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激發(fā)對書籍的興趣,促進個人成長與進步。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和觀點,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思考和評論。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啟示,值得一讀。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反側,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方舒展開去,當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道:“正合吾意?!?/p>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入仕途,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氐浆F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了美好風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三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烏臺詩案。
案情。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案檔。
蘇軾“烏臺詩案”案檔,宋時即已流傳,并有多種抄本、刊本。今所見幾種刊本中,《函?!繁尽稏|坡烏臺詩案》、《懺花庵叢書》本《烏臺詩案》為原案實錄,基本上保存了詩案原貌;《苕溪漁隱叢話》本按編撰詩話的要求作過刪改;《學海類編》本《詩讞》則可斷定是偽書。
詳細狀況。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轉知湖州。詩案就是蘇軾到湖州任所時寫的《湖州謝上表》引起的。表中說:“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yōu)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借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yǎng)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碧K軾這幾句牢騷話,筆下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被引進的一批投機鉆營的“群小”?!吧隆币辉~,已成為保守派攻擊變法派的時下習慣用語。這些用語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竊據高位,謀取私利的“小人”。第一個站出來檢舉蘇軾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緊接著是王安石的學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構陷下,只得降旨將蘇軾交御史臺,由李定為首的“根勘所”負責審理。他的筆觸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責積貧積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復,然而,“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云流水之作引發(fā)了烏臺詩案。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文字獄便揭開了序幕。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辦,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蘇軾。八月十八日,蘇軾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臺獄。兩個多月的“根勘”審理,蘇軾受盡非人的折磨。御史臺嚴刑拷打,晝夜逼供,真是“詬辱通宵不忍聞”。最后,李定等人強加給蘇軾“四大罪狀”,請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宋神宗面對御史臺的奏報,心里也著實犯難。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有遺囑:除了犯叛逆謀反罪,一概不殺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蘇軾于死地,朝野上下,輿論嘩然,認為蘇軾未犯叛逆罪,不該重處。更奇怪的是,新舊兩派正直之士,均出面營救。由于各方面的營救和輿論壓力,促使宋神宗產生寬貸蘇軾,從輕發(fā)落的念頭。最終,蘇軾得輕判,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四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叭霊簟倍郑言鹿鈹M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保鹤髡吲c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保骸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胺e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五
作者注明,寫作時間是元豐六年,這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年他四十四歲,總的來說,他的心情是比較沉郁的。但是蘇東坡畢竟有他自己的個性,不像范仲淹那樣,永遠是憂愁,進亦憂,退亦憂,在朝則憂其民,在野則憂其君。蘇東坡當然也有憂愁,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沒有歡樂。這一篇寫的就是,在政治上十分艱難的歲月里,他仍然有他自己的歡樂。
這一篇小品式的文章中,所表現的蘇東坡的個性是十分豐富、非常自由的。他非常重視自己的心情,享受難得的、歡樂的心情。本來到了夜里,解衣欲睡了,僅僅因為月色入戶,就欣然起行。也就是說,不睡了,沒有倦意了,興致來了,日常生活的習慣就不在話下。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自然景觀觸動了他,覺得很應該快樂一下。自己快樂就快樂吧,不夠,還要找一個朋友來一起快樂,就跑到承天寺里去找朋友張懷民,一起享受這大自然的恩賜。
本來,此刻一般的月色就已經足夠使蘇東坡興奮了,可是沒有想到張懷民那里,在承天寺的'天井里,月色更是精彩。
這篇文章的精華,就在于對月色的精彩寫得十分精彩。
首先,文本的主體是月色,但是沒有直接提到月。蘇東坡的筆力集中在月色的明亮,但又不提月色明亮,只是說“積水空明”,寫的是一種視覺效果:月光照著庭院,給人一種滿院子都是水的感覺;而且不是一般的水,是透明的水;不是一般透明的水,是透明得好像什么也沒有一樣?!胺e水”和“空明”,這兩個詞組結合在一起,很精煉,也很傳神,給讀者以很多的聯想。這是一方面:強調的是,月色的透明。
第二個方面,則是從透明的反面做文章。不是透明,而是不透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敝癜氐挠白雍芎?,黑得像水中荇藻一樣。這個暗喻的好處不但在于黑白對比,而且在于,它和前面的把月光比作水,是連貫性的。前面的水引出了后面的藻,在聯想上是從屬衍生性的。
這里動人的當然是自然景觀。但是,整篇文章的動人,又不完全是自然景觀,而是對于自然景觀的發(fā)現。文章寫夜月到處都是,竹柏影子也是普遍的存在,但是美景要有一種心情去欣賞。這種心情,就是一種閑適的心情。沒有閑適的心情,就對美景沒有感覺了。故最后一句說,天下美景甚多,之所以沒有得到表現者,因為沒有我這樣的閑適心情。
歸根到底,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美景與閑心的遇合。閑心就是超越世俗功利之心。蘇東坡正是以這樣的閑心對待逆境的。即使在逆境中,也以平常心處之,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內心豐富的成熟的人。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六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夜地點:承天寺。
人物:“我”與張懷民。
主旨句子的`意思是:一方面是說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趨炎附勢,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那有閑暇領略這仙境。
第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身居閑職,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恨之情。
主題思想:
