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17:00:07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大全(17篇)
時間:2023-11-27 17:00:07     小編:MJ筆神

人生是一場旅程,總結(jié)是我們在旅途中的里程碑,記錄下我們經(jīng)歷的點滴。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我們的文章更富有表現(xiàn)力,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總結(jié)范文,快來看看吧!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一

1.認識“所、牧、捕、蟬、閉、立”6個生字,會寫“童、黃”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角色體驗的方法理解詩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愛。

課前準備。

電腦、投影儀、多媒體課件、展示平臺、紅筆。

教學過程。

一、交流體驗,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在夏天都喜歡玩些什么呀?(游泳、數(shù)星星、劃船……)。

2.師:你們的生活有點單調(diào),農(nóng)村的孩子生活可豐富啦?。ㄕn件出示圖片)看,農(nóng)村的孩子會——在田地間自由奔跑;他們會——在小河里游泳;會——到荷塘去摘荷葉,頂在頭頂當小傘;還會和牛兒在水中戲水。

4.這悠閑自在的生活,你們喜歡嗎?在清代,有一位大詩人,名叫袁枚,他也特別喜歡農(nóng)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里,(課件出示插圖)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筆把所看見的、聽見的寫進了詩中,名為《所見》。(課件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5.請同學們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課題并注音)???。

6.誰能借助拼音讀讀課題?(注:“所”是平舌音。)齊讀課題。

二、識字體驗,初讀感知。

1.詩人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詩,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注意讀正確,讀流利。(一讀——讀準字音)。

2.看,生字寶寶從詩中跳了出來!誰來當小老師帶讀?(注:蟬是翹舌音。)。

3.生字寶寶摘掉拼音帽子,你們還會讀嗎?(自由練讀,開火車認讀)。

(1)閉:閉上小眼睛。你閉得可真緊?。⊥瑢W們,睜開眼睛看,這就是——閉,閉眼的“閉”。(男生讀,女生讀)。

(2)立:全體起立。這個小朋友站在這兒,好像一棵小松樹,筆直筆直的,這就是——立,站立的“立”。(齊讀“立”)。

(3)捕:誰能用動作來演一演?對,用手捉就是“捕”。它和下面這個“蟬”字合起來,組成好朋友——捕蟬。(齊讀)。

(4)蟬:見過蟬嗎?

預(yù)設(shè):與“蠶”混淆。

這兩個字讀音不同:一個平舌音,一個翹舌音。字形不一樣,指得事物也不同。

我們來看看蟬的圖片。(播放蟬的圖片和叫聲)在夏天,蟬常常趴在樹干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所以,它又叫“知了”。農(nóng)村的孩子拿著一根細細長長的竿子,上面裝個小網(wǎng),去林子里捉蟬。

(6)牧:誰能給它組個詞?我們把放羊、放牛、放馬的孩子,稱為——“牧童”。

(7)“林樾”:誰來讀讀這個詞?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對,大家看這兩個字的偏旁都是——木,說明與“樹木”有關(guān)。(出示圖片)你們瞧,密密的樹,一棵挨著一棵,形成了綠色的樹陰,這就是——林樾。(再讀)。

5.調(diào)皮的生字寶寶回到詩中,誰來讀一讀?(二讀——讀通詩句)。

6.詩要讀好,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還要讀出節(jié)奏。請聽朗讀錄音。(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7.跟讀,自由練讀,指名看手勢讀。(三讀——讀出節(jié)奏)。

8.齊讀,想想:詩人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

9.交流。(板)。

三、設(shè)境體驗,感悟詩意。

(播放錄像)同學們,現(xiàn)在讓我們走近牧童,一塊去感受他的生活。

(一)學習第一句詩:牧童騎黃牛。

1.瞧!一個牧童騎著一頭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來了,這就是——(課件出示:牧童騎黃牛)(指名讀)。

2.走得太快了,誰再讀讀?

