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數學教案(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0 08:08:19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模板15篇)
時間:2023-12-10 08:08:19     小編:薇兒

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具體體現,包含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要素。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和差異化設計。教案的優(yōu)秀范文充分展示了教學步驟的設計和課堂活動的安排,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一

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同學們共同學習

昨天,老師在七年級三班上課時,把他們分成七個小組,每個小組回答問題的情況以搶答賽的形式記分。你們看(出示投影)這是七年級三班七個小組回答問題的表現情況。答對一題得一分,記作+1分;答錯一題扣一分,記作1分。第幾組最棒?老師還沒來得及計算出每個小組的最后得分,咱們班哪位同學能幫老師算出最后結果?(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我們已得出了每個小組的最后分數,那么哪個小組是優(yōu)勝小組?(第一小組),回去以后,老師就把小獎品發(fā)給他們,相信他們一定會很高興。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愿不愿意也分成幾個小組,看一看那個小組的同學表現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師就按座次給同學們分組,每一豎排為一組。老師把組號寫在黑板上,以便記分。

希望各組同學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得到老師的小獎品?(有)同學們加油!

我們已得到了這7個小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學能試著用算式表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列算式)

以上這些算是都是什么運算?(加法),兩個加數都是什么數?(有理數),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有理數的加法(板書課題)。

剛才老師說要給七年級三班的優(yōu)勝組發(fā)獎品,老師手里有12本作業(yè)本,優(yōu)勝組共6人,老師將送出的作業(yè)本數占總數的幾分之幾?(二分之一)分數最低的一組共7人,他們每人交給老師一個作業(yè)本,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師得到的作業(yè)本記為正數,送出的作業(yè)本記為負數,則老師手里的作業(yè)本增加或減少幾分之幾?同學們能列出算式嗎?(學生列式)對于這個算式,同學們還能輕易的感知出結果嗎?(不能)

對于有理數的加法,有的同學們能直接感知得到結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共同探索規(guī)律!(出示投影),觀察這7個算式,每一個算式都是怎樣的兩個有理數相加?(引導學生回答)你們還能舉出不同以上情況的算式嗎?(不能),這說明這幾個算式概括了有理數加法的不同情況。

前兩個算式的加數在符號上有什么共同點?(相同),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什么樣的兩數相加?(同號兩數相加)同學們還能觀察出那幾個算式可歸為一類嗎?(3、4、5、異號兩數相加,6、7一個數同0相加)

同學們已把這7個算式分成了三種情況,下面我們分別探討規(guī)律。

(2) 異號兩數相加,其和有何規(guī)律呢?大家觀察這三個式子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分成兩類,容易得到絕對值相同情況的結論。再引導學生觀察絕對值不相同的情況,回答問題)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這個規(guī)律?(引導學生得出)

(3) 一個數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規(guī)律呢?(易得出結論)

同學們經過積極思考,探索出了解決有理數加法的規(guī)律,顧一下(出哪位同學能帶領大家共同回顧一下?(出示投影,學生大聲朗讀)我們把這個規(guī)律稱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同學們都很聰明,積極參與探索規(guī)律,每個組都有不錯的成績。個別落后的組不要氣餒,繼續(xù)努力,下面老師就給大家一個得分的機會,看哪一組能[出題制勝]!(出示)

(活動過程1后評價、加分;教師以其中一題為例,講解題格式及過程;活動過程2后:讓每組第三排同學評價加分)

同學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并會運用它,但七年級三班有幾位同學對這一內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業(yè)中出了毛病,他們?yōu)榇撕芸鄲?。希望咱們同學能幫幫他們,看哪位同學能像妙手回春的神醫(yī)華佗一樣藥到病 除!(師生共同治病)

看來同學們對有理數的加法已經掌握得很好了,大家還記得前面那個難倒我們的有理數的加法題呢?那位同學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口述 師板書)。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終于攻破了這個難關。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同學們都有很多收獲,老師認為收獲最多的是優(yōu)勝組的同學,因為他們能得到老師的小獎品,大家趕緊看看那一組獲勝?歡迎優(yōu)勝組上臺領獎,大家掌聲鼓勵!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積極進取,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二

