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是一種以表示感謝之情和回報對方友好舉動為目的的禮品。寫總結時,要注意客觀公正、嚴謹認真,避免主觀個人情感的干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音樂推薦和樂器學習資源,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一
“舌尖上的中國”由中央牽頭制作,歷經(jīng)數(shù)年的拍攝才完成,每一幀畫面都是匠心獨運,予觀看完之后,感慨頗多。前思后想,追尋千般,仍然心中惆悵,無非念念難忘之情——鄉(xiāng)愁,這種千絲萬縷的感情,細膩而又強大,已經(jīng)以一種種美食的形式鍛造進了我們的血脈,難舍難分了。
靈與肉的碰撞,調料與環(huán)境的融合,天時與地利的攜手,鐫刻出一部部美輪美奐的美食頌歌,在滔滔歷史長河中波光閃動,璨若明珠。它們中最多的,還是家常菜。對的,那些深深鐫刻進所有人骨子里的.,并不是三月鱸魚美、金絲血燕窩、中東魚子醬之類的稀世珍品,心底里溫暖的、呼喚的、帶著溫度的,永遠定格在了家人做的飯菜上。
我外出之時,若肚子不服氣,小家子般的拒絕接受異地的口味,我也無奈,只得清粥度日。每每夜晚來臨,我想起的,回味的,懷念的,確是家里的飯菜。行程中的美食或許不少,行程中的風景或許不少,但那份心里的悸動卻仍然留在了家中的飯菜上。游子思歸心不滅。若非經(jīng)歷,倒是真的不知道游子的那份鄉(xiāng)愁,全部寄托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
或許我們漂泊江海,或許我們四散分離,或許我們背井離鄉(xiāng),但是,那不忘的,永遠是骨子里的記憶——關于食物的記憶!
紅爐耀耀,煙火裊裊,鍋灶邊的身影,依稀模糊的背影在睡夢中浮現(xiàn)了無數(shù)次,空氣都是甜蜜的味道,我知道,那是母親在制作糖油粑粑。粘稠的紅糖附著在金黃的油炸粑粑上,勾勒了一圈一圈的年輪,母親給我做了一輩子的糖油粑粑,現(xiàn)在她老了,制作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可是那味道卻永遠留在了我心里。在那個小小的火爐上,舅母制作過血漿蓮花鴨,舅公制作過甜酒湯圓,伯父制作過辣椒炒肉,伯母制作過百合排骨。黝黑的灶臺承載了太多的年歲,早已磨損不堪,但是,身在異鄉(xiāng),這份蟄伏已久的童年滋味卻又翻涌起來,無止無休。
再后來,就是自家的滋味了。自己開灶做飯,自己研究食譜,自己將上一輩的滋味傳承改善。身在異鄉(xiāng),我想起的是家人是否按時吃飯,飯菜是否可口,注沒注意不能吃太飽。我想起的是早春給他們做的杜鵑花湯,立夏煮的薄荷茶,秋收做的糖醋排骨,冬至做的蛋卷臘肉。舌尖上的家常味,縈繞在我們的腦海,無法磨滅,無法忘記,即使我們遠在天邊,我們需要的,仍舊是一碗有溫度的,投入了感情的家常菜。
年年月月的時間積累下來的中國家常滋味,撩動者一位位游子飄蕩的鄉(xiāng)愁,只需一口,那蹁躚的家的味道,便勝過人間無數(shù),朋友,有時間,多和家人做些菜。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二
土家醬香餅,又稱土家香醬餅。這又是一種土家族餐飲中被人們贊譽為舌尖上的美味,說它美味,主要是它香中有香,甜中帶綿,辣而不燥,外脆里軟。此餅以香、甜、辣、脆為主要特點,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
在遠古時,每逢豐收過節(jié)時才能吃得上,據(jù)我們當?shù)厣狭艘欢q數(shù)的人說:“此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受洗后在武當山出家的法號為德福仁波切的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齋菜及多種藥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當山的香客品嘗后都回味無窮,贊不絕口,后來此技術不慎流傳,幾百年來以他獨特的口感與風味傳承于土鄉(xiāng)人間,今天它掀開了面紗走出了大山,走進了都市,已成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體的獨特的香醬餅大眾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時間內暢銷熱賣于全國大中小城市。
它尤其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種特有的小吃。說它特有,主要是它的制作考究,堪稱當?shù)匦〕砸唤^。
醬香餅是一種與千層餅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別的一種新餅,剛推出市場的時候,相當火爆,數(shù)十人排隊等候成為一道城市的風景線。
如此火爆的.醬香餅,在制作時其工藝還是相當復雜的。它分為面料、餡料、辣椒油:
面料:高筋面粉二十斤、干酵母五十克、泡打粉六十五克、糖二兩(一百克)、吉士粉半匙(國際計量一湯匙10ml)、水十二斤、色拉油四百克。
辣椒油:色拉油(適量)在沒開的時候倒放辣椒粉(適量)中攪勻;。
制作餅表面油:色拉油三十斤,大蔥五根,大蒜,姜各半斤(二百五十克),麻椒二十克,芹菜四兩(四百克),花椒二十五克,大料二十克,桂皮三十克,當油開的時候把這些料倒入炸至無水份撈出既成。
制作過程:將面料倒入和面機和面,色拉油分二次倒入和勻;再面揪劑子每個一百三十五-一百五十克,搟皮抹一層滿薄薄的餡,包起來搟成餅,在餅的上面抹上一層勻稱的餡。在餡的上面在抹一層表面油;緊接著在餅的上面撒上一些芝麻(生)蔥花;餳三至五分鐘,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金黃色即可。
說得更形象直觀一點,就是將開水澆入面粉中,攪拌至水分消失,再倒入冷水攪拌成團,用手將面團揉光滑后蓋保鮮膜醒30分鐘;熟芝麻一湯匙放入保鮮袋,搟成芝麻粉;醒面的時候熬制醬料。鍋中放油,油冷時將花椒、八角放入小火炸至變色并出香味,然后取出不用,只留油;放入一湯匙剁碎的郫縣豆瓣,炒出紅油;放入一湯匙甜面醬和一湯匙蒜蓉辣醬,炒出香味;加入半碗水,小火煮至沸騰,放入白糖、芝麻粉、孜然粉,攪拌均勻;保持小火煮,加入適量水淀粉勾芡;用勺子舀起可緩緩流下即可,太稠了不容易刷到餅上;醒好的面搟成一張大薄片;上面撒一層花椒面,倒上適量的油;然后拎起四個角到中心沾油,面皮上都沾到油即可;將薄面片橫豎各切4刀,注意不要切斷;然后一層層疊起,16疊好后成一個小方塊,四周捏死;像包子一樣捏成圓形,能搟的比較圓,也可以直接搟;將餅搟薄,要比平底鍋大一些;平底鍋中倒入油,要能覆蓋鍋底。燒熱后放入餅坯,餅比較大,可以形成自然的褶皺;以小火慢慢烙至兩面金黃,記得要蓋蓋子,否則會烙的干硬;刷上醬料,撒上蔥花和芝麻即可關火。醬料比較咸,注意用量。
記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共四人在外面辦事。路上小孫孫喊肚子餓了,恰好街道對面的路邊有賣土家醬香餅的,我們把車圈了一大圈才轉過去停在路邊,我拉開車門下車,前去買了四個土家醬香餅,大家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我看著他們一個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再聞著撲鼻的香氣,口水都要流出來了,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好香,真是人間美味呀!我發(fā)自肺腑地在心底大喊一聲:實在是太好吃了!
