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教案(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18:27:14
中國絲綢教案(精選16篇)
時間:2023-11-29 18:27:14     小編:HT書生

教師編寫教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編寫教案時,應注意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層次性,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能夠有序地進行。掌握好教案編寫的基本技巧,能夠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和效果。

中國絲綢教案篇一

1.感知絲綢的特點,及其用途。

2.知道絲綢是中國的特產。

1.絲綢若干塊、穿唐裝的娃娃、織錦畫等。

2.幼兒用書《蠶的變化》圖。

1.情境導入:

有幾個娃娃到我們這里來作客,我們一起來看看。

“看看他們穿些什么來這里作客的?看了以后你覺得怎么樣?”

“為什么說他們很漂亮?他們的服裝是用什么做的?”

2.觀察、感知絲綢的特點:

看看、摸摸、說感覺:

“我這里有幾塊給娃娃做衣服的絲綢料子,你們看看摸摸,感覺怎么樣?平時看見過絲綢制品嗎?”絲綢的.來歷(觀察蠶生長過程的圖片)。

知道絲綢是什么織成的嗎?穿過絲綢服裝嗎?

“為什么人們穿絲綢服裝?穿在身上的感覺怎么樣?”

“除了絲綢服裝,還有什么東西是絲綢做的?”

3.閱讀圖書:幼兒閱讀圖書,了解絲綢的用途。

小結:絲綢很漂亮,輕柔、薄、透氣滑爽,是中國的特產。

中國絲綢教案篇二

1、通過觸摸感知絲綢的特性。

2、初步了解絲綢的來源、用途以及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

3、充分感受絲綢為人們帶來的幫助,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父母的幫助下了解、知道絲綢。

物質準備:絲綢巾一塊、課件、視頻。

【活動過程】。

一、展示絲綢巾直接引入主題,初步感知絲綢的特性。

師:今天老師帶了一條絲綢,請幾個小朋友來摸摸,并和同伴說說摸完絲綢的感覺。(滑滑的,冰冰的)。

師:老師準備第一文庫網了一個視頻,我們一起來看看絲綢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看看哪位聰明的小朋友猜對了。

師:小朋友們,看完視頻知道絲綢是怎么做成的了嗎?(絲綢是蠶寶寶吐絲結成蠶繭,把蠶繭抽絲做成了絲綢)。

二、觀賞課件了解絲綢的用途。

師:小朋友,絲綢有很多用處除了可以做成圍巾,還可以做成什么呢?(衣服、工藝品、日常用品)。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那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絲綢可以做成什么東西。

【課件觀賞】。

師:小朋友們,中國絲綢的用處有很多很多,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三、了解絲綢之路的起源,以及絲綢的歷史文化。

師:但是小朋友們知道絲綢是怎么傳到外國去的嗎?

【出示課件】絲綢之路記載了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只是一條與西方溝通的道路,而最值得大家驕傲的是,海上絲綢的出發(fā)點就是在我們的泉州。

四、活動自然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了解了絲綢之路回家可以跟爸爸媽媽分享下今天我們所了解的`絲綢是怎么傳到外國的。

絲綢之路的故事資料。

絲綢最早是中國人發(fā)明的,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用蠶絲做成的絲綢服裝,穿上它既輕盈、舒服,還很漂亮,為了讓外國人能分享這一成果,于是有些中國商人決定把它運往國外,買給外國人??扇ネ鈬穆烦毯苓h很遠,還要經過大沙漠,非常艱苦。商人騎著駱駝,帶著絲綢、干糧和水,從日出走到日落,又從日落走到日出,走呀走呀,走了一百多天才把絲綢運到國外,外國人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的絲綢非常好,于是許多外國人帶著他們好的商品也跟著中國商人,騎著駱駝經過這條路,來到中國交換絲綢。這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天長日久,幾千年走下來,這條路主要運輸絲綢,這條路于是就成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用船運輸絲綢,所以叫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自讀,自學,自寫課文內的生字詞,能獨立閱讀文章,會查閱課外資料,有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引導閱讀,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通過集體交流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動、角色扮演學習方式,能用簡潔的話概括故事大意,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學生自己理通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從故事理解絲綢之路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從課文故事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展示,沉美樸實的圖片吸引學生對圖片主題的興趣。