第1教案。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實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相關概念。

2.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會化陌生為熟悉,化復雜為簡單的“轉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1..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據實際問題列不等式組。

教學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估計自己的體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過多少千克?若沒體重為x千克,列出兩個不等式。

2.由許多問題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決第2頁“動腦筋”中的問題,完成書中填空。

分別解出兩個不等式。

把兩個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數軸上表示出來。

找出本題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師舉例說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滲透交集思想)。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三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例題及想想做做相關內容。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chuàng)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叉的程度有關。

實物投影儀、ppt、小棒、線、紙片、三角尺等。

(二)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導入新課。

1.從生活中的角引入數學圖形中的角。

師:板書“角”字。

談話: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數學圖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引導探究角。

(3)聯系實際,感知角的特征。

談話:角是個調皮的娃娃,特別喜歡玩捉迷藏,你能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出示扇子、三角尺、鐘面、剪刀的圖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匯報交流,總結。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圖形。

談話:讓我們把角從物體中請出來。

說一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導說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確各部分名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尺。

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個角嗎?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輕輕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兩旁,有什么感覺?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個組成部分,叫頂點。

直直的兩條線是角的邊。

3.畫角。

邊畫邊講解畫角的步驟。

4.快速說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5.清晰角的表象。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剛剛認識的角是什么樣的,把它記在心里。

6.根據學習經驗,準確辨認角。

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做出判斷,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7.數出平面圖形中的角。

談話:看同學們學的這么認真,圖形朋友們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戰(zhàn)嗎?

出示圖形,數出每個圖形里各有幾個角。

學生匯報結果,并指出每個圖形里的角。

8.尋找生活中的角。

(1)談話: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角,能夠準確辨認角,還能數出圖形里到底有幾個角,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藏有角,仔細觀察,你還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匯報交流,規(guī)范指角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體會角的特征。

1.創(chuàng)造角。

(1)明確要求。

每種材料只做一個角。

小組合作,比比哪個組的小朋友手最巧,變出的角最多。

(2)動手創(chuàng)造。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1)展示成果。

談話:哪位同學能勇敢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給大家聽聽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闡述自己做角的過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稱。

(4)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用自己的雙手做出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1)活動角游戲。

談話:這位同學做的角真有趣,還可以自由活動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活動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動角的嗎?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

3.感受叉開程度與角大小的關系。

談話: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總結。

4.感受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

談話:角變大和變小的時候,邊的長短改變了嗎?

5.比較角的大小。

(1)出示習題。

(2)獨立思考,匯報結果。

三、鞏固深化,再創(chuàng)造。

1.出示正方形。

談話:如果把正方形紙沿一條邊剪去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

2.猜想一下,并動手驗證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

3.匯報交流。

4.演示,總結。

四、欣賞角的美麗身影,總結全課。

1.欣賞。

(1)談話:角的世界就是這樣變化多端而又奧妙無窮,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因為角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角的美麗身影吧。

(2)課件一次出現金字塔、五角大樓、鄉(xiāng)村木屋等圖片,教師介紹,學生欣賞。

2.總結全課。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

你們對自己這節(jié)課上的表現滿意嗎?

用一個手勢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嗎?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探索角的奧秘!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理解有理數的概念,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能夠按要求對給定的有理數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分類討論觀點和分類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保持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

教學難點:

給定的數字將被填入它所屬的集合中。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形勢歸納。

小學我們學了整數和分數,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正數和負數。誰能快速提出以下問題?

(1)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組:正整數集{}和負整數集{}。你填完了嗎?

(2)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個集合:整數集合{}和分數集合{}。你填完了嗎?