3.牧童和黃??墒煜だ?!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寬厚的牛背上,搖呀搖,晃呀晃,就像坐在搖籃里,可舒服啦?。ㄖ该x)。

4.還可以加上動作來讀一讀。

5.從你臉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快樂的牧童。大家一齊讀。

(二)學習第二句詩:歌聲振林樾。

1.牧童時不時拍幾下牛屁股,牛兒載著他慢慢兒地走著。牧童往四周看了看,哇!夏天是迷人的。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美景?(蜻蜓、花、草、樹、小鳥……)(引導把話說完整,說生動。)。

2.是啊,小樹林里,風兒在吹,花兒在笑,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播放:放牛歌)。

3.我看大家都被這歌聲陶醉了,你覺得這歌聲怎么樣?

4.這還只是在我們的教室里聽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靜的林子里,這歌聲是多么地響亮啊,就連四周的樹木也為之振動。這就是——(課件出示:歌聲振林樾)指名讀。

5.這歌聲太小,再響些。

6.聽老師讀。(強調(diào)“振”)。

7.女生讀,男同學加進來一齊讀。

(三)學習第三、四句。

1.小牧童剛才還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來。他干什么了——(課件出示:忽然閉口立)(齊讀)。

3.大家都想演,那你就是小牧童,你也是小牧童,我也是小牧童。我們大家都是小牧童。小牧童騎在黃牛的背上,緩緩走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走一路唱。有可能在唱——(啟發(fā)學生唱歌)那嘹亮的歌聲在林間回蕩,他唱著唱著,(播放蟬鳴)(示范動作)忽然,小牧童閉緊嘴巴,挺直脊背站在樹下看著樹上的蟬。

4.采訪1:喲,這個小牧童捂住嘴巴,站在這兒可真直??!我來采訪一下,小牧童,你剛才還在唱著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我聽到了蟬在叫,我怕我的歌聲嚇跑了蟬)哦,原來你被蟬吸引住了。

5.采訪2:那個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樹上的蟬。我來問問:小牧童,你看著那樹上的蟬,想干什么呀?(我想捕蟬)。

6.詩中的小牧童也是這樣想的,齊讀——(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

7.請坐!同學們,你們想想,這小牧童有什么辦法可以捉到蟬?。?/p>

8.是啊,小牧童的腦子里正在想著如何捉蟬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誰再來讀讀這兩句詩——(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9.小牧童是突然之間閉緊嘴巴的,聽老師讀一讀。

10.誰再來讀?

11.(預(yù)設(shè):生大聲地讀。)哎呀,你太大聲了,蟬飛跑了。你再讀一讀。

12.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四、朗讀體驗,積累古詩。

1.多可愛的小牧童?。∽屛覀兺暾刈x一讀這首詩。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課件出示全詩)。

2.大家能不能借助老師的板書把這首詩背下來呢?試一試。

3.學生自由練習背誦?!?。

4.讓我們看著這畫面,一起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配樂示圖) 。

五、拓展體驗,鏈接古詩?! ?/p>

1.詩人袁枚,又叫隨園老人,他的作品風格清新,語言流暢。今天老師再向大家推薦一首。

2.(課件出示:《題畫》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請大家跟著我一塊來讀讀。

3.你們來讀讀。

4.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夕陽西下,晚霞籠罩著寧靜的村莊。桃花映在水中顯得更加鮮艷。那牧童不知到哪兒去了?只見牛背上有一只鳥兒睡著了。

5.睜開眼睛,你們猜猜牧童去哪兒了?

1.《所見》我們會讀了,會演了,會背了,現(xiàn)在我們再來學寫這首詩的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

2.齊讀。

3.你們覺得哪個字很難寫?需要老師來幫忙?(預(yù)設(shè):黃、童)。

4.同學們,伸出你們的右手和電腦演示一起書空。

5.我們再仔細看看這兩個字,寫的時候應(yīng)該注意些什么?誰來給大家提個醒?