師:現(xiàn)在我們要去羅馬,可以搭飛機,坐輪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樣到達遙遠的羅馬呢?(學生小聲討論)。

師:條條大路通羅馬,今天,我們就走一條特別的道路,感受東西文明是怎么通過這條道路交流的。這條路便是——絲綢之路(板書)。

二、新授:

師:從課題中,大家對絲綢之路有什么了解嗎?

(學生自由發(fā)表,)。

讓學生略讀課文,劃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間相互幫助學習。老師個別輔導。

1、?讀讀記記“矗立、凹陷、戎裝、循環(huán)、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美侖美奐”并進行適當?shù)慕忉尅?/p>

2、在認識生字后,學生再細讀課文,熟悉課文。

生: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4、師:大家讀讀第2到第12自然段,看看文章介紹了在絲綢之路上一個怎樣的故事?(課件展示問題: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討論,發(fā)表意見。)。

進入第一個場景。

師:走進“絲綢之路”,課文首先描寫了一個怎么樣的場景?

(學生讀課文)生:安息國人民熱情接待中國使者。

師:文中的哪些字詞和句子表現(xiàn)了熱情?

(學生交流,提問回答。學生分角色讀出相的字詞,分小組讀相關的句子)。

師:由第一個場景,有哪位同學能說說絲綢之路的第一層意義?

(學生討論分析,老師板書)。

進入第二個場景。

師:絲綢之路僅僅是一條友誼之路嗎?兩國人民見面后就立刻分手嗎?

(學生反應很強烈,立即提出從課文看出的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小組討論,讀課文)。

(讀出禮物及表演的相關句子)。

師:由第二個場景,有哪位同學能說說絲綢之路的第二層意義?

(學生討論分析,老師板書)。

讓學生齊讀課文13自然段,提問:絲綢之路對我們有什么重大的意義?聯(lián)想到沒有這條路,會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答案多樣,擴展學生思維)(板書意義)。

6、播放視頻,穿插張騫的事入,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

三、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跟著作者重走絲綢之路,重見了我們國家與安息國國民歡聚交流的一幕。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在以后,們要繼續(xù)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及其意義。

四、作業(yè):

讀讀課后的資料袋,回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五、板書設計:????????????????。

東西方友好交流(友誼之路)。

東西方互贈禮物(經濟之路)。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西去聯(lián)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間)、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亞)、安息(帕提亞)、身毒(天竺)各國。司馬遷《史記·大宛傳》稱他的兩次出使為“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開通的道路。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在我國西漢時期,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絲綢之路已有南北兩道。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兩道,以南道較為繁榮。公元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為昌盛。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卜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絲綢之路開通之后,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亙不絕,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張騫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lián)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被占據(jù)此地的匈奴騎兵發(fā)現(xiàn)。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jiān)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xù)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并幫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樂業(yè),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zhàn)。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fā)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fā)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lián)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xiàn)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筆從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保ā妒泛鬂h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云,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lián)锫?,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余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并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余人,燒死100余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于闐、疏勒,鎮(zhèn)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系。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xù)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后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lián)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豐功偉績。

西天取經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游西方”,到佛教的發(fā)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xiàn)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余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準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并培養(yǎng)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系,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后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游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中國絲綢教案篇四

1.認識9個生字,《絲綢之路》教案。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只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起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理念。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活的思想體驗。

2.及時、多層次、多角度的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對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讀話引入。

1.引入。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著無數(shù)的駱駝和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和文明,它是東西文化的通道,教案《絲綢之路》教案》。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進--絲綢之路。

2.齊讀課文。

二.閱讀課文了,交流體會。

1.自由朗讀;讀準生字。

2.檢查預習情況。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聽了這話后。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5.小組合作討論。

