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15:51:02
2023年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4篇)
時間:2023-03-31 15:51:02     小編:zx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篇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也是民族發(fā)展的基礎。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它寄托了人們對整個民族的憧憬,也是弘揚與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它獨特的淵源。

幼兒園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教育:

1、加強教師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水平的專題培訓

2、保證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開展

3、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滲透于一日生活中

4、區(qū)域活動中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

5、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滲透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

6、家園結合中強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

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篇二

哀思日活動結束了,整個活動開展的還是比較順利,有自己摸索到一些的經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因為剛好是清明節(jié)后回來開展活動,因此在活動前我先開展了關于清明的談話活動:“在清明放假的三天中,你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呀?”孩子們都很愿意說,有的說去外婆家了,有的說去游樂場了。但是孩子對于上墳掃墓的經驗都沒有,于是我簡單的和孩子說了關于上墳掃墓的相關事宜。但是因為之前準備的不是很充分,所以怎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更能理解關于清明還需要改進。

因為小班幼兒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感情,所以想借助卡通故事這樣的形式來幫助孩子理解親人的離開,但是《長大也要做個好爺爺》是關于大班的生命教育繪本,繪本內容很長,有些話語對小班孩子來說晦澀難懂。雖然我已經把故事部分內容刪減掉,但是這樣整個故事就相對不完整,不能很好的體現小小熊和熊爺爺的情感,也就對之后的分離不能有深刻的感受,所以說出了這個繪本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故事內容可以來給孩子閱讀、欣賞,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合適小班幼兒的內容呢?

哀思日,讓孩子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除了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孩子了解這種情緒,那對于孩子自身的體驗來說,怎樣去做呢?這是本次活動開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自己開展活動中存在的困惑。因為孩子還很小,他們很少有這種親人離去的體驗,包括我設想的'最喜歡的動物離開了,孩子也基本沒有這樣的體驗。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對哀思的情緒情感體并不強烈,很難體會。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哀思這種并不常遇到的情緒有了初步的了解和體驗,他們知道當親人離去時會難過、會傷心、會想念。通過折小船祈福祝愿,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參與,他們幫助小小熊帶給熊爺爺美好的祝福和想念,這是孩子們內心最純真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整個活動我覺得得到了升華之處。

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篇三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問著媽媽:"媽媽媽媽,爺爺是長得什么樣子呢?"媽媽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就和媽媽一樣啊!"我的外公在媽媽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我來到房間里,折起了紙花,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里。下午,太陽當頭照,我、媽媽、大姨和外婆頂著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一到山下抬頭仰望,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大姨扛著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不一會,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開辟"出來。

來到外公的墳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封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裝著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不一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干干凈凈的墳墓。

我麻利地從袋子里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最后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聽媽媽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這時,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

我們把香點著,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隨后,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來:"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媽媽對我說:"孩子,你別哭!人死了不可能復活。你外公雖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點點頭。隨后,媽媽拉著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幼兒園節(jié)日教育隨筆篇四

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jié)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jié)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jié)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jié)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jié)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jié),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jié)----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xié)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墒?,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墒?,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fā)現介之推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規(guī)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04829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