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10:31:53
2023年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大全(18篇)
時間:2023-11-03 10:31:53     小編:文軒

心得體會的寫作可以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用詞準確、語言簡潔,避免太過啰嗦和冗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硪恍懽鞯撵`感。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一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時,將英文稿整理改編成的書,這本書較之于其他的哲學理論書顯得更加淺顯易懂,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概述了中國歷史記載以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哲學并沒有像西方的那樣成體系,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激烈的思想觀念碰撞中產生的,漸漸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學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時有百家爭鳴這樣的現象,在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將古代“百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他們分別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馮先生對這主要的六大派系進行了誕生背景的介紹,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紹,談論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對各家思想上的沖突進行對比和辯證,除此之外,對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評論和比較,其功能性包括該思想在它所處的時代中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該思想能夠起到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也是由馮先生經過整理前人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整合而出的著作,評論性的著作一般都帶有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跟古時候的一些學者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樣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通過學者自己的認知將其解讀。事實上,個人主觀或多或少的也會對原著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對于解讀中國古書籍更是這樣,中國古文較之于西方語言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僅僅幾個字往往能表達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義可能會讓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對來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派系的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辨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边@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個主要的思想學派的評價。我以為,儒家為百家之首確實有其內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較之于其他學派在社會層面上有更多的服務性,孔子提倡“仁義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這種德,與道家的“無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隱”的方式出世,儒家則強調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后期的儒家,這段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時代需要,比如儒家對“葬禮”的理解就很有趣,禮葬是對逝去人得一種送別儀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這個時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無神論,但卻仍然注重“禮”,外人看來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邊的親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這個時候強調理智就顯得很不人性,禮葬剛好能夠給悲痛的人一個釋放的出口,以一種儀式去對逝者告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經典中有兩部是專講“禮”的,《禮儀》和《禮記》將原本禮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話凈化,將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化為詩,不僅將其美化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和理智。儒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剛好杜絕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從另一方面來看,儒家是以哲學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繁瑣的教義和神話般的人物,儒家的內在任務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一來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顯得更加有現實意義,這可能是幾千年以來儒家學派遭遇很多變故仍經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下仍然能給人以啟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個人的內在,能對人的心態(tài)有很好的影響。墨家顯得攻擊性太強,名家就顯得有些滑稽,公孫龍的《白馬論》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內涵和思維邏輯在,但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從書中舉得名家例子中,更讓人覺著名家的言說有很濃烈的詭辯的味道。

這本書所介紹的各家學說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一些現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關聯,比如書中說,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么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后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边€說:“言辯而不及?!彼浴把员M悖”。莊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若是照這樣的言論來說,在當下有一位學者的思想觀念與莊子的很像,就是網絡上人稱“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對的還是錯的我都是對的這樣的觀念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與他有過節(jié)的辨者,實屬當今網絡一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已經是哲學書中的淺顯版本,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詞,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二

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臘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稱為“哲學的源頭”,因為想要認識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認識自己,我們就要不斷地對人生進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的表述出來。

其實,有關人生的學說、宇宙的學說以及知識的學說,都在這樣的思考中產生。

有的哲學家認為,在思考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我認為,這個樣子就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只有一個一個問題思考,解決,才能繼續(xù)思考。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道: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是與別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

禪師像尋常人那樣生活,做尋常人做事情,經過從迷到悟的過程,他已把肉體的性情放下,而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還要離開禪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間。這就是修身養(yǎng)性,禪師其實也是煩人,只不過他們的境界已經不是尋常人可比的,因為他現在的所作所為雖然和別人一樣,但他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滯著。

新的儒家強調修養(yǎng)須下功夫。雖說人的最終目標是無所用心,但為達到無所用心,還是要用很大氣力的。

內圣外王,是一個人想成為的最高境界。對自身修身養(yǎng)性,在外可以獨當一面,冷靜且完美的處理事務,而這種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而一個人只為一己私利,不顧他人,就是小人。這就是圣人與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腌蘿卜,要一點一點的入味,讀書也一樣,慢慢品味,理解深層含義。