本文既表達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安閑自適的曠達,也有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七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成了一代名句,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睔v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八
一、關于“月”的詩句。
二、了解作者。
1、作者簡介。
蘇軾字,號,之一。著名的文學家。
2介紹寫作背景。
在黃州寫下了許多極其動人的散文和詞,如。
三、初讀課文,節(jié)奏語感。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四、二讀課文,字詞句意。
1.理解字詞。
欣然:欲:
念:相與:
遂:至:
亦:于:
2.翻譯全文。
五、三讀課文,意境主旨。
1、閱讀過全文,你覺得文中作者敘事、寫景、抒情都圍繞哪個字來寫,請說說理由。
2、文中描寫庭院中的'月色,著力表現了月色的什么特點?
3.重點探究。
六、拓展練筆。
作者與張懷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對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寫,試想象一下當時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請根據其意境寫一段文字,描繪一下作者筆下承天寺的月景。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九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點明夜游的起因與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作者抒發(fā)面對月光發(fā)生的感觸。
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念無與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蓋:蓋竹柏影也。(原來)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極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欲:解衣欲睡。(將要)欲窮其林。(想《桃花源記》。
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例句:相與步于中庭。
倒裝句。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狀語后置)。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一樣清閑的人罷了。(定語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
寧靜的夜里,你看見他輕輕推開承天寺的門,時空交匯,神馳千年,小作者遇到了那夜孤寂無眠、攜友同游的東坡居士。你一章一句地描繪它們靜夜里的行蹤。爬過書房宣紙的月光、竊竊私語的秋蟲、幽幽對答的妙友……詩一樣的美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你了解東坡先生未解的心事,那些如沙的往事落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散成了時間深處的過眼云煙,再不甘,再憤懣,此時都化于清風明月,一笑之間。
人生何處不逍遙,穿越時空注視著蘇東坡的你,是他隔世的知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一
你從汴梁走來,雨疾風嘯卻吹不散你的滿身塵埃;你經過河南,百姓的哭聲震天卻解不開你身上的枷鎖;你跨過淮河,三千里淮水濤濤卻無法洗滌你的屈冤。踏過長路漫漫,終抵黃州。一聲長嘆,兩行清淚,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懷作千古絕唱之能卻懷才不遇,胸有留萬世芳名之志卻龍盤鳳逸,這就是你在黃州的生活。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他稱自己為“閑人”,可我覺得應將他稱為“孤獨者”。孤獨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孤獨;二是空有一身才華卻處處受人排擠的孤獨;三是失去摯友的孤獨。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為百姓贏得福祉。從杭州的蘇堤到廣州的供水系統,再到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他無一不為百姓著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勢權臣當道,他遠大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杭州大旱,四百萬災民如饑似渴地等待救濟,可朝廷只援助了兩千石糧食,還被層層剝削,這種情況下他如何一手擎天?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說,蘇軾被貶黃州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沒有這次機遇,可能就沒有了《念奴嬌》的豪邁壯闊與《赤壁賦》的千古滄桑?!盀跖_詩案”以后,他明白了,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死也死不出來個道理來。所以,蘇軾的性格變了,他變得謹小慎微,雖滿腹經綸卻無人,也不敢與旁人傾訴;雖佳作頻出卻提防讓他人知曉?!坝⑿蹮o用武之地”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種意境上的孤獨。
其三,蘇軾被貶后,親友大多與他斷絕了聯系,蘇軾的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書信,千辛萬苦送出去卻杳無音信。明知自己是正義之身卻遭到親人冷漠的拒絕,這也是一種心靈上孤獨。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積水仿佛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蘇軾內心的想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一個孤獨者最凄美的告白!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二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識記和誦讀,常用小組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當同學們展示完課文內容后,我對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
一、文言識記與積累方面。
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我注重了兩點:一是準確掌握課內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與賞析。我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進行組與組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但我感覺有的學生識記的很快,不牢固,忘記得也快。尤其是翻譯課文,展示的時候運用自如,可在加強反饋是出現的錯誤很多。這就是說,講和練有點脫節(jié),不能把課堂上的知識完全轉變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
二、文言文誦讀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小組自由放聲朗讀、小組聽讀,小組有感情朗讀、組長讀、組員譯。各組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并茂朗讀;最后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jié)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
