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實用(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1 18:42:11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實用(5篇)
時間:2023-04-01 18:42:11     小編:admin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篇一

能夠讓幼兒大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是語言領域非常重要的能力提升

1、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力較大的現象,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能簡單記錄實驗結果,并能較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重點: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力較大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難點:能簡單記錄,并能較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物質準備:1、多媒體課件;2、操作材料:蛋殼(分成兩半),兩支削尖的鉛筆,粗吸管(操作材料教師和幼兒每人一套);3、記錄表、筆;4、紅色的水、滴管。

經驗準備:幼兒對力這一概念有初步的感知。

開始部分

播放視頻《小雞出殼》;引出問題:蛋殼的凹面容易被啄破還是凸面容易被啄破?

基本部分

1、實驗:驗證蛋殼的凹面承重力強還是凸面承重力強。

(1)猜想———請幼兒思考是蛋殼的凹面承重力強還是凸面承重力強?教師在預設的記錄表中記錄和統(tǒng)計幼兒猜想結果。(2)引導幼兒觀察實驗

材料———引導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教師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實驗具體要求并強調:手握鉛筆的位置;鉛筆與吸管的距離;蛋殼中心;手拿蛋殼的方法;實驗的順序(先啄凹面再啄凸面);記錄啄破所需要的次數。

(3)交流實驗的結果,引導鼓勵幼兒自己說出結論。

(4)教師小結:蛋殼的凹面容易被啄破,凸面不容易被啄破,所以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そY構原理(建筑學術語)

2、實驗:解釋凸面承重力強的原因。

(1)猜想:為什么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

(2)教師演示實驗:用可見的“水”代替作用于蛋

殼的無形的“力”,將有色的水分別滴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請幼兒觀察發(fā)生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教師小結:作用于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力量就比較大,所以凹面容易被啄破;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這樣的話力量就比較小,所以凸面不容易被啄破,能夠承受更大的力量。

3、了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啟發(fā)幼兒想一想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像蛋殼的物體(如安全帽、燈泡等)。(2)結合多媒體課件,像幼兒介紹薄殼結構在建筑學中的應用。(如教堂的屋頂、悉尼歌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等)

結束部分:

引導幼兒繼續(xù)在生活中識別各種薄殼結構原理的建筑物

1、將所教的內容與幼兒的強烈興趣結合起來。教師就運用了小雞破殼的視頻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2、以生活中要解決的問題開始一個主題。教師可以問幼兒“生活中,凸面的房頂、平面和凹面的房頂哪個更加堅固?”

3、教學中老師科學嚴謹規(guī)范,要求幼兒手持蛋殼,并找到蛋殼中心點(敲擊的位置),通過演示實驗,規(guī)范了幼兒的實驗行為。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篇二

1、通過探索嘗試讓瓶子發(fā)出聲音;

2、探索將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子中搖動后發(fā)出的不同聲音;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活動的樂趣;

4、探索不同的材料能使"瓶寶寶"唱出不同聲音的歌,從而萌發(fā)幼兒好奇、好問、樂于嘗試和敢于表達等積極情感。

1、人手一個空礦泉水瓶子一把勺子一個碗,豆子、米、面若干。

2、不透明的瓶子兩個,透明的瓶子兩個。

一、激發(fā)興趣,引導幼兒讓手中的瓶子發(fā)出聲音。

1、教師帶幼兒邊做"大雨和小雨"邊搖動手中的空礦泉水瓶。

--"請小朋友拿起你們椅子下面的礦泉水瓶和老師一起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游戲吧。"

2、引導幼兒比較自己手中的瓶子和教師手中的瓶子有什么不同, 并思考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手中的瓶子也能"唱歌"。

--師:我們剛才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游戲時,小朋友有沒有發(fā)現你們的瓶子和老師的瓶子有什么不同?"--小結:老師的瓶子會"唱歌",有聲音,小朋友的瓶子不會"唱歌",沒聲音。

二、幼兒探索、操作。

1、教師用語言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讓我們用桌上的米、豆子和面來"喂"瓶寶寶吧,瓶寶寶吃了東西就會"唱歌"。

2、讓幼兒選擇操作材料,用勺子"喂"瓶寶寶。

交代注意事項:先把瓶蓋打開,再用勺子把米(或豆子、面)喂到瓶寶寶的肚子里,喂的時候要把礦泉水瓶放在碗里,防止操作材料弄臟地板和桌子,喂完瓶寶寶要把蓋子擰上。

三、交流分享:你在瓶子里放了什么?瓶寶寶發(fā)出聲音了嗎?

