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篇一
我是個正常人,正常的能夠看見外面的世界,我沒有體會過盲人的世界,盡管有時候也會刻意的閉上眼睛胡亂的摸著,但薄薄的眼皮無法遮住陽光的無私,我還能感受到光明帶來的溫暖和安全。
那么,黑暗到底是一種什么感覺?伸手不見五指夜晚,最怕見到的就是鬼,可是,如果盲了,即便周圍都是鬼,還會怕么?
從光明到黑暗,從黑暗到光明,正常的人能夠毫無知覺的過渡,眼睛的作用完全掩蓋了心里的恐懼。如果一向呆在黑暗里,恐懼又有什么意義呢?
假如給我3天黑暗,我能否感受到毫無生氣的眼睛里的渴望?假如給我3天黑暗,我能否了解到細心翼翼的動作后的堅韌?假如給我3天黑暗,我能否點燃困難重重下對生命的熱情?
假如給你3天黑暗,你會怎樣辦。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篇二
早上起床,映在眼前的,已不是那燦爛的陽光、機靈的鳥兒和美麗的大千世界了,而是黑暗、無樣,無邊無際的黑暗。無光、迷茫,像掉進了黑洞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深一腳、淺一腳,仿佛一步跨越萬里長城那樣艱難。從臥室到客廳,近在咫尺,可過去時,遠在天涯,只能憑著記憶走。如果走錯或跌倒,在地板上還行,在掛滿菜刀的廚房里可就欲哭無淚了。
我想看書,可我不能。那黑暗阻斷了我與世界的連接,我的心境就像沒有wifi一樣焦急,甚至惱火。我所能做的,僅有聽天書。
我想寫作業(yè),可我不能。那黑暗切為了我通往知識的路,我的心境就像迷失在暮色森林中,茫然,還有無助。我所能做的,僅有揮筆,可筆也找不到。
雖然這個世界是多么的黑暗、無趣、恐怖,但我還有一絲光明和期望。因為我聽見了窗外悅耳的鳥語,聽見了潺潺的溪流聲,聽見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聽見了世界的回聲----這些便是光明。
問世間光明何在,在我們的心里。
假如給我三天黑暗,我會用來尋找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篇三
海倫.凱勒。只活了88個春秋,87個沒有光明孤獨的歲月……在名人名言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然而,正是這么一個盲聾啞的人,竟畢業(yè)在哈拂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因處處奔走建起一家又一家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19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剛讀到書名時,我還單純的以為它僅僅只是寫自己的生活,可讀后的感受并非那么簡單,讓我心中更充滿了勇敢去接受生活的'困難,去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勇氣,讀懂了要用愛心去擁抱世界!春風化雨的沙莉文老師,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災難,頑強不屈的她堅持到了最后.
文章主要分五部分其中第三部分:走出黑暗與寂靜令人驚嘆不已。文章主要是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一直到40歲。我覺得這里的起端是從自己的作文被婦女報買去而因自己想不出該怎么寫開始的。也許是自傳我怎么也讀不出里面的中心點是什么。但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卻令我感動。慈母去世讓她陷入傷心也使她回想起童年時母親對她的無微不至的母愛勾起了她對自己年幼無知時做的一切后悔事。也看出了她跟母親之間的親情就像自己的心靈窗戶——眼睛一樣是不可分割的。
回想起這本書沒想到19世紀的生活是如此的艱辛我決定長大后一定要做一個像沙莉文的老師哺育更多的人才!
出身19個月就成了聾子和瞎子,連說話都困難的海倫·凱勒,當她完全失去了活著的信心。就在這時,她認識了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來到她的生活中,使海倫·凱勒似乎感受到了生命是什么,發(fā)現生命,觀察生活。于是她克服種種困難,從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畢業(yè),為世界慈善事業(yè)做出杰出的貢獻,用心寫字,讓世界震驚。
失明的海倫,能發(fā)現這么多東西,而健康的我,卻常常忽略生活的美。
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的時間,我會用我的眼睛做什么呢?我沒有失明過,不懂得黑暗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于是,我閉上眼睛,在屋子里走。
當我閉上眼睛的第一秒,我的心不知為何突然涼了下來。我感覺世界由明朗一下子變得漆黑,心里就沒了數,顯得很不安穩(wěn)。當我準備向前邁一步時,我卻發(fā)現平常滿不在乎的走路現在也變得如此困難,我發(fā)覺我不敢邁,我害怕,害怕自己會摔倒,害怕什么東西會碰到自己,傷害到自己。這還算好的,我還可以用耳朵聽,但凱勒呢?她既看不見,也聽不見。那她面臨多大困難,面臨多大危險,我們怎能知道,怎能了解,又怎能體會!
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既能看到充滿陽光的世界,又能聽到各種美妙的聲音。我們還有什么遺憾呢?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想:雖然凱勒看不見,聽不到,但在她心里也有她自己想象出的世界,那是凱勒的世界,它只屬于凱勒自己。我相信她的世界也會充滿陽光、充滿笑聲。海倫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過的,卻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zhàn)勝命運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遺忘的凱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篇四
我看過許多女作家的書比如:冰心、蕭紅、殷健靈……但是這學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國的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十九個月就雙目失明,又聾又啞,但她以驚人毅力學完小學到大學全部課程。她的作品有:《老師:安妮·莎利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一本自傳,她以真實、樸素、優(yōu)美的筆觸再現了她堅強、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將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來。作者將苦難的一生描寫得如此平靜,讓人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從小在無光、無聲、無語的黑暗世界里,海倫早已對未來絕望了,只要她睜開雙眼,發(fā)現眼前一片漆黑,耳邊一片寂靜,就像跌入了噩夢的深淵,驚恐、悲傷極了。直到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把她從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女孩,變成一個被哈佛大學錄取,品學兼優(yōu)的女孩兒,后來成為了一名傳遞愛心,給人帶來溫暖,震撼世界的慈善家......我想說,海倫.凱勒是人類永遠的驕傲!
前有海倫.凱勒,后又尼克.胡哲。他們都是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偉人。1982年12月4日,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亞墨爾本,他天生沒有四肢,只有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個帶著兩個腳趾頭的小“腳”。因身體殘疾,胡哲從小飽受人們對他的嘲笑和欺辱,他曾經甚至想溺死自己,但都沒能成功。尼克.胡哲被拒絕52次后,他獲得了一個五分鐘的演講機會和50美元的薪水,開始演講生涯。尼克.胡哲的幽默演說,受到許多人追捧,更是激勵了一代人積極面對人生的勇氣。在他看來,所有的痛苦都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在他心中,自己所做的一切只要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個殘疾人都能活出自己,溫暖他人,帶給人們堅持下去的力量,對夢想充滿希望,身體健康四肢健全的我們,不更應該做出貢獻,朝著夢想前進嗎?
合上書本,我心中的情感一言難盡。激動?感慨?幸福?悔恨?好像都有。比起海倫和胡哲,我擁有的很多了,但我又何曾真正的珍惜和感恩呢?
海倫說過:“我努力尋求知識,目的在于為人類貢獻一點兒力量?!睆囊粋€殘疾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最美好的心靈,最善良的天性。我們應該學習海倫.凱勒,每天都懷著友善、朝氣和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會增添更多歡樂與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0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