人性本善?本惡?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三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等問題,過于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系起來,并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系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這個角度出發(fā),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發(fā)現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中,多數流于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fā)現每個人受固有環(huán)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系。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tài)度,來生活。

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愿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歷,他人生的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局限于單純的原來,醫(y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guī)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chuàng)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學就知道,數字是一種抽象,函數是對數學規(guī)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學哲學和系統(tǒng)動力論,是對數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七是學習哲學的方法。

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并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fā)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p6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而不惑,是指他這時候已成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認識到超道德的價值。

p82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發(fā)現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說已經得到絕對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學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覺悟的確切意義。是指個人與宇宙的心的統(tǒng)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謂二諦義。第一層次,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第二層次,說萬物是有,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事實上,有就是無;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第四層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著進行區(qū)別,而一切區(qū)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的坐忘,佛家稱之為涅槃;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哲學的推理,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fā)點是經驗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學史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梢愿爬樗膫€,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1.反哲學入門。

2.思想的力量。

4.大問題。

5.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6.哲學的慰藉。

7.哲學淺說。

8.我的半生傳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學哲學入門。

10.康德哲學講演錄。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四

作為一名中國哲學簡史的教師,我非常熱愛并珍視自己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中國哲學簡史對于我們認知中國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偨Y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qū)別。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的是西方哲學傳統(tǒng)。因此,我們需要注重將中國哲學與他們熟悉的西方哲學進行對比分析,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哲學所包含的思想內涵。

其次,中國哲學簡史的教學需要多角度和多層次的闡述。我們不能僅僅從歷史上的角度去看待中國哲學,還需要將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思潮、政治和文化聯系起來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我們還需要帶著不同的角度去審視經典名著,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中國哲學簡史繁瑣而深奧,如果僅僅讓學生去背內容,很難讓他們真正明白其中的內涵。因此,我們需要切入重點,讓學生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

最后,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與學生進行更為深入廣泛的交流和思考。我們必須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由交流中自由探究,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深奧的哲學思想,并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和思想。

總之,教師在教授中國哲學簡史時,不僅要注重形式上的傳授知識,更要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真正能夠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才是真正的教學成果和收獲。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五

馮先生在書中給了定義。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乃是知識的一個分支,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最終成為「對于什么不是知識的知識」,即「不知之知」。它是人們對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說哲學不是知識是因為,知識指的大多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是一個形而下的、具象的門類。但又說哲學是知識的一門分類,只因哲學的起源并沒有脫離這個具象的世界。整個過程像極了一個同心圓:人們從了解自己的行為出發(fā),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對物理世界的認知,推廣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終擴散到對我們甚至無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學有什么用?

對于哲學是什么有一個籠統(tǒng)的印象之后,難免會問,那學這個有什么用呢?

這個問題在書中也有著清楚的解答:無用之用。一般意義說,我們對于有用的理解是,這件事或者這個人,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哲學的無用之用,不在于實際上解決問題,而在于讓人不再囿于這些問題的困擾,從而達到一種解脫與釋然。之所以說無用,是因為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讀后感.貧困交加,生離死別,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說有用,是因為這些現狀不再是問題,人會變得安貧樂道,坦然面對人生的不完美。

這也大概讓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說,「更高層次的理解」。于我,哲學最大的意義便是一種慰藉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89,能與人言無二三,精神慰藉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從遠古的巫術,圖騰崇拜,到各大宗教的興起,都是人類對精神慰藉的渴望在作祟。

現代社會中,科學的興盛推翻了很多宗教對于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釋,的確在根基上動搖了它們的權威性和合理性。可拋開科學層面的解釋,宗教在哲學探索層面取得的輝煌,不亞于科學在自然領域的成就。從慰藉的角度來看,哲學也可以被當作是「現代宗教」的一種。

在大多數哲學體系中,至少是儒釋道,相通的一條便是圣賢所做的事情和常人所做的事情并無二致,真正有區(qū)別的便是做事人的心與悟,正如馮先生所寫:

尋常人在蒙昧的狀態(tài)中做事,圣人則是在完全自覺的狀態(tài)中做事。

于我而言,望能常持對所做事物的思辨和摸索,究其根源,而不再「無明」。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六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懊薄ⅰ盁o名”見于關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p>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币驗椤暗馈睙o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贝笠馐牵杭偃缫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常”字表示永遠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p>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從弱開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扳叶〗馀!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彼允ト恕叭ド酰ド荩ヌ?。”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盁o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道的運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七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確切的說,就是,人的本質是什么?——向來是中國哲學簡史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

據孟子說,他那個時候,關于人性的學說,除了他自己以外,還另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說人性既不善又不惡。第二種是說人性即可善又可惡(這意思似乎是說人性內有善惡兩種成分),第三種是說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惡。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的說,不應當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學說。這與孟子的性善學說直接相反。從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yǎng)的哲學。他的總觀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剛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夠成為圣人。照荀子所說,人不僅生來毫無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在《性惡》篇中,荀子試圖證明,人生來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惡端,人同時還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來,“性善說”與“性惡說”二者從本質來說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他們對“惡”的理解不同。對于惡,我認同西方的一種說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欲、暴食),它和“七宗罪”很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種主要根源,例如竊賊的欲望來自于貪婪,從本質上來說,它們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樣,用得好能造福人類,但用的不好,就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后果。

在我看來,二者的說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認為“惡”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說到惡,首當其沖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讓你的朋友勝過你”。這句話從人類的潛意識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讓朋友之間產生裂縫。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萬惡根源。對錢財的貪欲使人成為盜賊,對權力的渴望使人成為野心家,欲壑難填說的就是人與欲望的關系。那么,欲望就是人類之惡嗎?其實不然,在《人性的弱點》中還有這么一句話:人類拼搏,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贊美。欲望同樣是人努力的動力,控制得好,它會助你成功,而控制的不好,它就會讓你墜入深淵。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它屬于“愛”,就像人們常說的:上帝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權利。愛的情感,也許需要我們在成長中慢慢學會;但對親人的情感,或許無須學會,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存在于人心深處最純真的情感。人性雖然本“惡”,但我仍然能控制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凈心靈的污穢,成為更好的自己!

“哲學”二字就像一朵帶刺的玫瑰,雖然看似鮮艷,但人們常常因為畏懼它的荊棘望而卻步。但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作者就好比一名技藝高超的園藝師,在他精心的修剪下,哲學變得更加簡單易懂,更加溫和可親。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fā)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想到一個詞——欲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也會轉變?yōu)閷θ擞泻Φ臇|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于多余,結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后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zhàn)勝。回歸到本質,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我,萬物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九

曾聽過這么一句話,至今仍覺得妙不可言——“文學是用于通情的,史學是用于明故的,哲學是用于達理的?!?/p>

寫史易,寫簡史難。一部《中國哲學簡史》,那就是一種成竹在胸的從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冊子后面有馮友蘭先生多少年的學問和人生經驗墊底。本書不枯燥,不高深,細細品味,心中那幾分迷茫漸漸撥開了云霧,透出了些許的曙光,平添了幾分理智。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面說過的“哲學達理”。

這本書的最后,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為了四個階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其解釋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哲理,給人以無窮的人生啟示,對于人的修身養(yǎng)性、達理明智有著積極的啟發(fā)。雖然不能說讀了此書就可以將個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當沉浸于此書時,恍惚間有時似乎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天地境界了?!盁o所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縈繞腦海中。

王國維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余知真理,而余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蓖鯂S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獻之后的感悟,與此相同的,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以古代文獻為基礎的。對于這本書,喜歡思索人生的,喜歡禪、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為哲學來研究,并有所收獲。對于那些累于哲學之人,本書也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品讀。本書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因而完全可以當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實的書來讀。