稱整數和分數為有理數。(指點題,板書)。

二、自學指導。

學生自學課本,根據課本尋找自學的機會。

提綱中問題的答案;老師先做必要的板書準備,再到學生中巡視指導,并了解掌握學生自學情況,為展示歸納作準備。

三、展示歸納。

1、找有問題的學生逐題展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答案,學生說,老師板書;

3、全部展示完畢后,老師對本段知識做系統(tǒng)梳理,關鍵點予以強調。

四、變式練習。

逐題出示,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請有問題的學生匯報結果,老師板書,并發(fā)動其他學生評價、補充并完善,最后老師根據需要進行重點強調。

五、總結與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必做題:課本14頁:1、9題。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五

3,感受在特定的條件下數與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數軸的概念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教師通過實例、課件演示得到溫度計讀數.

(多媒體出示3幅圖,三個溫度分別為零上、零度和零下)。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

教師:由上述兩問題我們得到什么啟發(fā)?你能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嗎?

從而得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體驗數形結合思想;只描述數軸特征即可,不用特別強調數軸三要求。

尋找規(guī)律。

歸納結論。

問題3:

1,你能舉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用直線表示數的實際例子嗎?

3,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4,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歸納出一般結論,教科書第12的歸納。這些問題是本節(jié)課要求學會的技能,教學中要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師可結合教科書給學生適當指導。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

1,數軸的三個要素;

2,數軸的作以及數與點的轉化方法。

本課作業(yè)。

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guī)律。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fā)展與變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六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guī)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fā)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fā)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了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無論哪種比較方法,最終都可回歸到“數軸上左邊的數比右邊的數小?!奔词褂袑W生在比較—8和—6大小時是用“86,所以—8—6”來闡述其原因,其實也與數軸相關。因為當絕對值越大時,表示離原點的距離越遠,那么在數軸上表示的點也就在原點左邊越遠,數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在此,我還補充了—3/7和—2/5比較大小的練習,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七

師:以前學過的數,實際上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整數和分數(包括小數).

問題2:在生活中,僅有整數和分數夠用了嗎?

請同學們看書(觀察本節(jié)前面的幾幅圖中用到了什么數,讓學生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并思考討論,然后進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氣象預報中的氣溫圖,地圖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圖,工資卡中存取錢的記錄頁面等)。

學生交流后,教師歸納:以前學過的數已經不夠用了,有時候需要一種前面帶有-的新數。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八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本小節(jié)是在前面代數式概念引出之后,具體講述如何把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用代數式表示出來。課文先進一步說明代數式的概念,然后通過由易到難的三組例子介紹列代數式的方法。

列代數式實質是實現從基本數量關系的語言表述到代數式的一種轉化。列代數式首先要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然后把各種數量用適當的字母來表示,最后再把數及字母用適當的運算符號連接起來,從而列出代數式。

如:用代數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數。

分析本題屬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類型,首先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然后從中找出誰是大數,誰是小數,誰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數換個方式敘述為所求的數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邊的量,即所求的數為大數,那么比和大之間量,即的2倍則為小數,大后邊的量2即為差。所以本小題是已知小數和差求大數。因為大數=小數+差,所以所求的數為:2+2.

(1)要分清語言敘述中關鍵詞語的意義,理清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如要注意題中的“大”,“小”,“增加”,“減少”,“倍”,“倒數”,“幾分之幾”等詞語與代數式中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間的關系。

(2)弄清運算順序和括號的使用。一般按“先讀先寫”的原則列代數式。

(3)數字與字母相乘時數字寫在前面,乘號省略不寫,字母與字母相乘時乘號省略不寫。

(4)在代數式中出現除法時,用分數線表示。

列代數式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這樣老師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本質,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然后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代數式。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九

1.能借助長方體的棱與面、面與面的平行關系,說出空間里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平行關系.

2.此外,在教學“空間里的平行關系”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通過平行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復習提問:

1.平面里,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哪些?在空間里,兩直線的位置關系又有哪些?

2.試說出兩直線平行的意義.

前面,我們在學習“兩直線互相垂直”時,曾經學習過空間里的垂直關系.(可讓學生以教室為實例,說出一些線與面,面與面的垂直關系.)。

前幾節(jié)課,又學習了“平行線”的有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常常也說什么與什么“平行”.(教師演示:一根木條或鉛筆與桌面平行.)這種“平行”關系是什么樣的平行關系呢?你也能舉出一些這樣的實例嗎?這節(jié)課就研究這些問題.