1、幼兒喂瓶寶寶,師巡回指導并與個別幼兒交流分享。

2、組織幼兒集中交流分享。

四、幼兒再次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瓶子里發(fā)出的聲音不同。

1、分組活動:讓幼兒嘗試換另一種東西放在瓶中,搖一搖、 聽一聽、比較前、后兩次操作后,瓶子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2、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1)引導幼兒感知不同物體在瓶中發(fā)出聲音的不同:你第一次 在瓶子里放了什么?這一次你又在瓶子里放了什么?它們發(fā)出 的聲音一樣嗎?

(2)教師請兩名幼兒搖動兩個不透明的瓶子,讓手中的瓶子發(fā) 出聲音,引導幼兒聽聽:他倆的瓶子發(fā)出聲音一樣嗎?

(3)讓幼兒猜猜兩個瓶子里裝的各是什么。

(4)教師協(xié)助幼兒把兩個瓶子中的東西分別倒進兩個透明瓶子 中,讓幼兒驗證自己猜想是否正確。

五、結束

在《大雨和小雨》的音樂聲中,讓幼兒有節(jié)奏的搖動瓶子發(fā)出聲音,感受瓶寶寶的歌聲。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篇三

設計意圖

螺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無論是小朋友的玩具,還是家中的家用電器,或者是汽車、自行車上,都有它們的身影。中班的孩子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并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螺栓和螺帽這種擰擰轉轉的物體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設計了“擰擰看”這一科學探索活動。

1.在愉快的活動中認識螺絲,了解螺絲的作用。

2.學會為螺絲和螺帽配對,探索螺絲的擰法。

3.積極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初步體驗合作獲得的成功。

1.各種型號、材料(鐵制和塑料)的螺絲,螺絲組合玩具。

2.帶有螺紋的物品,如不同口徑的飲料瓶頸和瓶蓋,燈泡和燈座,能擰的筆和筆帽等。

活動過程

手指游戲“小白兔”,活動小手

師:小朋友們,伸出你們的小手,我們一起來活動活動小手。

師幼一起邊說兒歌邊玩手指游戲。

(評析:讓幼兒充分活動小手,為后面的擰螺絲環(huán)節(jié)做準備。)

1.激趣:玩具車壞了,誰來幫忙修一下?

2.提問:玩具車是怎樣連接起來的?(出示螺絲)

3.小結:從孔里穿進去再擰起來,擰擰緊就能把汽車裝好,螺絲的本領真大。

(評析: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請幼兒來當修理工,把汽車零件通過螺絲連接。變成一輛消防車,激發(fā)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同時也引出了本次活動的主角——螺絲。)

動手操作,深入探索

1.交代操作要求。

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見過這些螺絲嗎,在哪兒見過,請你比一比,這些螺絲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再擰一擰,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能分開的和不能分開的分別放在兩個筐里。

2.幼兒操作。

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螺絲能擰開嗎?分開放,分別放在兩個筐里。

3.交流操作結果。

師:發(fā)現了嗎,什么地方不一樣?能擰開嗎?擰開后變成了幾部分?

4.小結:原來螺絲由螺栓和螺帽組成,螺栓上和螺帽里都有螺紋。張大嘴巴的是螺帽,它和螺栓是一對好朋友。螺栓和螺帽能夠緊緊地咬合在一起連接、固定物體。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探索:首先,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兒見過螺絲;其次,比一比,發(fā)現、認識螺絲的外形特征,擰一擰分一分,知道螺絲的主要結構;最后,通過集體交流分享操作結果,統(tǒng)一認識,建構新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是本次活動中幼兒與操作材料的首次互動,操作任務簡單明了,使孩子們體驗到了發(fā)現的樂趣和獲得新經驗、新知識的快樂。)

5.螺栓螺帽配對找朋友。

(1)提問:螺帽和螺栓是一對好朋友,你們能把它們連在一起嗎?看誰找得又對又多。

(2)幼兒操作,交流操作結果。

提問:為什么能擰到一塊兒?成功了嗎?成功了幾個?你是怎么給它們找到好朋友的?