同時,這本書在相關的中國哲學命題上還同西方哲學的相關之處進行了聯系和比較。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進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靶凝S”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褪且獙Α靶摹边M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外化而內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心保持不變。內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狻7褐鄄幌?,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一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果之內。--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墩撜Z·堯曰》)--分內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二

作為一門探討人類思維和存在意義的學科,哲學始終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研究哲學簡史,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通過學習哲學簡史,我深刻認識到哲學不僅是一種思想體系,更是一種探求真理的不斷追求,下面將從不同時期的哲學派別和思想家,理論的相互聯系,哲學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對個人思考方式的啟迪等方面,分享一些我的體會。

首先,哲學簡史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哲學派別和思想家對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思考和不同回答。希臘哲學將哲學從神話中解放出來,提出了對宇宙、存在和人類之間關系的思考。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對真理和美學的探索,為后世哲學奠定了基礎。隨后,哲學的重心從希臘移向羅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基督教哲學將信仰和理性相結合,強調了神的存在以及宗教道德。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如休謨、康德和伽達默爾則強調了理性思維和觀念的重要性,推動了現代哲學的發(fā)展。哲學簡史的學習為我揭示了不同時期的人對真理和存在的思考路徑,使我更加理解和欣賞這些優(yōu)秀的哲學家們的思想。

其次,哲學簡史中的理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相互補充,形成了希臘哲學的兩大支柱。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一樣,都試圖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人類心靈中的秘密和心理機制。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的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也與尼采的存在主義思想在它們對社會現實問題認識上存在著共通之處。哲學簡史給我一個全景式的視野,讓我看到了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使我更加認識到真理是多元的,人們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

第三,哲學簡史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哲學的發(fā)展不僅是學術思想的進步,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啟蒙時代的哲學家貢獻了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權的現代民主觀念??档碌牡赖吕碚摓榉ㄖ紊鐣峁┝死碚摶A,馬克思主義哲學則為共產主義的實踐和追求社會公正提供了動力。現代哲學家霍克海默譴責了科技和現代社會的冷漠,引發(fā)了對環(huán)保和人文關懷的思考。哲學簡史中的理論給我一個啟示,就是哲學的研究可以引導社會的轉變和進步。

最后,哲學簡史對個人的思考方式和心智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學習哲學簡史讓我不斷思考我所接受的觀念和信仰,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看待問題時,我不再滿足于表象,而是愿意去觸及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同時,通過學習哲學簡史,我也懂得了不糾結于傳統(tǒng)和世俗觀念的重要性,從而能夠過濾掉一些浮華的事物,更專注于真理和價值。哲學簡史的學習為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方法論,使我可以更全面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了個人獨立思考的意識。

總結起來,學習哲學簡史是一次充滿啟發(fā)和思考的旅程。它讓我更好地理解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和思想家們對關鍵問題的思考,認識到不同哲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同時,哲學簡史也揭示了哲學對社會的重要影響,以及對個人思考方式的啟迪。通過這一過程,我深刻體會到哲學是一門能夠引發(fā)思考和改變的學科,它促使人們不斷追求真理和探索意義。哲學簡史的學習不僅為我提供了知識,更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思維的大門。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三

中國簡史是一本描述中國歷史的經典之作,它將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壓縮成了一本薄薄的書。閱讀這本書,對于我們了解中國歷史,增強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我會談一談我的一些關于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

中國簡史對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漢代的科舉制度、唐宋詩詞等等。這些傳統(tǒng)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正是這些文化的傳承,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段:大一統(tǒng)的前現代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天下一統(tǒng)”的夢想,而中國歷史上被統(tǒng)治過程中,用的大多是“封建制度”。透過中國簡史的透析,我意識到,這些封建制度,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民間文化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在對比當今開放自由的中國,不難發(fā)現許多的改進和提升,尤其是現代化的革命,讓中國人逐步實現了真正的社會民主治理。