土家醬香餅醬料是關鍵,正宗的土家醬香餅一共由30余種不同的調料配制而成,在制作醬料的過程中分量,時間先后都極為講究。只有這樣做出來的醬料才能使土家醬香餅更加奇妙。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三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詩圣杜甫的名句,它道出了社會的不公:在豪門貴族中,花霍過度,奢華成風,過多的酒肉因腐朽而發(fā)出臭味,但在路旁邊仍有受凍挨餓而死的人。杜甫的這首詩嚴峻的批評了其時的社會。
你或許會覺得那是封建社會,公民飽嘗壓榨才形成的,可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
每天在全國上下的巨細飯館以及餐廳中,過多的剩菜剩飯被倒進了垃圾桶,一天糟蹋的糧食便是一個家庭幾年的口糧,可是,在某些貧困山區(qū)里,人們還在喝著能夠數(shù)清米粒的稀粥度日。
你或許會說,這是由于國家沒有重視到山區(qū),等國家全面重視了,一切都會好的。但你何嘗想過,當你糟蹋糧食時,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啼饑號寒的人們。
據(jù)有關人士查詢,一座大學里一周被倒掉的飯就相當于一畝地的產(chǎn)值;校園一年糟蹋的電滿足一個普通家庭用58年,這些震撼人心的數(shù)字絕非虛擬,而是鐵的事實。
回想一下,在炎炎酷日之下,農人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用他們的汗水澆灌著麥禾的生長,而咱們站在這富貴的都市中,隨心的糟蹋著,糟蹋著他人的汗水。
那咱們又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是封建社會的漆黑,卻未曾想到現(xiàn)代富貴背面的黑。
記住在一次春節(jié)晚會上,牛莉說過一句話:哪個城里人不是從鄉(xiāng)村過來的,鄉(xiāng)村人便是城里人的爸媽?。?/p>
是?。≡蹅冊谠闾J裁??咱們在糟蹋農人伯伯的汗水,是他人的勞動成果;咱們糟蹋的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期望?。∫粋€奢華成風的民族,注定會走向消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韌力為艱”咱們是時分覺醒了,節(jié)省從咱們自己身邊的小事開端。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四
“媽媽,過年怎么寫?”“啪!”媽媽撿了一本書扔給我:“自己看,老舍的《老北京的春節(jié)》?!迸荽笏狻①I年貨、貼對聯(lián)、逛元宵,哦,我明白了,這就是過年!讓我也來曬曬我家的年味。
“嗷――”怎么了?阿婆家殺豬啦!我又想看又害怕,大肥豬被殺豬佬從豬欄里拉出來,幾個大人把它按在長凳上,大肥豬拼命地掙扎著、吼叫著,我嚇得躲到里屋不敢出來。豬叫聲漸漸低了,最后沒了,我伸出頭一看,已經(jīng)泡到大桶里。殺豬佬三下五除二剃光了豬毛,白花花的大肥豬呀!我捂著鼻子跑開了,晚上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紅燒肉了。阿婆又把豬肉都用鹽腌在缸里,等到二八二九就可以煮豬頭肉吃啦!
過年的腳步不慌不忙,搞衛(wèi)生啦,買新衣服啦,辦年貨啦,似乎很平淡,直到臘月二十三――炸油豆腐、做麥琪。油豆腐平時我不愛吃,但新鮮炸的味道可好吃啦!阿婆把新做好的豆腐切成很小的正方體,放進燒熱的大油鍋里,平靜的油面翻起黃色的水花,不一會兒,白色的四方形豆腐就變成一個個圓滾滾的黃球。阿婆不時用大鏟子翻動一下,小球們就在鍋子里翻個不停。夾一個放進調料碗里,金黃香脆的皮就著辣椒醬油,可好吃啦!哪管它燙不燙嘴巴。
麥琪,具體怎么寫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面粉做的,里面調了雞蛋黃酒辣椒醬。將面粉和成團碾成片,切成小菱形,中間剪一刀,將其中一頭穿過去拉平,變成梭形。放在油鍋里,嘩啦啦,幾分鐘就變成金色的小梭子,又香又脆,既可以當零食,又可以下酒,深受大家的喜愛。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又包了很多很多的餃子,為正月的早點夜宵做準備。我最期待的是煮豬頭。豬頭里的核頭肉最香啦!我等啊等,等爸爸把豬頭洗干凈,等爺爺燒開了水,等到我的眼睛都瞇成一條縫,終于聽到爸爸說拆豬頭嘍!我的眼睛骨碌一下全睜開了,迫不及待撕下一塊全精肉塞進嘴里,那個香啊!我吃了一塊又一塊,甚至拿起大骨頭就啃,媽媽“咔嚓”拍下我的饞樣。
終于到除夕啦!滿桌的好菜我不想吃,絢爛的煙花我不感興趣,你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嗎?對了,壓歲錢!阿公阿婆有,舅舅有,爸爸媽媽有,叔叔有,舅公舅婆有,最大的當然是爺爺啦!拿著一大疊的紅包,我樂得合不攏嘴。
新的一年開始啦!我們每天忙著這家拜年,那家吃飯。停下來的時候已經(jīng)初八了。不過我知道,我們還有一個熱鬧的元宵,因為爸爸媽媽、叔叔及兩位舅公都是正月生日,大家統(tǒng)一在元宵過集體生日,這將是我們過年最完美的結局!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五
優(yōu)秀作文推薦:看到這個題目,你一定會想是什么美食讓我寫出這個題目呢?那當然是我愛吃的可樂雞翅了!