(“童”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寫一個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橫寫長點,下面是一個里面的“里”。

“黃”:上中下結(jié)構(gòu),注意第二橫寫長點,中間的“由”一豎出頭,下面“八”字,一“捺”變成“點”。)。

6.小結(jié)學法:對,我們抓住關(guān)鍵筆畫就能把字寫好。

7.請同學們在書上先描紅,再練寫。提醒寫字姿勢:抬頭挺胸腳放平,一尺一拳一寸高。(放背景音樂)。

8.教師巡視指導。對寫得快的同學提示:認真對照例字看一看,在寫得漂亮的字上畫星。

9.展示。師生共同評議。誰來評評這位同學寫的字?

七、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教學板書。

所見。

牧童 黃牛。

歌聲 鳴蟬。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二

一、導入:

1、同學們,如果說中國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詩就是其中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古詩的魅力就在于總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xiàn)出豐富的畫面,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想象。

2、分別出示一畫一詩,讓學生說出相對應(yīng)的詩句。

3、師:畫從哪兒來?就在詩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來學習一首古詩。

二、初讀正音:

1、理解詩題意思。

2、再次齊讀詩題。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請大家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同桌互相檢查讀。

3、指名讀,檢查反饋。

三、整體感知,層層推進:

1、出示學習單,學生根據(jù)學習單展開自學。

2、學習第一句。指名讀,你覺得牧童的心情怎樣?抓住“歌聲”一詞體會牧童的高興心情。

4、引讀:牧童正在快樂地唱——,牧童正在悠閑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響亮地唱——。

6、學生配樂交流時,師相機引導:聽你們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放課件:你們看,紫色的茄子,長長的豆角,碧綠的葫蘆,莊稼地里一片生機!五顏六色,不知名兒的小花,色彩鮮艷的瓜果,讓人大飽眼福!悠閑的公雞,溫順的山羊,覓食的小鴨,真是都熱鬧的?。。?。

7、多么美好的田園生活??!來,讓我們都騎上小黃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來。

8、過渡:在袁枚欣賞得正帶勁時,一個小插曲出現(xiàn)了。來,誰讀出這時袁枚所見到,所聽到的?(個人讀,齊讀第二句)。

9、能說說這時袁枚又見到,聽到些什么嗎?(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樹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嗎?)借機理解“鳴”、“意欲”。

10、學到這兒是不是有點意猶未盡,那我們來創(chuàng)編一下,假設(shè)牧童去捉蟬了,那么他會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呢?拿出你的筆,把你的奇思妙想記下來吧!

11、交流后再個人讀,小組讀。

四、背誦、小結(jié)。

1、同學們,今天我們隨詩人袁枚一起欣賞到了美麗而有趣的牧童畫。袁枚不僅看到了景物,還發(fā)現(xiàn)了牧童的許多動作:騎、振、捕、閉、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那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2、現(xiàn)在讓我們看著畫面美美地吟誦整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齊背)。

五、拓展。

1、同學們,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讓老師有了很大的收獲。我們從短短二十個字想象出色彩絢麗的風景,人物可愛的表情,有趣的動作,讓整首詩都活了起來?,F(xiàn)在老師還想送大家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看看誰想到的畫面最豐富。(課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師簡要描述古詩前一句畫面:陽春三月,已是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之時,楊萬里抵制不了春的誘惑,沐著春風踏著春光欣然前往鄉(xiāng)村。當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時,終于來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陣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披衣下床,推開窗戶:呵!好清新的鄉(xiāng)村空氣!好迷人的鄉(xiāng)村美景!映入眼簾的是那通向遠方的小徑和小徑兩邊稀稀落落的籬笆以及遠遠近近那金燦燦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悠閑地漫起步來。曾經(jīng)興旺一時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一個樹枝上都吐著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shù)條綠絲絳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著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輕聲讀后一句,想象畫面。同桌討論,反饋。(突然,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像強磁力的吸鐵石把我的目光吸了過去。原來是一群可愛的頑童正在捕蝶。這時,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個小女孩躡手躡腳地走近它,閃電般地抓住了它。那個女孩拿著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著,由于興奮過度,她的手一松,機靈的蝴蝶哧溜飛走了。等女孩反應(yīng)過來,蝴蝶早已飛入菜花叢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沒有灰心,又開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閑地飛著,時而在她眼前晃過,時而在她頭上盤旋,時而落在枝頭,時而叮住草葉……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黃蝶卻“呼”地一聲飛入了菜花叢中,她彎下身子在花叢中仔細尋找著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lián)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也叫牧童。)。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nèi)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復練習,讀準讀熟。