6.鼓勵各小組陳訴自己的觀點。

三.深入課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

(2)交流、生發(fā);

(3)小結。

一條路,大同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讀中國使者的話--到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之路: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

小結。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讀。

中國絲綢教案篇五

教案。

課程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欣賞的這首樂曲來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們再來欣賞幾種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問: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聽到來自新疆地區(qū)的音樂?又能不能吃到這些美食?(學生回答:不能)由此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一、張騫通西域:

[教師提問]: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圖)。

[學生回答]: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區(qū),在兩漢時被稱為西域。

[教師設問]: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

[學生回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投影)。

[教師引導]:聯(lián)系詩句說說西域的情況。

[教師過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本課的主人公——張騫。(投影)張騫陜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代,因為屢立奇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一直以來人們對張騫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學生朗讀)。

[教師引導]:這些評價并不是贊美之詞,是對他曾經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他兩通西域。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他兩通西域的情況。(板書:張騫出使西域)。

[教師提問]:漢武帝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學生回答]: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教師提問]: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

[學生回答]:1、去時扣留了十年,回來時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來打匈奴。

[學生回答]:1、他的執(zhí)著,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不怕艱難險阻。

2、他的性格,剛毅堅強,不屈不撓。

3、有膽有識、敢于冒險、開拓進取。

4、我最佩服他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像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愛國、執(zhí)著、剛毅、堅強、開拓進取、永不言敗,言必行,行必果。這就是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的榜樣。(投影:成功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教師過渡]: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

[教師過渡]: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lián)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p>

[教師提問]: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進行政治和經濟的友好往來。

[教師提問]:張騫出使西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學生回答]: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教師提問]: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體的介紹一下嗎?

[學生回答]:1、有經濟、文化還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傳入中原;還有好多動物,如:汗血馬、

駱駝、毛驢、駝鳥、孔雀等,還有音樂、舞蹈。

3、由中原傳入西域有絲綢、漆器、金屬工具,還有鑄鐵、開渠。

和鑿井的技術。

[學生回答]:1、雙方互派使節(jié),交往密切。

2、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西漢政府在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

護,總管西域事務。(投影:西漢疆域圖)。

[教師過渡]:張騫出使西域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就是對外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道——絲綢之路。有關絲綢之路的內容,我想設計一個情景來解決,也就是讓同學們以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

[學生活動]:小導游——絲路之旅。

請你設計一段導游詞,向大家介紹充滿夢幻色彩的絲綢之路吧?。ㄖ饕ǎ好Q的由來、路線、沿途迷人的風景、古跡等)。

學生2:大家好,我是這次絲綢之路夢幻之旅的路線員。我們這次所走的路線是當年絲綢之路上最遠的一條線路。首先我們從西安出發(fā),領略千年古都的輝煌,然后穿過河西走廊,來到有著莫高窟的敦煌,走過玉門關,領略一番“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越過巍巍蔥嶺,來到伊朗,領略一番異域風情,最后我們來到歐洲。這就是我們本次旅行的路線。大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出發(fā)吧!

學生3:女士們,先生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欣賞古絲綢之路上美麗的風光和名勝古跡。

(1)這是天下雄關——嘉裕關,萬里長城西起點,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

(2)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這是莫高窟的九重樓。

(3)這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門關遺址。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备顾麚P天下。

(4)這是敦煌沙漠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

(5)這是古絲路上的樞紐城市——樓蘭古城遺址。

(5)這是樓蘭古城著名的三間房。

(6)這是樓蘭古城的古胡楊樹,似乎在向人們訴說樓蘭古國興衰的歷史。

[教師過渡]:剛才同學們向大家介紹了陸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西漢的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辟了一條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投影:海上絲綢之路)。

[學生活動]:指出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教師提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有關絲綢之路的視頻,在看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什么重要意義?(播放視頻:絲綢之路)。

[學生回答]: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文化之路。絲綢之路更大貢獻就在于它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p>