可樂雞翅是一些大餐廳的“??汀薄.斎?,可樂雞翅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家的餐桌上。
媽媽中午說:“等一會兒,我做可樂雞翅給你吃。”我高興極了。媽媽告訴我,做可樂雞翅要先把雞翅用鹽腌好。媽媽怕我不懂,叫我跟她進廚房。于是,我就跟著媽媽進廚房了。媽媽邊做邊說:“我們再下一些醬油在雞翅上,用手把配料與雞翅攪勻,放入鍋內。用鏟子翻炒幾分鐘后,放入一杯可樂,再用鏟子把雞翅和可樂不停翻炒。過了大約10分鐘,等雞翅變成橙黃色后,便可以上桌了。”
可樂雞翅終于做好了。可媽媽說要等爸爸回來才能吃。于是,我就用我的鼻子聞了聞可樂雞翅的香味。那時我的樣子,真像一只在幫助警長找犯人的警犬。媽媽看到我這樣子,無奈地說:“你這只饞貓,想吃你就吃一個吧!”我趕緊吃起來。哇!真好吃??!一入口,可樂的味道已經(jīng)布滿了整個空腔;再咬一咬,雞肉的鮮味噴薄而出,雞肉白白嫩嫩,可樂酸酸甜甜,簡直就是完美。
可樂雞翅在我的舌尖上舞蹈,我也不介意。因為它太好吃了!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六
說起
愛
情,也許有人去詩詞里翻閱,書上說有情人終成眷屬,書上還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起來很美,讀起來更是美的透徹。也許翻遍書冊,很難找出愛情與吃有太多關聯(lián)的詩句吧,而我的愛情卻在舌尖兒上。想那些花兒也曾為我開得艷,那是玫瑰花兒呀,哪有女孩兒不喜歡,我渴望已久,連夢里也希望愛我的人兒舉著那嬌艷的玫瑰來我面前:嫁給我吧,紫煙,獻上最美的玫瑰花兒。
多么浪漫多么讓人心動呀,我希望著??墒钱斘业膼矍閬砼R時,卻沒有那夢樣的浪漫哦,是那么那么的平常,甚至有點土。
記得那天,他姨又登門了,問幾天前提的事想好沒有。我就又被老媽數(shù)落了無數(shù)次的那不堪回首的一次。
老媽看著正在用功讀書的我已氣從心頭起:我說咱們老王家哪輩子沒讀過書呀,書就那么好看嗎?我的紫煙,我的小祖宗,你就收起你的書來吧,也學學針線,也學學家務活,學學做飯洗洗衣。
我用力的將兩手捂起耳朵:“聽——到——了,我親愛的`媽媽,我不用您再為我 操 心了,而且您老就放心吧,我剛請書上的仙人算過的,我王紫煙還是能嫁出去的?!?/p>
“算過的?還書上的仙人呢,紫煙,你每天捧著那書這書的誰能受得了你,就是嫁得出去,你老媽我還不天天跟著你挨罵呀,女不教母之過,
什么
家務也不會做,人家娶你家里后,不天天罵你才怪?!?/p>“從現(xiàn)在開始學做家務,再不許寫什么詩呀什么詞呀的,那些是咱們平常百姓家女孩做的嗎?今天你就聽媽的去他家走走,已經(jīng)很久了,人家求這人提親那人說媒的。別提著架子,改改那臭毛病?!?/p>
“嗯,知道了,老媽別生氣了,我聽你的?!?/p>
唉,一點點辦法也沒有,我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向老媽舉手投降了。把我剛剛有的靈感全澆滅了。
算了,不寫了也不讀了,收起書,我就要往外走,老媽又把我叫回:“梳理一下,這樣子就去?真是的。”
跟在他姨的身后,我一點也沒有精神,想見了他就回絕了他,當面對他表明心跡,再也別求這人提求那人說,有意思嗎?懂不懂愛情呀?咋這么老土呀。
坐上公交,又打上出租,轉彎抹角的總算來到了他家門前。一推門進去,一眼看見一位身系圍裙的男孩,正在忙里忙外的,高高的個頭,白凈的臉兒,滿臉燦爛的微笑。屋子里有很多人,都在看電視的看電視,聊天的聊天。才忽然想起今天是周末,一家人在閑聊,只有這個身系圍裙的人里里外外的忙著做飯呢。
我的到來,他姨忙拉系圍裙的人說:"鳴兒,人我可給你領來了,這就是紫煙,你說你見過的,你們自己談吧."屋子里人的人兒聽了,都明白了什么似的,一個個從頭到腳的細細看著我。
這忙里忙外做飯的人就是我的鳴,我一見到他就把我曾對他一肚子的氣給消了,競情不自禁的問著他:“一家人都在玩,怎么就你一個人在做飯呀?”
“呵呵,我最喜歡做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給你做一輩子飯的?!?/p>
鳴閃著一口潔白如玉的牙,笑的很自然很甜,突然就回了我這么一句,我也不知怎么就說了句:“我當然愿意,因為我就怕做飯,我一點也不會?!?/p>
“哈哈,我會,我學過廚藝,什么樣的菜都會炒,什么樣的面食也都會做。”
第一次見到他的面,就在他家吃了他親自做的飯,那飯菜好香好吃極了。偷偷擔心他會不會不喜歡我呀,我那么笨又很懶,好似除了讀書也不會做什么呀。
可沒想到,第二天鳴就當著我的同事的面,站在我面前舉著飯菜說:“紫煙,我來給你送飯來了,快嫁給我吧,我愿意為你做一輩子飯!”
唉,真沒辦法,還真有不嫌棄我笨嫌我懶的人兒呢,也不知是他的飯已把胃收買,還是一顆心兒被他打動,就嫁給了他。
一直一直就過下來,他總是最關心我的就是吃飯穿衣,每天他換著樣給我做各種各樣的飯菜,每天他為我洗每一件衣服,幫我搭配穿戴,今天這飯明天那衣。
哈哈,媽媽看到我與鳴
生活
的這樣幸福
,也樂得合不攏嘴:“唉,鳴呀,我們紫煙在家時可是什么也會做的,現(xiàn)在嫁了你什么家務也不做,這可是被你寵壞了。”“哈哈,媽媽,紫煙很勤的,也很會做家務的,可我不用她,我業(yè)余愛好就是喜歡做飯做家務的。我不吸煙不飲酒不搓麻……就剩做家務這點愛好了?!?/p>
自從嫁給老公我一下就胖了好多,從前吃飯我自己就愁,這也不想吃那也吃不下,也沒有人管我,愛吃不吃隨我的便,幾乎我就不怎么吃飯,瘦的一風就吹跑了,誰見了我誰都擔心我有什么重病呢。
可是自從嫁給鳴,他可不由著我想吃不想吃,而是用他最佳的廚藝來挑戰(zhàn)我的胃口,每天一聞到老公炒的菜香我就很有胃口了,要是偶然一頓不想吃,他會再去做,翻著花樣給我去做各種飯菜,一回包出水餃來了,一回蒸出米飯來了,一會清蒸魚,一會清炒蝦仁,直到我吃了為止,鳴是決不允許我一頓不吃飯的。
我總開玩笑說:為我做一頓飯不難,難得是為我一輩子飯,而無絲毫怨言。
鳴,他做到了,我真沒有想到,我會遇上這樣的老公,我已被他慣壞了寵壞了,我的胃也早早被他的飯菜管住了,那顆心兒呢,不用再說了,就唯他所屬了。
愛情,舌尖上的愛情,最樸實最恩愛,最后要告訴鳴最喜歡給我做的幾道菜,也是我最喜歡吃的:糖醋鯉魚,外醮里嫩,香甜可口,紅燒豬蹄和紅燒雞腳,不僅好吃還都有養(yǎng)顏美容之功效,清汆丸子,山藥排骨,燜藕,麻汁黃瓜……嘻嘻,一時還真說不完,不如來家里,請你吃一吃吧。
還有甜甜蜜蜜的抜絲地瓜拔絲山藥,水煮魚,最是那碗過橋米線,一碗熱氣騰騰的擺在面前,肉和米線均勻的同在碗里,就似那愛情,傾心的去為自己心上人兒著想,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相濡以沫疼愛無比,這就是我舌尖上的愛情,平淡無奇,卻恩愛甜蜜,來得那般真實,那般美麗。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七
“《一顆幽默的跳跳糖》到了,到了......姑姑你真好!”我迫不及待的捧著書翻看著,多么期待這本書的精彩故事啊。
拿著這本心愛的書,我每天中午、晚上都抱著她,愛不釋手,“姑姑太好看了”,“怎么好看啊?”姑姑面帶笑容地問我。“嘻嘻......嘻嘻,就是好看,晚上我說給你聽哈”我調皮的做了個鬼臉,撒腿就跑了......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八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著無聊,于是便叫上一個同學一起去逛街。那個同學說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錯,我們便相約去西施故里,品嘗臭豆腐。
我們來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攤前。哇!這里的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他們做的臭豆腐技術真嫻熟!攤主把沒炸過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騰的油鍋中冒出陣陣香氣,香氣入鼻勾起一種想吃欲罷不能的感覺,真是口水快溜出來了。攤主把臭豆腐撈起來,瀝干了上面的油,這時臭豆腐更誘人了被炸得金黃金黃的,上面還滴著油,在一股臭氣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氣。攤主將臭豆腐涂上特質調料醬,甜中帶咸,脆中帶軟,入口很有嚼勁,我喜歡這種重口味。
咸、辣、臭,這就是我對臭豆腐的評價。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九
你猜猜現(xiàn)在我在哪兒?我呀,正在去面積77·536平方米的味全品牌體驗館的路上。體驗館坐落于美麗的杭州市下沙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我們小記者坐著大巴,一路上歡聲笑語地來到了味全品牌體驗館。
那里的老師告訴我們,味全品牌體驗館在臺灣已經(jīng)成立60多年了,而且,全國各地的味全體驗館都有20條生產(chǎn)線。好厲害呀!接下來,我們又知道,原來牛奶中的三大明星是:酸奶,活性乳酸菌,無調整鮮奶。
終于,我們要乘“熱氣球”電梯去“天空”參觀啦!太高興嘍!