(一)初讀課文。

l.教師范讀古詩。

2.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4.學生試讀、教師檢查讀。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2、學生質(zhì)疑。

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聲唱歌時的心情怎樣?想象這時畫面的情景。

5、指導讀出牧童高興的心情。

7、學生質(zhì)疑。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9、你捉過什么東西?“忽然閉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當時的樣子嗎?

11、教師引讀。

12、這個小牧童捉到蟬了嗎?為什么?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1、想象著古詩的內(nèi)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分析結(jié)構(gòu),說偏旁。

2、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四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的生字,適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詩句理解“欲”、“捕”、“鳴”的意思。

2、想像詩中的情景,并續(xù)編故事。

3、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圖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用,并通過反復誦讀,啟發(fā)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通過想象力來彌補詩中的空白?!白⒁饫首x時追求詩的韻律和平仄,音節(jié)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拖長些,表現(xiàn)詩的韻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yǎng)想象能力,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想像詩中的情景并續(xù)編故事。

1.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和讀課文。

2.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詩句,理解“欲”、“捕”、“鳴”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深文。

二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寫古詩。

(一)提問,引入新課。

同學們,把你收集的古詩試著背誦一下嗎?

老師:我這里也有一首古詩,你想聽嗎?

(二)聽教師配樂朗誦《所見》。

(三)揭題,釋題。

1、齊讀課題?!八姟笔鞘裁匆馑迹磕阒绬??(指名說說)揭題,釋題。

小結(jié):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2、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四)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內(nèi)容。

1.借助漢語拼音,自己把古詩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試著理解詩的內(nèi)容并讀準字音。

2.指名讓學生讀古詩:進行指導。這首詩共有幾行?每行幾個字?

學生:這首詩有4行,每行五個字。老師:我們把這種格律的詩叫‘五言詩”。

前兩句詩寫了牧童的神態(tài),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后兩句詩寫了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抓住牧童剎那間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捕蟬圖”。理解“欲”、“捕”、“鳴”的意思。

(五)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jié)奏。

2.指導朗讀,讀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語氣,讀出牧童捕蟬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讀‘五言詩’可以用“二、三“讀法,也就是讀完前兩個字要稍冉停頓,第三個字要讀重音,聲音也要拉長些,注意逗號、句號的停頓。根據(jù)古詩的內(nèi)容最后一行要讀得輕一些?!昂鋈弧币辉~要讀得快一些。

3.練習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律美。

(1)自由讀。(2)指名讀。(3)配樂讀。(4)齊讀。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五

1認識“所”“牧”等六個字,會寫“林”“閉”兩個字。

2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對朗讀古詩有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一看圖導入。

1觀察課本插圖。

同學們,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是個放牛的孩子,古詩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個孩子騎在牛背上,手里拿著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樹林。

生:看到了樹上有蟬。(猜一猜,這蟬正在叫嗎?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熱死啦,熱死啦”,古詩里把正在叫的蟬叫――鳴蟬)。

2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被一個叫袁牧的清代詩人看見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所見》。(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聽配樂朗讀)。

2咱們也來讀讀,請大家輕輕地打開書本到59頁,聽清楚要求再讀。(要求讀三遍:1大聲地讀,讀準字音。2輕聲地讀,記一記圈出的生字。3大聲地讀,把句子讀通順。)。

3袁枚說,大家有沒有把我的古詩讀正確啊,我得考考你們。

1)開火車讀生字。

2)匯報讀古詩,讀準字音。分句朗讀(個別讀,齊讀或男女生讀)。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具體都看到了些什么?咱們現(xiàn)在就來研究研究。

(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出示此兩句。讀讀這兩句,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詩人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一邊唱著歌,一邊朝我們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小樹還發(fā)出“沙沙沙”的聲音,多美,多快樂呀!