[學生討論]:假如由你來負責開發(fā)絲綢之路,你認為當今我們應當開發(fā)絲綢之路的哪些資源?在開發(f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旅游勝地,博物館,石油礦產資源,光能發(fā)電,綠化沙漠,做實驗)(環(huán)保,保護文物古跡,尊重歷史,尊重當?shù)氐娘L土人情,不能任意開發(fā))。

三、班超經營西域:

[教師過渡]:西漢時期,張騫為促進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東漢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為了恢復對西域的管轄,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了解班超為加強西域和內地的聯(lián)系作出了哪些貢獻?(播放視頻: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小結]:班超是繼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

四、小結:西漢時的張騫是開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兩次出使西域,對內促進了西域與內地的頻繁交往;對外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道——絲綢之路。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促進了西域的發(fā)展,鞏固了祖國統(tǒng)一,貢獻很大,同樣為后世景仰。

五、板書設計:

1、對內;交往頻繁——設西域都護。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東漢;班超經營西域。

中國絲綢教案篇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jù)要求評議。)。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lián)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zhàn)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jié)節(jié)獲勝……)。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中國絲綢教案篇七

中國蠶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千年的歷史底蘊。作為一種以蠶絲為原料的紡織品,絲綢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瑰麗與輝煌。近年來,我有幸能深入研究中國蠶絲綢文化,對其深層含義有了一些體會和感悟,特此寫下此文,與大家分享。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蠶絲的國家之一。培育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夏朝。蠶的培育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工作,這也反映了中國人勤勞、樸實和持之以恒的品質。蠶絲綢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纖維,其制作過程需要從桑樹的葉子中提取蠶絲,經過蠶的吐絲、繭紡緒絲、織布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制成絲綢。這種艱辛的過程使得絲綢成為了中國古代皇室和貴族的財富,更是傳承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第二段:絲綢與中華文明的融合。

絲綢不僅僅是一種紡織品,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絲綢流傳到了世界各地,擴大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在中國的文化中,絲綢被視為奢侈品和高品質的象征。絲綢成為了中國古代婚禮、葬禮和宮廷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融入了中華文明的血脈之中。絲綢的花紋、色彩和圖案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自然、生活和美的獨特感悟。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中,絲綢往往被用來描繪美麗的山水和優(yōu)雅的仕女,向人們展示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

絲綢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裝飾品,更是一種充滿著文化內涵的載體。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絲綢有著神奇的功效,可以辟邪、驅病、錦上添花。絲綢的布料柔軟光滑,對皮膚有益,而且可保持體溫平衡,這使得絲綢在服裝和床上用品中廣泛應用。絲綢的制作也需要工匠們獨特的技術和智慧,其中隱藏著許多道道秘密。絲綢文化的傳承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于傳統(tǒng)技藝的尊重與珍視。

第四段:絲綢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絲綢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絲綢文化也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絲綢藝術家將絲綢融入到時尚設計、室內裝飾和繪畫藝術中,打破了傳統(tǒng)的限制,為絲綢注入了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同時,科技的進步也為絲綢的制作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環(huán)保的方法,保持了絲綢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絲綢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內涵,也將絲綢這一瑰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絲綢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應該致力于保護和傳承絲綢的工藝和技術,同時也要通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使絲綢文化與時俱進。絲綢的優(yōu)雅與品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認可度。通過絲綢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和軟實力,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

在中國蠶絲綢文化的探索中,我不僅僅了解了絲綢的制作過程和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了絲綢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絲綢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和貢獻。希望這份心得體會能夠喚起更多人對于中國蠶絲綢文化的關注和研究,共同守護和傳承這一瑰麗的文化遺產。