到達“天空”,我好奇地望來望去,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簾:將奶液加熱,殺死細菌。原來,牛奶擠出來是不能直接飲用的呀!我一下子羞紅了臉。
活動結束了,我不可思議地想到:時間過得真快??!以后好想當一個品嘗師。誰讓味全牛奶這么好喝呢!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
大西南綏江人的春天,不是眼睛先看到,而是舌尖先感受到。
立春過去半月,綏江大小山巒環(huán)抱的山坡溝洼,依舊靜穆沉寂。遠山墨?灰黑的背陰,殘留幾掛正在消融的冰凌,田野里空曠寂寥,沒有一絲春暖跡痕,冬的嚴寒依然執(zhí)拗。
春風一天天拂過,正月一完,連著十余天的朗照漸漸有了倦容,早春的薄陰悄悄然化了凍,若有若無灑落下牛毛細雨,向陽的山洼河灘熱鬧起來。三五成群的娃娃女人們,提著竹籃背著竹簍彎腰俯身,專心致志探首尋覓,歡聲笑語余音回蕩,那是采撿粑粑草的人們。孩子們一邊采撿一邊唱著兒歌:“粑粑草,做粑粑,粑粑做好哄娃娃......”粑粑草多生長在向陽坡洼,生長時間短又挑剔水分溫度,因而每年采撿時間稍瞬即過。立春過后第二個月,剛脫去臃腫冬裝的人們無不抓緊閑暇時刻,邀朋喚友帶上工具干糧,齊齊奔向春意漸醇的河灘山坡。
經(jīng)過一冬蓄養(yǎng),早先干燥蜷曲、枯敗萎靡的粑粑草,在春雨滋潤下,似乎一夜間變的水靈嫩俏。鵝黃葉片隨著氣候逐日漸暖繼而青翠,披著一身粉絨絨的紗縷,春風里搖擺。于暖洋洋的七色春光中,析出喜人光彩……不知什么時候“噠”的一聲,蹦出一簇簇金色小花。這時候,是采撿的最好時機。女人們小心翼翼撿起一株放在手心,看著那顫巍巍的嬌弱模樣,不由心生憐愛。這略帶泥土味的清香,讓所嗅之人清幽繞鼻、心腦俱爽,尚未食用已然滿心歡喜。
淘洗凈的粑粑草,擠去汁水,置金沙石所制石舀里,搗成糊狀加入糯米粉、米粉及糖,反復揉捏,成拳頭大小球狀,上籠蒸熟。食用時拍成圓餅入油鍋,煎得兩面焦脆,隨風四溢的香味立時讓人饞涎欲滴!而等候在旁、忍耐已久的娃娃們早已是,擠著吵著擁在油鍋邊,想要第一個得食。油亮焦脆的草粑粑,忍著燙輕輕咬開一口,一縷淡淡的清香隨即在唇齒間彌散,甜脆中夾帶糯軟的口感不由人食欲大開,欲罷不能。每一次吃這草粑粑,哪一個不是吃得飽嗝連聲,可眼睛的余光還停留在油鍋里,在給其他人留著的那份上,上下溜梭。
除粑粑草外,春天的味道還蘊含在鮮嫩的土洋參里。
西南綏江的早春,舉目眺望了無生機,尚殘余鐵一般的冷硬,但性急的娃娃和女人們,硬是從陽坡洼新綠萌動的斜坡上、樹林中,未耕種的田地里,把春天搜尋了出來。一株株呈環(huán)狀生長的土洋參,長圓形翠葉簇擁著纖細身子、頂端亮著四五星鮮紅小果的主莖,在午時肆意鋪灑的萬道金線里,用它妖媚的艷麗,蠱惑采挖人的眼和心。于是,她們的臉因喜悅而顯得紅潤,心情進而歡快。采挖的雙手須臾,變蹁躚蝴蝶,于草叢中左右翻飛。
采回的土洋參,在開水里略焯三五秒,控干,擱菜油熗辣椒姜末,入蘑菇精和鹽,即成一盤佳肴,鮮嫩辣爽。或做一鍋刀削面,把洗凈的土洋參下到鍋里,成就一鍋主食,色味俱佳。端一碗漂著土洋參的面片,不忙進口,任清香撩動誘惑、滿腔生津之際,輕嚼面片再就湯……頓時,這純粹干凈的鮮味,讓每一位食客迷醉,在大自然的無私饋贈里。
西南綏江的春天,每年此刻,跳躍在人們的舌尖!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一
兒子下班帶回一包嫩綠的哈拉海,說是朋友在罕山采來的。這可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我們品嘗了一頓,妻子就珍藏到冰箱里,說留著待客。
哈拉海是大地饋贈給北方人的食物,南方人聞所未聞,更別說吃了。哈拉海別名螫麻子、狹葉蕁麻,生長在山地的林緣、灌叢、溝幫,因莖葉上長有蜇毛,牲畜是不敢吃它的。
哈拉海營養(yǎng)豐富,有較高的醫(yī)療、保健功能,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據(jù)說哈拉海還能防癌抗癌。我嗔怪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他們若來本土吃到這種美食,再寫進詩文,那哈拉海豈不名揚天下?你看那鱸魚并不在“八大海鮮”之列,只因王昌齡寫了“忽憶鱸魚膾,扁舟往江東”,范仲淹又做了“但愛鱸魚美”的廣而告之,那些“江上往來人”、好事的食客們便爭購而食之;唐代唐玄謙寫了“一斗擘開紅玉滿,雙螯噦出瓊酥香”,人們就紛紛去吃螃蟹;蘇東坡寫了“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食客們就覺得藤菜比杭州珍貴的莼菜還好吃。我以為這些都“味”不足道,哪能與哈拉海相媲美!