3聽這嘹亮的歌聲都已經(jīng)穿過了整個林子,小樹也為之陶醉,歌聲――振林樾(再響亮點,動聽點)。

4小詩人,你來念念這兩句(個別讀,指導)。

5小組讀。

(二)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出示句子。趕緊再讀讀這兩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閉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蟬。

2突然,歌聲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用詩歌中的句子說說。

3指導朗讀(意欲捕鳴蟬)老師聽不出他很想捕蟬。在試試(范讀――跟讀)。

4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來讀讀這句,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個別讀)。

8誰來試試?(指導朗讀,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9咱們這兩句連起來讀讀。(齊讀――男女生讀)。

10現(xiàn)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四、復習生字,背誦古詩。

1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們合作下好嗎?我念一句,你們念一句。

2我說古詩意思,你們來說詩句好嗎?

3我把古詩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個別的字,你們還能念出來嗎?

1)先來讀一讀它們(搶讀漢字)這幾個生字寶寶的樣子可容易記了。

猜幾個謎語就記住了。

謎語:牧:牛背上寫文章?閉:人才進了門?所:一戶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現(xiàn)在就給你們這幅畫,你們能不能把整首古詩念出來?(個別背,齊背)。

5我們的詩人到最后還給我們留了個小小的懸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沒有捉到那只蟬,大家課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蟬的。

五書寫漢字。

1這里還有兩個生字寶寶還想請大家來寫一寫它們。

“林”還記得“兩個木”是什么字嗎?兩棵小樹站在一起太擠了,于是一棵小樹非常懂得謙讓,把小樹枝收了一點回來,撇變成了點。另一棵小樹和它并排站,兩棵樹長得一樣高。(師邊說邊范寫)。

“閉”“人才進了門”是什么字啊?先寫一扇“門”,再寫一個“才”,“才”不胖不瘦,剛好藏進門去。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六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圖文結(jié)合,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可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內(nèi)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yīng)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2、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詩,《所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釋題:出示“所”,認讀“所”,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誰給“見”組個詞,“所見”應(yīng)選那種解釋。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人袁枚是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范讀、一邊聽一邊注意生字的讀音。

2、你們也來讀讀詩,注意把生字讀準確。

3、離開了古詩,這些詞語還認識嗎?(課件出示--指名讀并小老師讀---齊讀)(帶拼音)。

所見牧童捕捉蟬鳴閉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還認識這些字寶寶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蟬閉立詩林童黃。

個別讀—開火車讀---齊讀。

5、拿出生字卡片一邊讀一邊擺出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讀給同桌聽聽。

7、游戲:我說你拿,我說你猜你拿(老師讀生字學生拿出相應(yīng)的卡片)。

8、送生字寶寶回家。

師: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現(xiàn)在生字寶寶都躲進了故事中,看看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1)自由讀古詩。

(2)個別讀。注意翹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讀法。

(3)劃停頓讀。

(4)齊讀。

9、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說說吧。

交流讀詩的體會,抓住重點的詞:意欲、林樾等來理解,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想認識這個可愛的牧童嗎?(觀看視頻)進一步理解詩的意思。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樂、和悠閑。

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我們就帶著快樂的心情來讀這前兩句。

個別讀,齊讀。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咦?歌聲怎么停了?