第三段:中國的文化與人文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磅礴、人文薈萃。這是我從中國簡史這本書學習到的。從建筑、美術、音樂、戲劇等各個方面,都能夠看出中國人文獨特之處。通過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我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文化是一直在發(fā)展與變化的,即使在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中,地域上、民族上都更多的融入了外來性文化,但仍然保留了獨特的中國文化。這讓我思考到,今天的我也應該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第四段:中國與世界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不僅是獨立而偉大的文化中心,而且對周邊地區(qū)、特別是東亞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并建立了許多國家的友好關系。同時,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建立了深厚的聯系和交流,促進了國際文化的多樣化和領域的振興。今天的中國已經深度加入了國際社會,以姿態(tài)進入了一個更廣博的世界。

第五段:中國的未來

除了詳細介紹中國的歷史,中國簡史也涉及中國現在及未來的展望。中國正處在世界上影響日益增加的位置。在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中,中國的發(fā)展無疑是有巨大的潛力。除此之外,中國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這是今后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有信心,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下,社會將充滿機遇,北斗浩渺,中國的明天將繼續(xù)在和平、發(fā)展、合作的方向上前行。

總之,“中國簡史”是一本非常珍貴的歷史書。它增加了我們對自家文化和歷史的認識,也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知道中國地區(qū)歷史由來已久,是世界上不容置疑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學會珍惜這種歷史,落實繼承和傳承,讓我們?yōu)橹袊奈磥矸瞰I更多的力量。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四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闭軐W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彼嬖V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心像一面明鏡。”這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五

中國歷史是一個龐大而長久的話題,充滿了巨大的艱難險阻和美好的傳統(tǒng)文化。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我閱讀了《中國簡史》這本經典的歷史著作。在這本書中,我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和新的認識,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歷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第一段,我了解到了中國歷史的起始點和石器時代的初期。中國文明的開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開始在黃河流域定居、農耕和制作陶器。這個時期商湯時代就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壯舉,奠定了中國的統(tǒng)一基礎。有趣的是,這一段歷史需要通過從甲骨文中發(fā)掘出來的文字記錄來了解。

第二段,我了解到了中國的歷史分段,也認識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性。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段,標志著中國陷入動蕩。許多強國之間的爭斗和修建長城的大量勞動力也導致了人民的貧窮和疾病,這個時期亦是兵器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通過對這一段歷史的認識,我了解到了這個時期的背景和影響,意識到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多個方面都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

第三段,我了解到了帝王時代的興盛和顯赫。中國的新政治時代始于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天下,其后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相繼誕生。這段時期的歷史更加開放,中國得到了更多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流,促進了科技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生機。我意識到這段歷史是中國文化繁榮、科技創(chuàng)新和藝術的全盛時期。

第四段,我了解到了近代史的滄桑巨變和中國的艱難困境。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國經歷了近代化的浪潮。在這個時期,中國遭受了外部勢力的入侵,并花費了大量的資源進行抵抗和維護獨立。與此同時,中國也經歷了國內的政治動蕩和對傳統(tǒng)社會體制的挑戰(zhàn)??傮w來說,這個時期的歷史反映了中國的困難和挑戰(zhàn)。

第五段,我了解到了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的展望。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向開放和改革的方向邁進,這為中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為全球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貢獻。如今的中國經濟蓬勃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全球市場的貢獻不斷上升。我們在這時期的歷史中,應該學習和感悟中國的光榮歷史和復雜現狀,抓住機遇、勇于創(chuàng)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六

中國簡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概括和概述,是研究中國歷史的起點和基礎。在學習《中國簡史》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國的歷史文化所帶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無窮。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認識中國簡史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它的歷史、文化、和哲學積淀深厚。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像中國這樣悠久,也沒有一個文明像中國這樣影響深遠。因此,了解中國的歷史意義重大。

在學習中國簡史之前,我認為自己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還算豐富,但通過書中的詳細闡述,我才發(fā)現,中國的歷史是如此的廣博深奧,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國的歷史文化不僅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軍事、技術、習俗、藝術和道德品質的展示。了解中國的歷史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思想和社會現象。