我不記得童年是否吃過哈拉海,只記得第一次采哈拉海是八十年代初。那時,農村實行了生產(chǎn)責任制,我家在杏樹村大東溝東坡上有一塊責任田,周日和妻子去田里鋤地、間苗,中午收工后,我們到溝邊采哈拉海。為了防止蜇手,我們戴上手套,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一葉一葉剪采。我們剛采不多,在地里干活的王大嫂顫抖著粗矮的身段,三步并作兩步躥到溝旁,不顧哈拉海的`蟄毛扎手,就一把一把捋起來。我真佩服她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就贊揚她幾句。她說,你越楞點兒越不扎手,你越怕扎,它就越扎你。我們一棵還沒有剪完,她竟捋了好幾棵。溝邊的哈拉海才十來棵,我倆每人剪了半小塑料袋,人家卻捋了大半編織袋??磥恚斋@的多少是靠勇氣和意志的。
我離崗閑適后,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就騎上摩托車帶上剪刀、手套,到山上去采哈拉海,除了自家吃外,還到小鎮(zhèn)送給姐姐家,城里人很少吃到這種美食,姐夫喜歡得不得了。他對我說,您再來時挖兩棵帶根的哈拉海帶來,我栽在院里。過了幾天,我去采哈拉海帶上鎬頭,采完了哈拉海后,在溝幫刨了兩棵帶根的,第二天裝進摩托車的褡褳里,進城送到姐夫家。姐夫很高興,立即在墻根挖坑栽培。他把坑里的土弄得很細,放上農家肥攪拌,認真地栽好后,又澆透了水。一個月左右,那兩株哈拉海長出嫩葉,姐夫剪下做菜,品嘗收獲的愉悅。
我的同學愛民患得了肝癌,前幾年在北京做了介入手術。那次遇到他,見他面部紅潤,神采奕奕,開朗樂觀。我問他身體怎樣,他說現(xiàn)在沒啥大事,手術三年了,只是每年做一次化療。我問現(xiàn)在吃什么藥,他說什么藥也不吃,唯獨每天早飯吃哈拉海荷包雞蛋。我問他,哪兒弄來那么多哈拉海,他告訴我,克旗(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盛產(chǎn)哈拉海,超市里有袋裝的干菜銷售,什么時候吃都有,由他在克旗的朋友隨時寄來。我又問他吃了效果如何,他說反正前幾天去北京復查,癌細胞不見了。我聽了后替他高興,祝福他身體愈加健康。
過了幾天,兩個妹妹來我家。中午,妻子做了八道菜招待親人,其中有一道菜是哈拉海燉山藥,大家吃著口感滑潤細膩的哈拉海,慢慢咀嚼,滿口余香。別的菜肴剩了一半,哈拉海卻一掃而光。
我不知道央視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里有沒有哈拉海,如果沒有入編,我總覺得是一大遺憾。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二
人這一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石頭――我之所以用“碰”字,而不用“遇”字,是特指會發(fā)出聲響,會疼的那種。
碰石頭的人最后都會變成一塊石頭,不同的人會變成不同的石頭。
有些石頭很特別,比如體具九竅、能化神猿的石頭;比如滿身荒言、惹人流淚的石頭。它們有時躲進故紙里,斑駁、恍惚;有時懸在人心中,孤單、沉重。碰到這樣的石頭,要么會心碎,要么會悟空。更多的時候,它們的化身會走上人們的舌尖,做為一種談資,獲得自己另一種存在的理由。
假如有天我變成一塊石頭,我不愿意承載太多,不然,萬一懸在某個人的心中,會讓人受不了,太疼。
化石入心,最好化成一團輕松,偶爾在她的心湖的東隅晃動,提醒她:人生微疼。
我更不愿意成為一種話題,在別人的舌尖折騰。我只希望有人萬一想起我,便得一時之沉默,什么話都不想說。
而有一塊石頭,因受過高人的點撥,以更殊勝的形式走上了人們的舌尖。它在舌尖停留時,人們總是陶醉得什么都顧不上說,當它從舌尖跌落心底時,又會激起一些平時不會說、不想說、不敢說的話來。
而且,碰到這樣的石頭會發(fā)出一種清脆的聲響:咕咚。
這塊石頭原本安坐在朱山上。
朱山很小,就像是太行的尾尖。以至于卑微得都不好意思跟別人介紹自己的履歷。即使有人叫它豬山,它也默認了。
安坐在朱山上的這塊石頭,起初和朱山一樣寂寞,不起眼。不知什么時候被人刻上了十五個大字:“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
這種刻畫,道家認為是一種破壞,儒家認為是一種啟蒙,而我只當是一次注定的機緣適逢。
不管怎樣,從此,這塊石頭也就改變了自己的運命。
看起來,這是為趙王祝壽的一次紀念。眼見那宴會也散了,眼見那壽者也亡了。只留下一塊刻下文字的石頭,寂寞著,疼著。
直到道光年間,它被一位好事的知府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正名,有了一個雅號――“朱山石刻”。之后,這塊石頭就再也不得安生。
這位趙王究竟是戰(zhàn)國之武靈?是漢朝之劉遂?是后趙之石虎?學者們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其實只有這塊石頭最清楚,最記得那時候刻骨的.疼。
它成了文物,成了被保護的對象。在朱山上,被一個磚混的亭子看守著――順便說一句,這是我見過的最丑的建筑。
它寂寞了那么多年,突然受到眾人熱捧,這究竟是不是它想要的?