(由學生口答,教師幫助完善,得出定義.)。

問題1-3:圖中,除了棱ab外,還有與面a'b'c'd'平行的棱嗎?有哪幾條?

(由學生分別說出棱bc,cd,ad都與面a'b'c'd'平行.)。

問題1-4:除了面a'b'c'd'外,棱ab還與哪個平面平行?

問題2-2:觀察你自己攜帶的長方體紙盒,能說出哪些平面平行嗎?

(可由學生討論后,請一位學生帶上紙盒,給學生邊演示,邊講解.)。

例題:如下圖,在長方體中,棱cd與哪些面平行?面a'b'c'd'與哪些棱平行?

答:棱cd與面a'b'bc、面a'b'c'd'平行;。

面a'add'棱bb、棱bc、棱c'c、棱b'c平行;。

面a'b'ba與面d'c'cd平行.

(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此例進行變式,如提出不同位置的線面.面面平行的問題.也可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借助長方體紙盒解答這些問題,以增強學生對空間平行關系的感知,發(fā)展想象能力.)。

課本第90頁練習第l、2題.

本堂課以長方體(教室或紙盒)為實物模型,通過觀察長方體的棱與面、面與面的位置關系,并把它們想像成空間里的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研究了空間里的線與面、面與面平行的關系.

我們生活在空間里,因而要養(yǎng)成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習慣,并逐步地學會用數學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

知識:對頂角鄰補角概念,對頂角的性質。

方法:圖形結合、類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動參與的意識。

對頂角的概念、性質。

“對頂角相等”的探究;小組討論。

【導課】。

同學們,你們看我左手拿著一塊布,右手拿著一把剪刀,現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開,同學們仔細觀察,隨著兩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怎樣變化?(學生答:也相應變小)如果把剪刀的'構造看作兩條相交的直線,這就關系到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的問題(板書課題)。

【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請大家閱讀課本p,回答以下問題(自探提綱):

2、什么樣的兩個角互為鄰補角?什么樣的兩個角互為對頂角?

3、對頂角有什么性質?你是怎樣得到的?

【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分小組討論,然后老師針對自探提綱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先讓學困生、中等生回答,優(yōu)等生做補充、歸納,特別是問題3的第2問,最后老師強調:

1、注意“互為”的含義。鄰補角和對頂角都是要兩個角互為鄰補角或對頂角。

2、“鄰補角”這個名稱,即包含了這兩個角的位置關系,還包含了數量關系,對頂角一定是兩條相交直線所構成的,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3、“對頂角相等”的推導過程。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一

1,讓孩子們不受物體的形狀,大小等干擾,會用各種方法數排列不規(guī)則的物體。

2,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10以內物體的數量。

二活動準備。

1,10以內的物體若干,物體要求有同類的和不同類的。數字卡片若干。

2,不干膠,紙等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積累數不規(guī)則排列物體的經驗。

1,物體和數對應。

提供給幼兒實物若干,如:豆豆,積木,等。教師說出數字,讓幼兒按數字數出相應的實物與數字想對應。

2,數字卡若干,按數歸類。

提供給幼兒數字卡,讓幼兒按數歸類。

卡上的數數清楚,并和卡片上的數字對應即可。

3,幼兒操作。

便一個數字卡,找到相應的實物。

小結:通過操作,讓幼兒積累數不規(guī)則排列物體的經驗。

二,通過討論活動,幫幼兒歸納出數不規(guī)則物體數量的基本方法。

1,幼兒數出不干膠貼上的動物數量,然后貼在相應的數字卡下面。

物。還有標記法,讓幼兒對實物進行做標記,避免漏掉。這些都是幫幼兒學習數不規(guī)則數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易掌握的數數方法。

2,讓幼兒分析討論不同的方法與物體排列間的關系。

孩子們明白把物體點數清楚就好,別受位置影響數數。讓孩子們明白數數與實物的形狀大小排列沒有關系。

三,通過練習使幼兒加深對各種數數類型的理解。

提供給幼兒更多的實物,數字卡片供幼兒練習,以便幼兒對所學數數方法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1,可以把相同數量的物體和卡片歸納在一起。