三、文言文體現一種新理念,即將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學中嘗試兩種新教學手法,一是采用字形辨析法,讓學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寢”“行”“止”時,我向學生展示了這幾個字的篆書體“睡”“寢”“行”“止”,從而簡潔而直接地了解到了他們之間的區(qū)別,也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詞語的用意,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真實心境;二是采用反譯法,即學生根據譯文進行文言表述,學生表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老師以此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課堂有所突破,還需要今后的不懈努力。它讓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處,讓我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三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四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蘇軾之弟蘇轍亦有《黃州快哉亭記》,謂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罣礙於遷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有過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提到張懷民,張懷民當時被貶黃州,作者和張懷民當時都被貶黃州,(是在蘇軾被貶4年后被貶的)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不算很有名,據說要不是因為《記承天寺夜游》(蘇軾被貶黃州時寫的)這篇文章,就不會有人知道他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五
一、“同病相憐”。他于1083年被貶黃州這是蘇軾“尋張懷民”第一個原因:人們在失意時會下意識尋找和自己有共同遭遇的人,痛苦有人分擔,無形中痛苦就會減輕,這是人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你認為蘇軾只是因為“同病相憐”而來“尋張懷民”的話,那么你就太低估蘇軾了。
二、尋找知音,這是蘇軾尋張懷民第二個原因。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這樣的一個人,當然是蘇軾的知音。
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指的是北宋元豐二年發(fā)生的文字獄。監(jiān)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的語句和此前所作的詩句,以諷刺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此案件純屬政治迫害。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fā)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作了手腳,于是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yǎng)小民”一句。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于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笑柄。
監(jiān)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jiān)督官吏;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傊?,是認定他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雖然他們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jiān)獄過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臺的監(jiān)獄。二十日,正式提訊。此時,《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彪[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新黨指控蘇軾“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臺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有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zhèn)、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蘇軾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因為兒子蘇邁離開京城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交給朋友,但是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有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食,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巧的是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魚。蘇軾大驚,就給弟弟蘇轍寫了上面兩首訣別詩。詩作完成后,獄吏按照規(guī)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余,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圣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fā)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烏臺詩案總算了結了,蘇軾出獄當天又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币怯捎放_的人檢查起來,他又犯了對帝王大不敬之罪,因為“少年雞”指的是賈昌。賈昌年老時告訴人,他在少年時曾因斗雞而獲得唐天子的寵愛,而任宮廷的弄臣和伶人。這一點可引申而指朝廷當政的小人是宮廷中的弄臣和優(yōu)伶,又會是一場“文字獄”!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白話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六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唬錾獗睔w,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七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zhèn)让婷鑼懴嘟Y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八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九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晚風吹拂,夜色漸涼。工作一天后的我感到非常疲憊,昏昏欲睡。
解開衣服正準備睡覺,突然發(fā)現門口布滿了一層薄霜,走近一看,只見皎潔的月光從門外撒進屋子里??吹竭@里,我想起大唐詩仙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彼忸D無,我高興地走到外面,準備散步賞月。
走著走著,考慮到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與我共同賞月,也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與我散步談心,于是我便來到承天寺,來找我的朋友張懷民。沒有想到的是,張懷民也沒有睡,這下好了,我們兩個知心好友共同走在庭院里,互相訴說著自己懷才不遇的凄慘狀況。
深秋時節(jié),金風送爽,吹走了我和張懷民的疲憊和困意。
明月如玉盤般懸掛在淡藍色的天幕上,格外皎潔、格外圓潤,它灑下如積水般澄澈透明的月光。這時,一片金黃的枯葉緩緩飄落在我和張懷民的眼前,吸引力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將目光朝地面看去。只見月光灑滿庭院,如澄澈透明的積水。這積水中,竟還有水藻和荇菜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幅簡約的水墨畫。仔細一看,這水藻和荇菜仿佛還在隨著水流微微晃動呢。我和張懷民看得入了迷,在思考著這水生植物的由來,突然,一陣秋風吹過,想起了“沙沙沙”的響聲,抬頭一看,噢!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唉!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二十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66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