與如今窺探它心事的一道道好奇的目光相比,也許它更想念那一絲絲清澈的星光,還有風。
我只能嘆息。
幸好帶有酒。
嘆出息,飲入酒,生命的臨時收支也算維持了一種平衡。
酒是“朱山石刻酒”,和身邊這塊石頭有著不解之緣,或者說兩者原本為一,只是以不同形態(tài)的人間示現(xiàn)。而它以怎樣的形式示現(xiàn),則取決于我們的心境。
我和朋友們就站在這塊“朱山石刻”旁,品嘗著“朱山石刻酒”,也體味著自己和那石頭難以止息的寂寞和疼。
酒,醇厚中帶著一點凜冽,郁郁中藏著一股殺氣,在我的舌尖上潤侵著、攻伐著,讓我想起了戰(zhàn)國――不是西漢,西漢太過儒雅;不是后趙,后趙太過殘暴。
于是,不必詞匯演變上的推敲,也不用書法流傳上的考究,我僅用舌尖的感覺就已經(jīng)任性的斷定此“朱山石刻”乃戰(zhàn)國時所留。
和我持同樣看法的還有那位高人――身高比我還低一公分的高人,他就是“朱山石刻酒”的創(chuàng)始人,呂志江。
當我想變成一塊石頭的時候,他卻把一塊石頭煉化成了一壺老酒。
還是少一些筆墨用在他身上,免得他搶了那塊石頭和我的風頭。不過,無法省略且必須要說的是,正是在他的點撥下,那石頭才能以壇為繭,在封閉和黑暗中冥思、醞釀,易筋洗髓,脫胎換骨,化成引福祿的醴泉,生出散暗香的翅膀,重新走上人們的舌尖,潤侵、攻伐,不再深究那些過往,不再執(zhí)著那些是非,然后和喉嚨碰出“咕咚”的一聲脆響,再順著一根熱腸去撫慰心的疼和寂寞,也去刻畫新的寂寞和疼。直到把心刻畫成一個紛擾戰(zhàn)國、一個太虛幻境、一個西牛賀州。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三
我的家鄉(xiāng)——張家港市鳳凰鎮(zhèn),雖然不如湘西鳳凰有名,但與湘西的鳳凰一樣,古樸、美好。悠久的歷史,蘊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二月二,鳳凰鄉(xiāng)間人人都要吃“撐腰糕”。為什么要吃“撐腰糕”?老人們說,二月二,天氣暖和了,意味著農民們又要開始新一年的辛苦勞作了。吃了糕,把腰撐得直直的,就有力氣勞動了。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灶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純白糕、黃糖糕、赤豆糕等等。講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細密的篩子篩過,放入糖,用水調和成干糊狀,然后放鍋上蒸熟,搗粘,再中間放進豆沙,面上鋪上紅綠果脯絲,再蒸一次,熟后切成菱形塊狀。傳說范蠡辭別越王勾踐,與西施一起,在河陽山下以牧讀為業(yè),教習鄉(xiāng)人做糕點,因為做出的糕晶瑩光亮,配上紅紅綠綠的果脯絲,與粉面桃腮的西施極為相似,所以鄉(xiāng)人們稱這糕為“西施糕”?!拔魇└狻迸窜洝㈨g滑,水鄉(xiāng)人的精巧靈動在“西施糕”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立夏那天,母親總會一大早送來一碗草頭面衣。面衣是家鄉(xiāng)人最常吃的一種面食。但草頭面衣只有在立夏的這天才端上餐桌。草頭也是家鄉(xiāng)常見的一種蔬菜。草頭與面粉相遇,草頭的清香便在油煎的過程中得于充分發(fā)揮。母親送來的時候,那面衣上的油星還在閃閃發(fā)亮。老人們說,立夏這天吃了草頭面衣,就不會“忌夏”了。這天,香氣充溢在空氣中,暖暖親情,就在這香香的面衣里。
麥收時節(jié),正是做醬的時候。把新麥磨成的面粉拌勻,切塊,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條”里讓它們自然發(fā)霉。到一定時候,取出霉糕,開始下醬。一天又一天,淡黃色的醬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漸變成了深褐色。醬熟了。夏天瓜兒豐富,生瓜、黃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醬瓜。爽脆香甜的醬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醬還可做成醬燉肉、醬燉毛豆。醬香、肉香、豆香,把一個個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鮮香四溢。
綿軟、爽滑的蒸團,讓六月廿四的鄉(xiāng)村籠在騰騰的霧氣中。這天,親戚們總要匯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動手做蒸團。天蒙蒙亮,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預先浸好的米淘凈,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漿灌入棉布袋子,擱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壓上,等米漿里的水份慢慢滲干,便可以開始做團子了。大家分工協(xié)作,切肉、燙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軟糯柔韌,做出的團子特別滑爽,小巧精致地排在蒸籠里。歡聲笑語中,親情也在層層團捏中越來越緊密。團子排滿了幾大蒸籠,便放在地鍋上隔水旺火清蒸。因為是清蒸,高溫鎖住了肉汁天然的鮮,咬上一口,濃濃的湯汁流過舌尖,回味無窮。那豆沙,因為是純手工石臼搗制,有著一種最質樸的豆香。
夏末初秋,鄉(xiāng)間的蘆稷是最美麗的植物。它們一根根隔著相同的間距,在地邊站成一排或幾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葉片,仿佛水袖一般,在風中阿娜輕舞。穗兒“秀”了,便是最甜的'時候。這時揮鐮砍下,那蘆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純天然飲料。朋友、鄰居來串門的時候,主人家就會拿出蘆稷來招待。這時,大家一邊撕皮、吮吸,一邊聊著家常里短,那淳樸的鄉(xiāng)情,也隨蘆稷汁一起濃濃地滋潤著人們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數(shù)鳳凰豆腐了。純手工制作,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鳳凰豆腐,是鳳凰人的最愛。一塊小小的鳳凰豆腐,要經(jīng)過浸泡、打漿、煮漿、點鹵等七個步驟。燒制正宗的鳳凰豆腐,除了用鳳凰豆腐作原材料,還要用鳳凰桃園雞的雞湯配上十幾種作料長時間的熬煮。一碗鳳凰豆腐,讓多少人淹沒在這醇香的鄉(xiāng)愁里。
年年歲歲,鳳凰人,將他們對生活的感恩和聰慧融進美食中,象山歌一樣,世代傳承。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四
清晨醒來,習慣性的拿著手機翻閱,忽然看到榆林一個朋友在朋友圈分享著一碗冒著熱氣的羊雜碎,我瞬間垂涎欲滴,肚子也饑腸轆轆??磥磉@視頻里的這碗羊雜碎不僅使我覺得是嘴巴的寂寞,更是肚子的需求??上疫h在千里之外,是吃不上這正宗羊雜碎的。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晨的傳統(tǒng)早餐就成為重中之重。都說廣東人的一天是從一碗早茶開始,天津人的一天是從狗不理包子開始·······那么榆林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開始。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榆林羊雜碎的氣質和韻味已然深深植根于每個榆林人的血脈之中。我離開故鄉(xiāng)榆林已經(jīng)十多年了,但對故鄉(xiāng)童年時的一切卻記憶猶新。對于童年的記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每個人心中總有種難以忘懷的深刻,在我最初的記憶中,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就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大人去集市上趕集,不為別的,只為喝一碗一塊錢的羊雜碎。每當走進羊雜碎店鋪,看著老板將粉條、羊雜等原料按照工序放在鍋里,一股特有的羊雜香味就從鍋里飄出來。羊雜碎不僅味兒香,而且看相也好,晶瑩的洋芋粉條浸在淡紅的湯里,一條條褐色的羊血伴著金黃色的油炸土豆條,毛茸茸的毛肚攪和著棕褐色的羊肝,芫荽和蔥花的嫩綠配著辣椒油的鮮紅,真是讓人看了就垂涎三尺。一會功夫老板就端過來,我來不及細細品嘗,狼吞虎咽的幾分鐘功夫就吃完了。童年的時光總是太快,后來我離開了家鄉(xiāng),也就很難吃到正宗的榆林羊雜碎了。
現(xiàn)在我只要回到榆林,下車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雜碎店去喝一碗正宗的榆林羊雜碎。到了榆林最好找的店就是羊雜碎店,比在回民街找泡饃店都容易。相傳,在元朝年間,成吉思汗徒征西夏,在榆林附近,糧草已經(jīng),無奈下,后勤人員把原來屠宰的羊的頭、肝、肺等利用起來,用清水洗干凈后,然后用刀剁成碎塊,燴在一個大鍋里放上鹽。煮熟以后,因沒有蔥和調味品,有一個伙頭軍無意將野地里采來的野香菜洗凈切碎放到鍋里。這鍋湯燴好,經(jīng)軍隊里眾將官、士卒品嘗后,都稱贊此湯味道堪稱一絕,羊雜碎自此就誕生了。羊雜碎,其實貴在雜和碎,不雜不碎喝起來沒滋沒味。羊的頭、蹄、血、肺、肝、心、肚、腸統(tǒng)統(tǒng)都要,少一樣做出來都少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樣不同的片、塊、絲、條,肚要切的`極細,心肝血肺要搭配勻稱。雜碎入鍋,文火熬燴,再加粉條、土豆條香菜等佐料,才可以做出正宗的榆林羊雜碎。
每當看見羊雜碎,我嘴巴就格外的寂寞,肚子就極其的需要。對于大多數(shù)榆林人來說,羊雜碎是一種情懷,是一種靈魂的燃料、更是生活的延續(xù)。在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睡在窯洞里榆林人,心中早已埋下一顆念想的種子,第二天一早來上一碗滾滾的羊雜碎,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變得更美好。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我舌尖上的味蕾,包含著榆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市井氣息和數(shù)年的傳承延續(xù)。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五
一月蔥,二月韭。昨夜一場春雨,菜園里那塊韭菜像涂了一層明油,綠瑩瑩,水嫩嫩的招人喜愛?!耙褂昙舸壕隆保饲檎龖硕鸥Φ脑娋?。
我喜歡吃韭菜,對“春菜第一美食”的春韭更是情有獨鐘。早春的韭菜,經(jīng)過了霜雪的洗禮,葉不寬,身不肥,根部紫紅,凝重碧綠,醇香馥郁。無論是焯水涼拌,還是炒雞蛋、包餃子、烙盒子、做春卷,都香味怡人,可口爽心!