中國絲綢教案篇八

又是一年的春夏相交的五月。我和外公還有弟弟來到了自然博物館。不求舊貌換新顏,只希望我能夠溫故而知新就好。

說實話,每次的自然博物館之行都給了我極深的印象……。

走上第二層又再一次看見了地球的起源。幾百億年的光陰才有了今天的地球他處在的位置是八大恒星中最好的一個了!溫度適宜最適合生命居住。種種巧合下才有了我們的世界。才有了我們。接下來像是一幅宏偉生動的歷史長軸,時光的轉輪將我們推向了據(jù)我們有幾億年的原始世界。我們好像在時光穿梭機上游覽。給我印象最深的這幅畫面就是在最深處的實踐體驗區(qū)了。與其稱其為實踐體驗區(qū)還不如說它是一個史前森林來的恰當?shù)亩?。腳下和身邊便是大樹小草,我一下被這如夢似幻的鏡像迷住了。正低頭思索著這是用什么做的。“嗷”一身響聲就在我旁邊炸開。嚇得我唔得一跳。我抬頭一看,一頭蛇頸龍出現(xiàn)在我面前。只見它正抬著長長的'脖子吃草呢!那脖子可真長啊!它和長頸鹿比起來,原本的龐然大物長頸鹿就顯得暗淡無光了。還有那壯碩的身體。咦,前面是什么?我的目光投向一個東西那兒有個恐龍模型和測力器。我還來不及說什么。弟弟就一馬當先地跑了過去。鼓足了勁,使勁地一拍,還派上了虛張聲勢地一叫。結果差了其貌不揚的恐龍十萬八千里。讓我們再次對大家伙進行了肯定。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第三樓,又是一片片原始叢林不過主人換成了非洲象、猿猴還有羚羊……那些“沒腦子”的恐龍終將被歷史淘汰,化出一個雖小但聰明的現(xiàn)代生物。

大自然是一個永遠的迷,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必讀:描寫景物的作文開頭】。

在文章的開頭,運用景物描寫,為文中所寫的人和事渲染環(huán)境、提供背景,能給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寫景的內容,可以是天氣情況、自然風光、建筑設施,可以是動景靜景、遠景近景、美景劣景、大景小景等。小朋友們都愛好景物,也最喜歡寫景,這種開頭,會一下子抓住讀者,有助于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

當然,開頭運用景物描寫,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寫景的文字不能過多,不能一寫到景物,就沒完沒了,無始無終,結果,景物寫了很多,顯得頭大身子小,文章不勻稱;二是要重點突出,主要景物多寫一些,次要景物點一下即可,不能樣樣都寫,結果都沒有寫好;三是寫景是為人和事服務的,要與文中所寫的人和事有密切關聯(lián),景與人事不能脫節(jié),更不能把景物寫成了文章的累贅。

請看下面這個開頭:

瓦藍瓦藍的天,絲絲縷縷的輕云如煙般繚繞,夕陽的光輝灑滿田間,萬條金線接天浮動,玫瑰色的光彩,映在綠得發(fā)黑的菜上,葉面上像抹了一層油,亮閃閃的。

這段文字,是習作《路過天堂》的開頭,用的全是景物描寫,主要是仰視之景,夕陽下的美景,藍天、輕云、夕照的光彩、碧綠的菜葉,渲染了美好的情境,為寫“我”下文“路過天堂寨”提供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背景。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令人心馳神往,顯然是一個好的開頭。

中國絲綢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jù)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lián)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zhàn)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jié)節(jié)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

今天是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爸爸媽媽帶我去福建博物館參觀。我們先后參觀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風云”、“恐龍世界”和“福建積翠園藝館”。

我們來到博物館大廳,爸爸要我們從左邊開始,先去參觀“福建古代文明之光”。走進展廳,首先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舊石器時代人的牙齒和動物的牙齒,還有古代人打制的石器。緊接著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璜、玉錐、玉塊。再下來就是青銅時代的印紋硬陶等??粗@些幾十萬年前人們制造生產的石器、玉器,我不禁驚嘆于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能。

參觀完古代,媽媽說一定要先去看看近代展廳。我問為什么,媽媽說看完了就明白了。于是我們來到了近代展廳。怎么?近代展廳展出的盡是戰(zhàn)爭的場面,而且我們國家老是打敗戰(zhàn)。里面的人物個個都是皮包骨頭,媽媽說那是因為鴉片的產物。哎,我們古代的文明到了近代怎么起不了作用呢?又是媽媽說話了:“人家進步了,我們守著古代的文明停滯不前,當然只能是這樣的下場啦!”是的,我們應當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進步得快。爸爸總結了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我似乎明白了媽媽剛才說的話。