如:讓幼兒把相同數量的物體如:相同的布娃娃,相同的積木給找出來,和相應的數字卡放一起。

2,用玩具或不干膠編出數數的題目讓幼兒練習。

教師編出題目讓幼兒練習,一鞏固所學知識。如;按數取物,按卡片數子找出實物;按物取數,按物體數量找到相應的數字。

活動反思:

續(xù)加強,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為孩子們服務。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二

知識能力:理解有理數的概念,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能夠按要求對給定的有理數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分類討論觀點和分類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保持學好數學的信心。

掌握有理數的兩種分類方法

給定的數字將被填入它所屬的集合中

問題導向法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

一、形勢歸納

小學我們學了整數和分數,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正數和負數。誰能快速提出以下問題?

(1)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組:正整數集{}和負整數集{}。你填完了嗎?

(2)將以上數字填入以下兩個集合:整數集合{}和分數集合{}。你填完了嗎?

稱整數和分數為有理數。(指點題,板書)

二、自學指導

學生自學課本,根據課本尋找自學的機會

提綱中問題的答案;老師先做必要的板書準備,再到學生中巡視指導,并了解掌握學生自學情況,為展示歸納作準備。

三、展示歸納

1、找有問題的學生逐題展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答案,學生說,老師板書;

3、全部展示完畢后,老師對本段知識做系統(tǒng)梳理,關鍵點予以強調。

四、變式練習

逐題出示,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請有問題的學生匯報結果,老師板書,并發(fā)動其他學生評價、補充并完善,最后老師根據需要進行重點強調。

五、總結與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必做題:課本14頁:1、9題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三

1.利用10的乘方,進行科學記數,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大于10的數;(重點)。

2.能將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還原為原數.(重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悉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天文學家指出整個可見宇宙空間大約有700萬億億顆恒星,這個數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灘上的沙礫總和數量還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這一數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個“0”.即約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顆.

生活中,我們還常會遇到一些比較大的數.例如:

1.據報載,20xx年我國將發(fā)展固定寬帶接入新用戶25000000戶.

2.全球每年大約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從海洋和陸地轉化為大氣中的水汽.

3.拒絕“餐桌浪費”刻不容緩,據統(tǒng)計,全國每年浪費糧食總量約50000000000千克.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大數。

例1我區(qū)深入實施環(huán)境污染整治,關停和整改了一些化工企業(yè),使得每年排放的污水減少了167000噸,將16700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

a.167×103b.16.7×104。

c.1.67×105d.1.6710×106。

解析:根據科學記數法的表示形式,先確定a,再確定n,解此類題的關鍵是a,n的確定.167000=1.67×105,故選c.

方法總結:科學記數法的表示形式為a×10n,其中1≤|a|10,n為整數,表示時關鍵要正確確定a的值以及n的值.

例220xx年3月發(fā)生了一件舉國悲痛的空難事件——馬航失聯,該飛機上有中國公民154名.噩耗傳來后,我國為了搜尋生還者及找到失聯飛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花費人民幣大約934千萬元.把934千萬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______元()。

a.9.34×102b.0.934×103。

c.9.34×109d.9.34×1010。

解析:934千萬=9340000000=9.34×109.故選c.

方法總結:對用帶“萬”“千萬”“億”等單位的數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時,要化成不帶單位的數,再用科學記數法表示.

探究點二:將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轉換為原數。

例3已知下列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寫出原來的數:

(1)2.01×104;(2)6.070×105;(3)-3×103.

解析:(1)將2.0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4位即可;(2)將6.070的小數點向右移動5位即可;(3)將-3擴大1000倍即可.

解:(1)2.01×104=0;。

(2)6.070×105=607000;。

(3)-3×103=-3000.

方法總結:將科學記數法a×10n表示的數,“還原”成通常表示的數,就是把a的小數點向右移動n位所得到的數.