小時候,家里雖然清貧,但母親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雖說“養(yǎng)豬為過年,養(yǎng)雞為的零花錢”,但整個春天,壇子里還封著過年時母親腌制的臘肉,籃子里有母親攢下的雞蛋。這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東西,外婆和舅舅來時就會動用。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提醒母親“外婆好久沒來了”。母親總笑著摸摸我的頭,讓我去把外婆接來。
外婆來了,母親讓我到園子里割些韭菜擇好。母親從壇子里取一塊臘肉,切丁剁碎,在油鍋里一熗,和韭菜一起拌餡。母親搟好餃子皮,我和外婆一起包餃子。外婆老掉牙的故事并不吸引人,倒是臘肉和韭菜散發(fā)的濃香,刺激著我的味蕾,攪動了我肚子里的饞蟲。
外婆往灶膛里添柴,母親在灶臺上忙活,我眼巴巴地盯著鍋里。餃子從鍋底浮起,在開水里翻騰,我的心也跟著跳躍。
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餃,饞得人口水直流。一口咬下半個餃子,滿嘴流油,清香四溢,真爽!外婆憐惜地看著我,從她碗里夾幾個餃子給我。外婆說她吃不完,讓我?guī)椭?。我吃得頭上冒汗,小肚子脹鼓鼓的,打著飽嗝玩去了。
妻也愛吃韭菜。母親過世后,我和妻在學校的空地上翻了一塊菜地,也種上了韭菜。課余時間,在菜地里活動活動筋骨。菜地綠意盈盈,心中便有些小小的滿足。
“一畦春雨足,翠發(fā)剪還生?!贝号ㄩ_的時候,韭菜剪了又長。這時韭菜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一道常菜。
妻最拿手的是韭菜炒雞蛋。初春的早韭,農家的土雞蛋,炒出的雞蛋黃亮亮的,韭菜綠生生的,看著都嘴饞。入口鮮美,蛋香韭香,濃郁綿長。
韭菜雞蛋粑,也是妻常做的一道菜。將洗凈的韭菜切成寸長,撒點鹽,調好雞蛋,就可以下鍋了。韭菜雞蛋在油鍋里滋滋作響,不多時,一盤黃中泛綠的雞蛋粑,香氣撲鼻,讓人胃口大開。
妻做得最精致的.要數(shù)韭菜春卷。新鮮的韭菜和粉條剁碎做餡,調上五香粉、鹽、香油。搟一整塊薄面皮,將韭菜粉條餡均勻攤上,由里向外,卷成蛇狀。入鍋一蒸,整個廚房溢滿韭菜的清香。出鍋的春卷切成段,整齊地碼在潔凈的盤中,澆上蒜泥醬醋,色鮮味美,回味無窮!
韭菜多時,妻找?guī)讉€瓶子腌制起來。喝粥的時候,一碟咸韭菜,也別有一番風味。
踩著晨露,沐著春風。鐮刀貼著泥土,輕輕一割,手中一把沾著水珠的春韭,散發(fā)出陣陣清香?!耙褂昙舸壕?,新炊間黃粱。”穿越時空,與詩人“一舉累十觴”,醉在韭香中,該是何等的美事啊!
(二)三月三,地菜煮雞蛋。
“老公,今天回家,帶一把地菜回來,明天是三月三,我要地菜煮雞蛋!”習慣記陽歷的我,若不是老婆的電話,根本不知道今天是陰歷幾月初幾,更不會想起地菜煮雞蛋的事。
提起地菜,對于農村長大的我來說格外親切。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除了過年過節(jié),很難吃到肉。平常的日子,能吃上雞蛋,就算“開葷”了。
那時,我總盼著家里來客。因為客人來了,母親就會想法子弄幾碗好菜,我也可以跟著沾光。
春暖花開的時候,外婆常來走動。老遠看見外婆小腳蓮步移來,我便飛快地跑過去迎著。外婆的手帕里,總能變戲法似的翻出幾顆糖果或者小點心。
若是外婆來得突然,家里沒準備什么好菜,母親就讓我去挑地菜。那時候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長滿野菜,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就能挑到一小簍地菜。母親把地菜擇好洗凈,就到灶膛上忙去了。我依著外婆,聽那些老掉牙的故事。
不一會功夫,母親從廚房端出幾碗菜。炒地菜、地菜蛋餃、地菜春卷、地菜雞蛋湯——簡直是一桌地菜宴!
當然,我也很盼“三月三”。因為這天母親就會用地菜煮雞蛋我們吃。按母親的說法,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雞蛋,頭不痛,腿不酸。
三月三這天,母親早早地從地里挑回一大把帶花的地菜,洗干凈后煮上十幾個雞蛋,待我們吃早飯時端上桌子。我不喜歡吃雞蛋白,專挑蛋黃吃。母親說她愛吃蛋白,我不喜歡的雞蛋白都“孝敬”母親了,而母親不愛吃的蛋黃,自然由我代勞。
父親過世后,我們家的生活一下子艱難起來。為了供我讀書,母親把雞蛋都攢下來賣錢,湊我的學費,就連三月三都舍不得煮雞蛋,我也漸漸忘記了“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了。
女兒三歲那年春天,我們一家三口到學校后面的山丘上放風箏,妻看見幾個婦女滿地里尋地菜。聽說三月三吃了地菜煮的雞蛋一年就不會犯頭痛病。妻一下子來精神了,拉著我四處找地菜?;丶液?,妻又買了紅棗、雞蛋,和洗干凈的地菜一起加鹽、姜煮好。揭開鍋蓋,一股清香溢出,饞得人口水直流!
妻將一碗雞蛋端到桌上。望著清湯綠水里的雞蛋,女兒好奇地瞪大眼睛。妻高興地剝開一枚雞蛋給女兒吃,女兒剛吃了一口,就趕緊吐了出來。原來,女兒討厭生姜的味道。我試著剝掉蛋白,讓女兒嘗嘗蛋黃。女兒小心翼翼地嘗了一口,滿意地吃了起來。我讓她把蛋白給我吃,她嘟著小嘴問:“爸爸喜歡吃蛋白?”