發(fā)生什么事了?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p>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讀)。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七

1.學會本課8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lián)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nèi)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5囊环N,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l.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欲捕鳴閉口立。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全詩,說出詩意。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nèi)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chǎn)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1.比較字形。振——晨蟬——彈忽——物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八

《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xiàn)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zhuǎn)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lián)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理解詩意也根據(jù)學生的年段特點,不要求學生一一對譯,使學生產(chǎn)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所以要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的閱讀教學應(yīng)該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diào)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根據(jù)《夜書所見》一文的詩歌題裁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促知、以讀促解、以讀促悟”的方法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感受,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引進資源、練習說話、啟發(fā)想像、改編古詩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自主狀態(tài)。整個教學設(shè)計,突出表現(xiàn)以讀為本,說、寫結(jié)合,突出能力訓練。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的感染。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guān)鍵: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1、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編小故事。

2、“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yù)熱課堂。)。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齊讀題目。

3、根據(jù)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男女生分組讀。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nèi)容,邊讀邊想,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1、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在這樣凄涼的秋夜,詩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覺?他想到什么呢?(板書“動客情”。)。

3、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圖文結(jié)合,自由讀文,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lián)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注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圖文結(jié)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么投入,就會想到什么?(家鄉(xiāng)、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童年。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nèi)容,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nèi)涵,也學會了閱讀。)。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xiàn)“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么?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guān)于思鄉(xiāng)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回應(yīng)本課情感體驗。)。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jié)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jié)交流。)。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古詩兩首《夜書所見》教學設(shè)計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語文網(wǎng),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九

1、學會本課6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圖文結(jié)合,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可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內(nèi)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yīng)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2、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詩,《所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釋題:出示“所”,認讀“所”,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誰給“見”組個詞,“所見”應(yīng)選那種解釋。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人袁枚是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范讀、一邊聽一邊注意生字的讀音。

2、你們也來讀讀詩,注意把生字讀準確。

3、離開了古詩,這些詞語還認識嗎?(課件出示--指名讀并小老師讀---齊讀)(帶拼音)。

所見牧童捕捉蟬鳴閉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還認識這些字寶寶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蟬閉立詩林童黃。

個別讀—開火車讀---齊讀。

5、拿出生字卡片一邊讀一邊擺出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讀給同桌聽聽。

7、游戲:我說你拿,我說你猜你拿(老師讀生字學生拿出相應(yīng)的卡片)。

8、送生字寶寶回家。

師: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現(xiàn)在生字寶寶都躲進了故事中,看看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1)自由讀古詩。

(2)個別讀。注意翹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讀法。

(3)劃停頓讀。

(4)齊讀。

9、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說說吧。

交流讀詩的體會,抓住重點的詞:意欲、林樾等來理解,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想認識這個可愛的牧童嗎?(觀看視頻)進一步理解詩的意思。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樂、和悠閑。

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我們就帶著快樂的心情來讀這前兩句。

個別讀,齊讀。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咦?歌聲怎么停了?

發(fā)生什么事了?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p>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齊讀)。

師: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吧?

那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指導背誦,讀出第一句的愉快語氣,讀出第二句牧童捕蟬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配樂)。

四、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閉、林”,學生認讀。

2、分析結(jié)構(gòu)和字形,給生字組詞。

2、師范寫,生跟寫。

4、學生描紅、臨寫,練習書寫。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

《夜書所見》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兑箷姟愤@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努力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感,并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復誦讀,加深對詩句內(nèi)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lǐng)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秋天圖片。

2、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季節(jié),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jié),古代的詩人也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guān)于秋天的古詩。學生齊讀詩題。

[設(shè)計意圖]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解題。“夜”(夜晚)“所見”(所看到的景物)“書”(書寫)?!耙箷姟保ㄔ谝估锇炎约核吹降木拔飳懴聛恚?/p>

[設(shè)計意圖]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nèi)容的教學。調(diào)整順序是為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認知。

2、搜集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背景。

[設(shè)計意圖]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做好鋪墊。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老師帶讀古詩。學生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做記號并匯報。老師隨機板書。

[設(shè)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yǎng)學生帶問題讀書,養(yǎng)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2、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決。(結(jié)合注釋、圖片)

[設(shè)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注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并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3、學習生字(促、深)

指導認讀、書寫、組詞、造句。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習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礎(chǔ)。逐層深入,音形義各方面全面結(jié)合,落實“雙基”教學,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齊讀。

(2)老師點撥: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fā)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客”是指誰?(詩人自己)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xiāng))

