態(tài)自然、大方,非常好。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八
本次教研活動,又聆聽了本校新老師張艷霞老師執(zhí)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她設計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yǎng)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范讀,自讀,齊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1、環(huán)節(jié)設計過于全面,顯得臃腫繁瑣。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不必非要“趕著”把自己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走完。課堂上,應該靈活的“以學定教”。
2、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并重。方法與能力的訓練時間可以再延長一些,后邊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再壓縮一點。
如果我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接著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后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并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九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級上冊課文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本書的第二篇文言文。三、四年級的文言文主要都是一些通俗淺顯的小古文,因其體裁不同,所以要明確學習目標,一是能夠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學會正確斷句,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熟記;二是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孩子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感,通過學習知道文中蘊含的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平時熟知的故事,文言文短小精悍,故事內容理解起來也不會太難。
本周我們一起學習觀摩了本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公開課教學,下面就談談我在聽課過程中的幾點看法。
一、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結合精美的課件,讓整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開頭以“解釋課題”進行導入,尤其對易錯字“戎”字,以及“取”字的意思做了講解,讓學生對課題及文中要講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不過,此處的導入時間有些過長,導致后面的內容比較緊湊,并且課件中課堂練習的內容沒有派上用場。
二、朗讀過程中注重把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美,有齊讀,有個人讀,再通過學生互評的模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其特點。
三、抓住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引導與思考,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讓課堂變得井然有序。其中,對“折”字,用軟尺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了折是折彎了,而不是折斷了,非常形象生動。并且對古今異義字“走”,還有文中的“三個代詞之”的意思做了重點講解。當然,在抓住重點詞解釋句子意思時,可多叫幾位同學來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點評總結后,可以進行復述,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四、在主題上有一定的升華,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王戎是一個觀察仔細、善于動腦、聰明機智、冷靜思考的孩子,而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學習他這種品質。
五、當然,我認為本堂課中還可以利用多種方式讓課堂氛圍更活躍,教師的板書內容可以再簡潔一些。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十
四年級的張老師在教研組活動中作了一節(jié)文言文,當時我就在想:文言文該怎樣教呢?回想以前教老教材高年級時,文言文的教學思路,一般是:
1、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師范讀、引讀,生個人讀,動筆劃出停頓);
2、自主學習,對照注釋,讀懂句意,合作探究,理解句子意思;
3、熟讀成誦。
現在的部編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學習文言文,張老師的教學步驟非常清晰:
1、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2、根據方法自主閱讀,讀好停頓;
3、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大意;
4、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5、指導書寫。
張老師的課有以下優(yōu)點:
1、注重朗讀訓練。文言文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及閱讀經驗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自主閱讀,主動地思考、理解、積累。本節(jié)課上,張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再劃分節(jié)奏練習讀,借助注釋理解了文言文意思后,再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整節(jié)課,老師都能做到尊重學生,讓學生充分閱讀理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教學語言樸實無華。張老師的語言不是激情高亢,而是一種“生活化”很平樸的課堂語言。沒有矯情的修飾,沒有華麗的鋪排,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受。課堂和教材要回歸生活本位,張老師的課扎實而有效。
3、簡簡單單學古文。
學文言文,做到“會讀”(字音、停頓)、“會講”(理解字、句、全文)、“會背”(積累)就行了,不要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
每次教研組活動,總能發(fā)現別人的長處,我們要吸收他人有益的經驗,用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十一
鄭瑞梅老師執(zhí)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讓我印象深刻,獲益匪淺。
鄭瑞梅老師的語文素養(yǎng)很高。她的語言簡練卻很有指導性,提問的問題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出正確答案。生字的講解十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概括、總結類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受益終生。比如,鄭老師把漢字分解成幾部分,說出古代漢語中每一部分的含義,讓學生猜測出組合漢字的含義;通過組詞的形式分析字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學生看圖觀察,根據上下文理解某一個字的含義。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思考中積累,在思考中成長。
不管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需要朗讀。朗讀能夠讓學生理解文本、升華情感。鄭老師利用多形式的朗讀指導,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文意,邊理解邊讀,以讀促理解,理解后讀得更加準確。師生在讀中獲取了每一個漢字的含義,讀懂了整篇文章的文意,總結了文言文中部分漢字的“一字多義”。相信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學生會主動、輕松很多。
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培養(yǎng)而不是硬塞。鄭老師很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生問學生答,借助連環(huán)畫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愉快地探索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合作精神得到了認可。鄭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可能我的能力還不夠。像鄭老師這樣具有高素養(yǎng)的老師才能信手拈來吧?但是,我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高素養(yǎng)。堅持每天閱讀了嗎?每節(jié)課都疲于應付還是精心設計?我做的遠遠不夠,所以我沒有這樣的能力。反思自己,改變自己,改變課堂,從現在做起。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十二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在文章中,王戎七歲時,跟小孩子們一起玩耍,面對長在路邊又紅又多的李子,其他小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去摘,而王戎根據環(huán)境推測這樹上長得肯定是苦澀的李子,大家嘗了嘗,果然如此,可見王戎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觀察與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占整頭。四年級的小學生不常接觸文言文,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許老師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她先指生試著讀一讀,發(fā)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著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劃分本課朗讀時的停頓,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后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fā)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悅感。
2、“學”字當頭。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已經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擴詞、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注釋等)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chuàng)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huán)節(jié)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接著,開展講故事比賽。試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臺展示。根據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后創(chuàng)設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出示課件: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3、潛移默化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說說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道理。
不足之處:課堂不夠生動,有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說的部分較多,讓學生自主思考、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較少。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評課稿篇十三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希望學生能夠借助之前學過的方法(借助注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來學習文言文,所以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引導學生逐句逐句進行文本翻譯上。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逐句分析過程中,是否所有孩子都可以實現這樣的順暢和流利,如何在公開課上保證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能真實地進行思考和嘗試。是否可以在點對點的交流之后,擴展為面的交流,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困生也嘗試說一說。
2、課堂上點對點的分析過多了,讀得不夠。特別是講解完每句話的意思后,更應該引導學生馬上進行朗讀,鞏固體會和思考。
3、同步課堂上,對結對學校有一定的關注和提問鼓勵的意識,但更好的對策還是沒有想好,比如當對方沒有人愿意回答,或者朗讀出現問題時,如果及時調整的策略還很欠缺。
4、《世說新語》的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忘記出示了,說明自己對于引導閱讀的意識還不夠強,總是停留在對單個文本的分析上。
5、在指導課作第四題時,如何幫學生提取更關鍵的主要內容,是我提前沒有預料到的,雖然課堂上進行了臨時應對,還是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充分的準備。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77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