第二段:中國簡史所描繪的中國社會

中國簡史涵蓋了五千多年的歷史,逐漸揭示了中國社會的演化過程。從一開始的母系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每一個時期都承載著特定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戰(zhàn)爭、經濟發(fā)展與退衰等都被深入描述了。

例如,書中所詳細敘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經歷了百家爭鳴、諸侯割據、戰(zhàn)亂不斷等一系列風云變幻,也在不同領域產生了許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家、詩人和文化名流。此時期對中國文化、哲學、政治之后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段:中國簡史所體現的傳統(tǒng)思想與價值

中國簡史所述,涉及到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思想與價值觀。例如“仁愛孝悌”、“中庸之道”、“一德一向”等等理念。這些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們是中國社會團結的基礎,也是道德準則的體現。

在中國簡史中,我們也能發(fā)現另外一些重要的思想淵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學派。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道家則強調“無為而治”,佛家則強調“八正道”,這些諸多思想匯聚成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這些思想對中國的發(fā)展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和推動力。

第四段:中國簡史的啟示

通過學習中國簡史,我們可以發(fā)現歷史中對中國現在的啟示和指引。例如,中國在發(fā)展經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都可以為我們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提供經驗和想法。

另外,中國簡史中記錄的那些治國經驗也有啟示意義。例如趙匡胤、秦始皇、漢武帝等之所以能成為杰出的帝王,首先要靠他們的先進的思想和治國策略。這些經驗對于我們現在的改革和發(fā)展同樣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第五段:總結

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從未停止過,這對于我們深入了解中華文明、融入現代社會、走向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中國簡史則是更好的途徑之一,它以簡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展示了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使人們更好地領會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更好地認識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希望未來更多人能通過了解中國簡史這樣的書籍,體會到中國的藝術、哲學、文化之美,以及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七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等問題,過于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系起來,并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系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這個角度出發(fā),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發(fā)現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中,多數流于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fā)現每個人受固有環(huán)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系。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tài)度,來生活。

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愿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歷,他人生的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局限于單純的原來,醫(y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guī)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chuàng)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學就知道,數字是一種抽象,函數是對數學規(guī)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學哲學和系統(tǒng)動力論,是對數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并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fā)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p6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而不惑,是指他這時候已成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認識到超道德的價值。

p82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發(fā)現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獲得幸福的方法莊子,自由發(fā)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

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說已經得到絕對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學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覺悟的確切意義。是指個人與宇宙的心的統(tǒng)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謂二諦義。第一層次,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第二層次,說萬物是有,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事實上,有就是無;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第四層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著進行區(qū)別,而一切區(qū)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的坐忘,佛家稱之為涅槃;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哲學的推理,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fā)點是經驗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學史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梢愿爬樗膫€,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2。思想的力量。

4。大問題。

5。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6。哲學的慰藉。

7。哲學淺說。

8。我的半生傳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學哲學入門。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十八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根據演講稿改編而來的,演講稿是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的關于中國哲學報告。隨后數十年間,《中國哲學簡史》被翻譯成多個版本,《中國哲學簡史》十分短小精悍,而且內容十分扼要,《中國哲學簡史》準確地表達了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的觀點,《中國哲學簡史》對人生、處事等對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反映出中國人對處事為人的基本哲學,這些哲學理論就是中國的文化經典,本文將從哲學的內涵、哲學研究方法等詳細闡述《中國哲學簡史》的內涵。

《中國哲學簡史》由美國麥米倫公司1948年出版,《中國哲學簡史》英文版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其對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影響很大,上世紀80年代,馮友蘭先生的學生涂又光先生將《中國哲學簡史》翻譯成中文,至此《中國哲學簡史》回歸中國文化的世界,馮友蘭先生在自序中評注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逼溲韵轮饩褪恰吨袊軐W簡史》并非講述“節(jié)略”,而是“全史在胸”。《中國哲學簡史》以馮友蘭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國哲學史》以及《貞觀六書》為基礎,《中國哲學簡史》貫穿了中國各個朝代的哲學理論,是一部十分系統(tǒng)的哲學著作,下面將詳細闡述《中國哲學簡史》的哲學觀念,并將《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做對比。