(3)教師深情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么?思鄉(xiāng)之情。(板書:動客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設(shè)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nèi)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xiāng)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

(2)老師點撥“知”的意思。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發(fā)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會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鄉(xiāng)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xiāng)之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教師引導:根據(jù)情況調(diào)換詞語、詩句的順序。

(5)小組賽讀,加上表情,體會詩人心情。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把詩句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對于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為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古詩內(nèi)涵,也學會了閱讀。

(五)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1、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猜相應(yīng)詩句。

2、同桌一人說意思,一人猜詩句。

[設(shè)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帶著表情賽讀。

[設(shè)計意圖]語文閱讀教學應(yīng)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diào)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內(nèi)心世界,讓情感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游戲:

(1)老師說詩句中一個字,學生說出相應(yīng)詩句。

(2)老師出示圖片,學生說出相應(yīng)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齊背古詩。

[設(shè)計意圖]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通過游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提高學生語言積累的興趣,樂于去品味古詩的詩蘊。

(八)拓展延伸,質(zhì)疑問難

1、交流讀過的思鄉(xiāng)古詩。

2、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懂之處。

[設(shè)計意圖]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設(shè)起課內(nèi)、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最后,把小結(jié)和提問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善于解疑,做學習的主人。

(九)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收集思鄉(xiāng)古詩,背下來并與大家交流。

3、觀察周圍秋景,說說心中感受。

[設(shè)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yōu)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扶放結(jié)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皩W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shè)計,突出主題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jié)束,誰能說說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過渡:同學們說了這么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xiàn)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后。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c指導朗讀。

(2)鑒牧童捕蟬圖。

b你為什么這樣想???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guān)系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注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xiàn)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jié)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yè)。

用本節(jié)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lián)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nèi)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一)初讀課文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1.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 欲 捕 鳴 閉 口 立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nèi)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chǎn)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三

1.放錄音,學生欣賞本課配樂解說詞,老師邊把詩中的情境用簡筆在黑板上繪出。

2.請學生根據(jù)畫面,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出圖意,引出本課題。

二、朗讀古詩。

1.張掛本課放大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看圖邊聽,注意聽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法。

2.學生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和每一句的讀地。

3.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把生字讀正確,并采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如通過查找,結(jié)合課文注釋等)理解詞義(牧童,林樾,意欲,閉口,立)。

4.檢查自學情況,再讀古詩。

三、品悟古詩。

(一)細讀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每句詩,小組交流討論詩意,師再點撥。

2.指名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組織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品悟詩意,作小結(jié)。

a.前兩句詩寫了牧童的.神態(tài),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b.后兩句詩寫了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抓住牧童剎那間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捕蟬圖。

c.整首詩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使得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躍然紙上。

(二)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jié)奏。

牧童/騎黃牛,意欲/捕鳴蟬,

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

2.指導朗讀,讀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語氣,讀出牧童捕蟬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自己練習指名讀評讀指導練讀)。

3.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四、欣賞古詩。

(一)欣賞古詩,展開想象。

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配樂詩朗誦,邊展開想象,想象牧童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

(二)感受意境,精煉強化。

談?wù)剟偛潘胂蟮降囊饩?,試試編故事?同桌試編,全班交流、評議。)。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四

1、學會本課6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圖文結(jié)合,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可愛。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學情分析。

內(nèi)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yīng)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2、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詩,《所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釋題:出示“所”,認讀“所”,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誰給“見”組個詞,“所見”應(yīng)選那種解釋。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人袁枚是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范讀、一邊聽一邊注意生字的讀音。

2、你們也來讀讀詩,注意把生字讀準確。

3、離開了古詩,這些詞語還認識嗎?(課件出示--指名讀并小老師讀---齊讀)(帶拼音)。

所見牧童捕捉蟬鳴閉口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還認識這些字寶寶嗎?(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牧捕蟬閉立詩林童黃。