我們離開了近代展廳,來到“恐龍世界”展廳。這個展廳可有意思啦!我一掃剛才在近代展廳里的不痛快,大踏步地走向那些恐龍標本。其中有一個地方叫“模擬生態(tài)環(huán)境”,這里的光線昏暗,四周都是樹,好似一個原始森林。剛踏進去,就聽見低沉的“哦,哦”聲,那聲音異??植?。更可怕的是這樹叢突然竄出一個龐然大物,仔細一看,哦!,是恐龍的尾巴!再認真審視它,哈,是假的!我真是沒用,居然被假的恐龍尾巴嚇了一大跳。

今天的參觀,讓我開闊了眼界,真是受益非淺??!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一

中國素有“絲綢之路”的美譽,蠶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通過探索和了解中國蠶絲綢文化,我對這一文化的價值和深遠影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蠶絲綢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優(yōu)秀的藝術技藝,對現(xiàn)代社會仍然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本文將從歷史傳承、文化特色、經濟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和世界影響等方面探討中國蠶絲綢文化的心得體會。

首先,中國蠶絲綢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蠶絲制造技術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絲綢的制作工藝在中國是世界上首創(chuàng)的,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蠶絲綢文化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禮儀慶典和建筑裝飾等方面,在傳統(tǒng)社會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演變,蠶絲綢文化逐步融入現(xiàn)代生活,并為人們帶來了便利和美感。

其次,中國蠶絲綢文化的獨特特色使其在世界范圍內獨樹一幟。中國的蠶絲綢具有細膩、柔軟、透氣、保暖和光澤等獨特的特點,其質地和工藝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盛譽。同時,中國蠶絲綢還以其奇特的色彩和紋理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絲綢文化的獨特特色也體現(xiàn)在絲綢藝術品中,例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常用的絲綢畫,以及通過絲綢制作的刺繡和藝術工藝品等。這些獨特的特色賦予了蠶絲綢文化無窮的魅力和吸引力,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紡織品之一。

第三,中國蠶絲綢文化對于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蠶絲綢產業(yè)是中國傳統(tǒng)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蠶絲綢產業(yè)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競爭力,出口額居世界第一。蠶絲綢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還為農民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和增加收入的渠道。同時,蠶絲綢文化的推廣和傳承也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如絲綢制品設計、創(chuàng)意產業(yè)和旅游業(yè)等。這些都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第四,蠶絲綢文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中國的蠶絲綢藝術涵蓋了各種藝術形式,如織造、印染、繡花等。絲綢織物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其細膩、精巧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特點而受到人們的贊賞。絲綢繡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豐富的題材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藝術愛好者。絲綢織物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在世界范圍內留下了深刻的藝術痕跡,成為了中國藝術的重要代表。

最后,中國蠶絲綢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蠶絲綢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物質的輸出,更是中國精神的傳遞。蠶絲綢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展示了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追求美的品質。中國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蠶絲綢文化傳遍世界各地?!耙粠б宦贰背h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使得蠶絲綢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綜上所述,探索和了解中國蠶絲綢文化使我對其價值和深遠影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蠶絲綢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獨特的文化特色、重要的經濟意義、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積極的世界影響。通過傳承、推廣和創(chuàng)新,中國蠶絲綢文化將繼續(xù)為世界人民帶來美感、啟示和經濟價值。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二

星期五早上,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不僅太陽公公高興,我們同學也無比興奮,因為我們要去春游了。

這次我們來到了西溪濕地博物館。西溪濕地博物館座落在古樸優(yōu)美的西溪濕地旁,它的館形像一條魚,還有一個被稱為“ufo”的觀光塔。

我們大家步行來到了濕地博物館,在路上我們有說有笑,一邊欣賞著路邊的美景,一邊預測著濕地博物館有什么。走了半小時我們終于來到了濕地博物館門口。撲入眼簾的是一個美麗的噴泉,仿佛來到了人間仙境。墻上刻著強勁有力的大字:中國濕地博物館。