(3)小結:粗螺栓配大螺帽、細螺栓配小螺帽,擰在一起不大不小正合適。

(評析: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通過與操作材料互動以及與同伴交流分享操作經驗,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總結出了螺帽與螺栓匹配的方法。在孩子們不斷地探索中,將整個活動引向高潮。)

聯(lián)系實踐,感悟提升

(1)提問:你們回家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螺絲?誰來介紹一下,這些地方的螺絲是干什么用的?

(2)小結:螺絲雖然小,但是很有用,像外面的吊車,如果少了螺絲就很危險,小椅子少了螺絲,我們就坐不成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兩個小朋友合作完成一架小飛機或小汽車,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3)交流、展示作品。

師:你們完成了嗎?你們是怎么合作的?

(評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孩子不僅親身感受到了螺絲作為連接好幫手的方便、牢固,而且還體驗到了同伴合作獲得成功的快樂,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了本次活動的教育價值。)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篇四

1、使幼兒初步了解眼、鼻、口、耳的功能。

2、培養(yǎng)幼兒關心自己的身體的初步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1、鏡子每人一面。

2、幼兒操作材料“我的臉上有什么”。

3、實物卡片小鈴鐺、水果、花、小鳥玩具等。

1、幼兒照鏡子,復習五官的名稱、位置。

請小朋友拿鏡子照照小臉,看看:我們的臉上有些什么?(啟發(fā)幼兒用鏡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說出他們的名稱、位置、幼兒每說出一種,教師便引導幼兒看看、數數、動動)

小結:我們的臉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鼻子長在臉的中間,眼睛長在鼻子的上面,鼻子下面有嘴巴,耳朵長在臉的兩邊。

2、幼兒初步了解五官的功能。

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它們各有一個本領,是什么本領呢?

(1)這是什么?(小鳥)你們是用什么看見小鳥的?

小結:我們用眼睛看見小鳥,眼睛的本領是能看見東西。

(2)小朋友聞一聞這朵花,你們聞到什么氣味?你們用什么聞到香味的?

小結:鼻子的本領是能聞到各種氣味。

(3)這是什么聲音?(敲擊小鈴鐺)你們是用什么聽見鈴聲的?

小結:我們的耳朵真能干,可以聽聲音。

(4)小朋友嘗嘗水果,有什么味道?你們是用什么嘗出來的?

小結:我們的嘴巴能吃東西、會說話,舌頭還能嘗出各種味道。

3、通過幼兒操作材料,鞏固認識五官的功能。

游戲“找朋友”。幼兒使用操作材料,將剪下的小卡片與臉譜上的五官相匹配,要求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要找到朋友,且說一說匹配的理由。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篇五

1、體驗手影游戲的愉悅情緒;

2、動手探索影子形成的科學現象,初步了解影子在民間藝術中的運用;

3、大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有趣的影子。

1、 臺燈、手電筒、應急燈若干 布3-4塊

2、 手影及鏤空圖片、樹干、書本等若干,

3、 音樂片段

1、以教師自編的手影故事引題

2、與幼兒共同討論手影形成的科學原理

a、 剛才故事里的小動物是怎么變出來的?(小動物是手的影子變出來的)

b、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師小結:影子的形成是東西擋住了光就形成影子,如果我們把燈關了,看看還有沒有影子,所以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的幫助。

3、自由探索,鼓勵幼兒發(fā)揮想象,嘗試手影游戲

a、提供各種工具及圖片,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嘗試影子游戲

b、邊玩邊交流探索發(fā)現影子的科學想象

4、集中幼兒共同討論,交流總結

a、你發(fā)現了什么?

b、你還在什么地方發(fā)現影子(借助圖片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5、播放《皮影戲》片段,欣賞影子在民間藝術中的運用,加深對影子的了解

師:我們的民間藝人根據影子的現象發(fā)明了皮影戲,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6、與幼兒共同跟著音樂表演影子,結束游戲

1、剪畫影子,表演影子

2、制作并表演皮影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1243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