個別讀—開火車讀---齊讀。

5、拿出生字卡片一邊讀一邊擺出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讀給同桌聽聽。

7、游戲:我說你拿,我說你猜你拿(老師讀生字學生拿出相應(yīng)的卡片)。

8、送生字寶寶回家。

師:123456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現(xiàn)在生字寶寶都躲進了故事中,看看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1)自由讀古詩。

(2)個別讀。注意翹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讀法。

(3)劃停頓讀。

(4)齊讀。

9、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說說吧。

交流讀詩的體會,抓住重點的詞:意欲、林樾等來理解,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想認識這個可愛的牧童嗎?(觀看視頻)進一步理解詩的意思。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交流:自由、快樂、和悠閑。

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我們就帶著快樂的心情來讀這前兩句。

個別讀,齊讀。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咦?歌聲怎么停了?

發(fā)生什么事了?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讀)。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詩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重點:認識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背誦。

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走進古詩

1、播放“牧童行歌捕蟬”動畫片段,學生在欣賞中勾起對牧童的悠閑自得的好奇。

2、談話:“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傾聽學生談話,了解學生想法,在此基礎(chǔ)上引出古詩《所見》。

(二)初讀古詩,覓得詩趣

1、學生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讀一讀。

2、生讀詩后,了解字詞的認讀情況。在認讀的過程中,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師:現(xiàn)在,調(diào)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課文里,但我們還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

(三)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1、播放樂曲《牧童短笛》,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啊晃啊,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在飛,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齊讀。

2、男生邊做“騎黃?!眲幼?,便朗讀。

引導全班“騎黃牛,讀古詩”。(配樂讀)

3、音樂突然停止,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

提問: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開想象,自由發(fā)言。

引導學生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學生模擬表演,自己想辦法捉住蟬。

5、出示課件,動畫演示,體會古詩大意,吟誦全詩。

四、走進詩人,深化情感

通過課件,初步了解詩人,淺誦詩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練習

想一想:牧童是怎樣捉蟬的呢?他捉到了蟬嗎?把這些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吟詩誦情,欣賞美文

1、學生齊背古詩。

2、送給愛詩的孩子幾首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3、課件演示,動畫朗讀。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4.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會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美麗的大自然的錄像片斷,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

同學們,看看這大自然吧,萬物總是那么和諧的相處,使大自然如此的美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來贊美過大自然的萬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小池》(板書:2小池)。

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

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

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樹陰、幾片生機盎然的荷葉、幾只小小的錯蜒)(板書: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

2.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

3.學生自由讀詩。

4.檢查自讀情況。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讀全詩,老師正音。

5.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

1.指導一、二句。

(1)指名讀詩的一二句。

(2)看課件。老師配樂說: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見。

(3)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聲音要輕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學生自由練讀。

(5)指名讀。

(6)男女比賽讀。

2.指導朗讀三、四句。

(1)看課件。老師配樂說: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頭了。)。

(2)哪位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么季節(jié)的池塘?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才剛剛露出尖尖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4)指名反復讀。讀出欣喜的語氣。

(5)全班朗讀。

3、有感情的朗讀整首古詩。

四、老師范讀,想像詩境。

1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一幅小池圖。

2指名說想像到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揮,可以和詩中的一樣,也可以聯(lián)想更多的東西)。

五、背誦古詩,總結(jié)全詩。

1.全班比賽背。

2.你喜歡這首古詩嗎?為什么?(板書:寧靜、美麗)。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fā)現(xiàn),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nèi)圩o萬物,保護環(huán)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

六、指導生字。

1給生字組詞。

2指導寫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區(qū)別。照字是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的日和召一樣長。

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古詩。

2畫畫你心中小池的樣子。

所見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十七

1、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小黑板錄音機。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wǎng)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nèi)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nóng)歷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吧綎|”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xiāng)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jié)里懷念家鄉(xiāng)的兄弟。)。

師小結(jié):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纯茨阕x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兄弟的事。)。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xiàn)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xiāng)、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jié)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成為他鄉(xiāng)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1、這是一首思鄉(xiāng)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xiāng)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71815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