沿著小路走,路邊有許多動物的石雕,有兩只可愛的企鵝親密的抱在一起,有天鵝愜意的休息,還有一對鯨魚在戲水。走進博物館,同學們突然叫了一聲,原來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高大的美國的落羽杉,后面還有紅樹林。聽講解員阿姨的介紹,以前在廣東和香港都有大片大片的紅樹林??勺詈?,廣東人民亂砍亂伐,用樹做各種家具,今天我們只好望著對面香港的紅樹林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不要亂砍亂伐了。

博物館里的鳥類數(shù)不勝數(shù),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濕地的鳥類。

鳥!無疑是濕地的主人。走進鳥類廳,凌空出現(xiàn)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兩只雪白的海燕翱翔在空中,茂密的草叢中,幾只五彩斑斕的'錦雞昂著頭在尋食,真是栩栩如生。再向里走,所有的鳥類模型都掛在了墻上。它們有的小巧玲瓏,頭戴五彩繽紛的羽毛,十分精致,有的溫順可愛,雙翼仿佛拍打著身體,正向藍天飛去,還有的色彩耀眼,艷麗的色彩布滿了全身。濕地的鳥類真豐富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這么快,但短暫的時間永遠掩蓋不了我們快樂和收獲,我們大家要低碳生活,做一位低碳小達人。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三

8月18日這一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們一家到了旅游勝地蓬萊。我早聽說這兒有個海洋館十分好,今天總算能一飽眼福了。

走進極地海洋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熱帶雨林”,里面高低不平,錯落有致。大樹、水洼、小鳥都做得十分精巧、逼真,還不時傳來陣陣不知名的聲音。走在這里,真像是進入了熱帶雨林似的。我心想,這位設計師一定很有才華,不然怎么能設計出這么好的景色呢?上到第二層,我們正好趕上美人魚演出,那些演員真有本事,套上尾巴,不背氧氣,在水中像魚兒一樣自如地游來游去,伴著美妙的音樂聲表演著水中芭蕾等各種技巧,動作十分舒展、嫻熟,真令人嘆服。繼續(xù)往前走,里面有色彩斑斕、千奇百怪、大小不一的熱帶魚,還有兇猛的鯊魚,長壽的百年古龜,龐大的白鯨……我們一一進行了觀賞。來到第三層,我們近距離地觀看了企鵝和北極熊,它們都胖胖的,憨態(tài)可掬。不過,最好玩的還是第四層的海獅、海豚表演。海獅可好玩了,就拿算算數(shù)來說吧,馴獸員在十個數(shù)字中隨便找了兩個數(shù)字小牌,掛在了答題板上,是5+3=?,然后,馴獸員作了個手勢,海獅便立刻一搖一擺地跑到馴獸員面前,馴獸員給了海獅一條魚,又輕輕地拍拍海獅的腦門,好像在說:“你一定要努力!不能給我丟臉,答對再給你幾條魚,好嗎?”接到任務后,海獅充滿信心地走到答題板前,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接著又想了一想,然后飛快地跑到數(shù)字8前將它叼了起來,又回到答題板前將8小心翼翼地掛了上去,頓時全場觀眾一片掌聲。聰明的海獅知道自己答對了,馬上立起來,用兩只鰭鼓起了掌,其它三只也為同伴的出色表演拍手叫好。接下來海獅們表演了排球、接圈、唱歌等項目,海豚也表演了頂球、唱歌、接吻等許多有趣好玩的節(jié)目,精彩之極,無以言表。

我們帶著歡樂的心情結束了這次游覽。極地海洋博物館不僅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而且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四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式,激發(fā)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1課時。

1.課前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2)集體討論,小組相互補充。教師給予相應的評價,教師小結進入課題。

2.這篇課文的題目為《絲綢之路》,看了題目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引導:什么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在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小結: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____”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開辟的意義。