三、板書設計。

科學記數法:

(1)把大于10的數表示成a×10n的形式.

(2)a的范圍是1≤|a|10,n是正整數.

(3)n比原數的整數位數少1.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實際性強,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yōu)橹鲃犹骄堪l(fā)現的過程,使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在每一位學生各自的體驗和自主學習中逐漸展現.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四

結合具體實例,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重點。

讓學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并能運用三邊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難點。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應用三邊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節(jié)課件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回顧與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練習應用、課堂小結、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回顧與思考。

1、如何表示線段、射線和直線?

2、如何表示一個角?

第二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

活動內容:讓學生收集生活中有關三角形的圖片,課上讓學生舉例,并觀察圖片.

第三環(huán)節(jié)三角形概念的講解。

(1)你能從中找出四個不同的三角形嗎?

(2)與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通過上題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邊角的表示方法.并出兩道習題加以練習,從練習中歸納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項.

第四環(huán)節(jié)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活動內容:在四根長度分別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選三根木棒擺三角形.學生統(tǒng)計能否擺成三角形的情況.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活動內容:通過讓學生測量任意三角形三邊長度來比較兩邊之差與第三邊的關系,教師通過幾何畫板驗證,從而得出結論.

第五環(huán)節(jié)練習提高。

活動內容:。

2.如果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2和4,且第三邊是奇數,那么第三邊長為.若第三邊為偶數,那么三角形的'周長.

第六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活動內容:學生自我談收獲體會,說說學完本節(jié)課的困惑.教師做最終總結并指出注意事項.

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歸納為以下兩點: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注意事項為:判斷a,b,c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應注意:a+bc,a+cb,b+ca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當a是a,b,c三條線段中最長的一條時,只要b+ca就是任意兩條線段的和大于第三邊.

第七環(huán)節(jié)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長為17,且三邊長都有是整數,那么滿足條件的三角形有多少個?你可以先固定一邊的長,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與原來的兩根木棒擺成三角形嗎?

3.以三根長度相同的火柴為邊,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現在給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為邊來組成三角形,最多可組成多少個三角形?試試看.

第八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七年級上數學教案篇十五

2.培養(yǎng)用數學的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重點:理解有序數對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難點: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

一.問題導入。

1.一位居民打電話給供電部門:"衛(wèi)星路第8根電線桿的路燈壞了,"維修人員很快修好了路燈同學們欣賞下面圖案.

2.地質部門在某地埋下一個標志樁,上面寫著"北緯44.2°,東經125.7°"。

3.某人買了一張8排6號的電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們分別利用那些數據找到位置的。

你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數據表示位置的例子嗎?

二.概念確定。

有序數對:用含有兩個數的詞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其中各個數表示不同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利用有序數對,可以很準確地表示出一個位置。

1.在教室里,根據座位圖,確定數學課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頁練習。

三.方法歸類。

常見的確定平面上的點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點為原點(0,0)將平面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點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來確定點的位置。

(2)以某一點為觀察點,用方位角、目標到這個點的距離這兩個數來確定目標所在的位置。

1.如圖,a點為原點(0,0),則b點記為(3,1)。

2.如圖,以燈塔a為觀測點,小島b在燈塔a北偏東45,距燈塔3km處。

例2如圖是某次海戰(zhàn)中敵我雙方艦艇對峙示意圖,對我方艦艇來說:

(1)北偏東方向上有哪些目標?要想確定敵艦b的位置,還需要什么數據?

(2)距我方潛艇圖上距離為1cm處的敵艦有哪幾艘?

(3)要確定每艘敵艦的位置,各需要幾個數據?

[鞏固練習]。

1.如圖是某城市市區(qū)的一部分示意圖,對市政府來說:

結合實際問題歸納方法。

學生嘗試描述位置。

2.如圖,馬所處的位置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嗎?

(2)寫出馬的下一步可以到達的位置。

[小結]。

1.為什么要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沒有順序可以嗎?

2.幾種常用的表示點位置的方法.

[作業(yè)]。

必做題:教科書44頁:1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3755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