“哲學”一詞并非源自中國本土,哲學實質上屬于舶來品,但哲學與中國的“大道”類似,是所有科學的科學。早在古希臘時期古人們將哲學分為論理學、物理學以及倫理學,而現代哲學理論將其分為人生論、宇宙論以及知識論?!吨袊軐W簡史》記述了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理解,馮友蘭先生將哲學看作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理解。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人為天地靈長,人對世界的思考也是世界的折射,而世界是人思想的背景,人類現有的任何認知均為知識,思想本身就是知識,而且《中國哲學簡史》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連貫性的,人生論、知識論、宇宙論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重點,同時也是三個相互聯系的理論。

《中國哲學簡史》中將哲學描述為“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者”,而哲學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無用”,《中國哲學簡史》以“無用之大用”推出哲學自身的特征,哲學本身是十分模糊的,而且不具備討論性,每個人對哲學的理解都是哲學的反應,這種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十分模糊。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無用”定義自然大道,哲學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哲學不能直接增加人的技能與知識,《中國哲學簡史》將哲學看作是自然大道,是人對自然的理解,使人類獲得與自然共存的基礎。

《中國哲學簡史》中對哲學用處的理解是“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按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哲學的作用是幫助人類達到超乎自然的境界,使人們獲得高于道德的價值?!吨袊軐W簡史》的經典理論就是“無用之大用”,哲學的“無用之大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圣”,哲學是通過內在修為的提高創(chuàng)造境界,哲學可以提高人的內在境界,從內在境界超脫自然,從而獲得“心靈的歸宿”,二是“外王”,外界的王者并非手段超群,而是具備最高的精神人格,《中國哲學簡史》對哲學作用的理解符合中國古代賢人理解的“內圣外王之道”。

1.4哲學的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歸納了兩種研究哲學的方法,包括正方法以及負方法,正方法實質上是說明哲學的研究對象,《中國哲學簡史》以理性思維模式對形上學以及范疇進行分析,直接從正面詮釋了行上學方法,《中國哲學簡史》對這種方法定義為“邏輯分析的方法”以及“形式主義的方法”,用名詞的方法表達肯定的分析,其本身屬于不可言說的方法,《中國哲學簡史》中的.很多觀點均采用了“形式主義”的方法。負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言的事物,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方法往往是以意達言,《中國哲學簡史》將這種方法稱為“直覺主義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不僅僅單純地闡述了中國的哲學史,同時也在中國哲學史的基礎上提煉出了系統(tǒng)的哲學史觀。馮友蘭先生對歷史的解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情的過程名為歷史,二是事情的記敘也可以成為歷史,前面一點體現了歷史的客觀性,后面一點體現了歷史的主觀性,歷史的好壞在于記敘的真實性,因此歷史“亦惟須永遠重寫而已”,中國哲學史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哲學史本身,二是后人記敘的哲學史,客觀哲學史本身只有一部,但主觀的解釋卻有很多種類,《中國哲學簡史》將探索哲學的真面目作為哲學發(fā)展的主要目的。

《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哲學史劃分方式,二是哲學史的宏觀把握?!吨袊軐W簡史》舍棄《中國哲學史》的歷史分期方法,而是以中國哲學的自身發(fā)展為綱領進行劃分,將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脈絡顯示得更加清晰,《中國哲學史》以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劃分,可以突出秦漢時期的哲學統(tǒng)一思想,而《中國哲學簡史》沒有將歷史作為主要的線索,將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作為主要脈絡,突出了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與《中國哲學史》相比,《中國哲學簡史》形成了對中國哲學史的整體把握,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以中國哲學與宗教的關系為例,每種宗教的核心都存在著其內在哲學含義,哲學上層建筑是迷信、教條以及組織等形式,《中國哲學簡史》的上述觀點闡述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一個本質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將倫理作為精神支柱,除此之外,《中國哲學簡史》對“道德價值”與“超道德價值”進行了準確區(qū)分。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1744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