一、板題示標。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2課《、絲綢之路》(板書)請看目標。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初讀課文,掃除生字)。

1、師:怎么實現(xiàn)目標呢?首先,請同學們輪讀課文,比誰能讀準字音,聲音響亮,語速適中。xx你先讀。其余同學認真聽,發(fā)現(xiàn)有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糾正。

學生輪流朗讀,有錯即停,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于黑板左側。請其他同學更正。

(若學生聲音響亮,則表揚:好,聲音響亮,請坐。若學生聲音小,即停,說:“哪個同學能聲音響亮,請舉手?”若學生讀書速度快,老師則范讀一兩句或說:“哪個同學能比他讀得慢,請舉手?”)。

指名讀,生糾錯,師板書。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課文,讀流利)。

師:生字都認識了,老師相信大家能把課文讀得既正確又流利。趕緊開始練習,3分鐘后,我們來比賽。

1、生練讀。

師:時間到,誰敢來讀?要求:讀的時候,吐字清晰,聲音響亮。

2、指名讀。

3、生評議(是否流利上去評)。

(指后進生朗讀,讀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幫忙,如還讀不好的,可由優(yōu)等生進行范讀)。

4、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確實讀不好的,教師可范讀。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再讀課文,分段)。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寫出段意。(5分鐘后,比誰寫得好?。?。

1、生自學,師巡視。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補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寫“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的樣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點明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價值。

五、第四次“先學后教”(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可以在旁邊劃一劃、讀一讀,做出簡單的批注。)。

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省略的內容會是什么?

這不盡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來想象一下,說一說,并寫下來。

六、小練筆。

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生說,不足他人補充。

2、師小結: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中國絲綢教案篇十六

背上心愛的菠蘿包,我滿心歡喜地坐上了姨丈的小轎車。經過一路的奮勇穿越,小轎車終于帶我們來到了臨海博物館。

歷史文化的神韻。

一進博物館,我就眼前一亮:四壁都是遠古人類生活的寫照:出海捕魚、海水制鹽,樣樣齊全。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身臨其境,感受遠古的氣息。不一會兒,我看到大名鼎鼎的英雄戚繼光雕像。只見他長著一撮胡須,眉宇高昂,眉頭緊鎖,目視前方,雙手持一把寶劍,好像躍躍欲試去抗戰(zhàn)。我站在雕像前,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往里走,我發(fā)現(xiàn)許多銅錢陳列于玻璃柜里:有的銅錢顏色偏黑,上面刻了字;有的則偏青綠,小巧精致;還有的已經破碎,字跡模糊……真是五花八門。銅錢旁邊的銅器瓦盆更是精美:有的成半圓形,上面刻滿了金文;有的分裂成瓦片,上面的花紋卻清晰可見;還有的上窄下寬,如同觀音的凈水瓶。室內陳列著許多佛像。有雙手合十的觀音,只見她身子微微前傾,面帶微笑,雙眼微閉,一副和善的樣子。再往里走,還看到許多名人書畫、古人化石、抗日英雄等歷史展現(xiàn)。凸顯了臨海的城市品格,闡釋了臨海的歷史文化,揭示了臨海人的性格特征。

鄉(xiāng)風民俗的記憶。

我們出了歷史廳,又來到了民俗廳。民俗廳給我們展示了新婚、新生、喪禮這些重要人生階段的禮俗。再往上走,便能看到一條街。街上有老太太慈祥地補鞋;藥店里的老爺爺樂呵呵為顧客抓藥;一位年輕女子正在制作香噴噴的餅……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配上微電影,更讓人真實地體會到了當?shù)孛袼罪L情。

天空飛翔的翼龍。

參觀完民俗廳,我們來到了翼龍廳。一進展廳,就看到許多翼龍化石。從中我了解到翼龍身高約2米,它是一種能夠在空中飛行的小恐龍。我們還通過微電影,了解翼龍的肢體結構和生息繁衍過程,進一步掌握了關于翼龍的知識點。

這次臨海博物館之行,讓我大開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也對這靈秀古城臨海有了新認識。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47604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