我說:“對呀,女兒喜歡吃蛋黃,爸爸喜歡吃蛋白,我們是黃金搭檔!”
女兒咯咯的笑聲,甜到了我的心底。
從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妻總會做一碗地菜煮雞蛋。
去年三月三,妻還不適應女兒離開我們去讀大學的日子,心像被掏空了似的,一下子沒有著落,整天提不起精神,自然也忘了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事情。
見妻這樣,我想法哄她出門。周末放假的時候,我拉她去學跳舞。幾周下來妻學會了幾個廣場舞,漸漸喜歡上這種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與人交流的健身方式。
原以為孩子不在家,妻肯定不會再在三月三煮雞蛋了,沒想到她又記這事了。
按照妻的要求,我扯了一把地菜回家。煮雞蛋的時候,我悄悄問妻:“孩子不在家,還煮雞蛋做什么?”
“我們健康了,女兒在外讀書才能安心?。 逼藁剡^頭來對我說。提起女兒,妻一臉牽掛,“你給女兒打個電話,讓她到街上買幾個地菜煮的雞蛋吃吧!”
按照妻的吩咐,我撥通了女兒的手機。我想,作為愛的傳承,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不能讓孩子忘了!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六
有一句話叫“食色性也”,很多關于中國文化的書都說是孔子說的。據(jù)我查證并不是孔子所言,而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說的。且不管是誰說的,可見“吃”是人的一種本性。不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贝_實是孔子在《禮記》中所講。
牛肉,很多人都愛吃的食物,有“肉中嬌子”的美稱。目前為止我還沒吃過像大理那樣好的紅燒牛肉。“紅燒”不是別的'地方加了醬油悶煮的紅燒牛肉,也是清湯的,不過大概牛肉曾用紅染過,故肉呈胭脂紅色?!凹t燒”是切成小塊的。這不用牛身上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帶一些“筋頭巴腦”,和涼片相較,別是一種滋味。它不像其他地方的“紅燒”,端上一盤,大塊的牛肉顏色出奇誘人,沒有筋頭巴腦,沒有湯,吃起來確實有牛肉的味道卻感覺干澀。要么就是零零散散摻些雜菜。在下關的時候,吃過幾家味道不錯的,一個人吃飯可以喊“一碗紅燒一碗飯”。人民南路的清真飯店,大理一中對面的牛菜館,其次,泰安路邊有個蒼郵巷,一個很不起眼的巷子和小店,那么隱蔽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么找到的。前次去下關特意去找這家,已經(jīng)沒有了。鶴慶金菩提對面有家回族飯店,味道也是一樣的。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出這種感覺。
狗肉,又叫“香肉”或“地羊”,有至尊腎寶美譽。在粵語地區(qū)也叫“三六香肉”,因為三加六等于九,“九”和“狗”在粵語中同音。下關洱河南路有一家花江狗肉,是貴州人開的,云南人不怎么愛吃狗肉,也很少吃。不過“不知狗肉者,不知天下大味,神仙下凡尋味,和尚聞香犯戒”確實不是浮夸。狗肉很有講究,不能用一般的狗,得用特養(yǎng)的土狗?;ń啡饪诟屑毮?,肉質緊密,飽滿,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吃狗肉先講究喝湯潤胃,這樣吃起來的口感會更加的新鮮。湯是狗肉原湯,它是以清涼見底而著稱?;疱伿区x鴦火鍋,一面麻一面辣,可謂一絕。不過狗肉不易多吃,容易上火。
生皮,估計只有在大理才能吃得到了。生皮也就是生豬肉涼拌了吃,聽起來著實有些嚇人。不過它也像國外的牛排,講究個幾成熟,也有帶血絲的。第一次吃生皮也是歐陽帶我去的,蝴蝶泉門口的一家飯店。它的選材與制作都特別講究。上好的生皮選取豬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為主料,生皮要切得細而不碎,蘸水的配制才是整道菜的關鍵,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馬降格了,甚至會鬧肚子。蘸過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里,絕對感覺不出平時生豬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從未感受過的鮮嫩可口和滿口溢香。第一次和歐陽吃就點了兩盤生皮和一個湯,許多來吃飯的游客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們。不過味道確實難以言喻。
海菜花,鶴慶人叫海guou(陽平),中國漢字里確實沒有這個字。海菜花一般生長在淡水湖中而且得是活水。洗凈后煮和炒都可以。煮成湯的海guou有一種特殊的香,在臘豬骨熬的湯中,裝入洗凈不切的海菜藤莖,其味鮮爽甘香,而且有一種滑膩清馨的感覺。據(jù)我了解海菜花屬于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不過在鶴慶吃它好像沒人約束,因為確實很多。鶴慶北門街的思味餐館,做海菜湯就是一絕,看著不怎么起眼,不過吃起來讓人大飽口福。
不管什么樣的菜,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七
說起童年時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那碗媽媽做的涼面。
夏日,太陽照著大地,室外的溫度已經(jīng)達到38度左右,家里雖然開了空調涼快些,可我也絲毫不想吃熱乎乎的飯菜。媽媽也表示同感,我腦洞大開,對媽媽說:“媽,我們不吃熱的,吃一點冷的。家里有面,今晚我們做涼面吃,行嗎?”媽媽聽了,連連點頭。
開始做涼面了,我站在廚房的一角,靜靜地望著忙碌的媽媽。只見媽媽先燒了一大鍋水,抄起一把面條往鍋里放,蓋上鍋蓋。過了一會兒,鍋里就傳來“咕嘟咕嘟”的聲音。媽媽掀起鍋蓋,一團白霧飄了出來。面條熟了,媽媽把面條撈起,放在一個裝滿冷水的大碗里冷卻。在等面條冷卻的時間里,媽媽又切了幾片番茄,將黃瓜和蘿卜切絲,放在碗里備用。20分鐘過去了,媽媽把面條從冷水中撈出放進碗中,又倒了點醬油、醋、麻油,加些鹽,再把剛剛切好的配菜擺上去,最后再撒上點白芝麻。哇,這配色,這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像餓虎一樣吃起來,面條入口爽滑、咸香,簡直是這夏日中的絕世美味!
我永遠都忘不掉媽媽做的涼面,也忘不掉這炎炎夏日里的一碗清涼。
舌尖上的溫情舌尖上的溫情散文篇十八
從山野地粗咧咧的風中,我一路走來。城市到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到城市。我像一只風箏,那一根線牢牢地攥在娘的手中,無論我走的多遠,飛的多高,都難以脫離那份飄著臘八粥香的民間。
也許,在地圖上你只是偌大國土上的一個句點,遼南,我卻要耗盡一生去愛你。
多少年前夢想成為一個城里人,張家祖祖輩輩皆是農民,到了我們這一代就發(fā)生了變化。弟弟大學畢業(yè)后首先把戶口變成了某城某街道幾號樓的居民。前不久,我也搬進了新樓??旃?jié)奏的城市生活,沒了村莊里趕著老牛慢悠悠放牧耕田的閑適。日子和工作成了一碗素食面,簡潔方便??偸悄_不沾地的以奔跑的姿勢活著,故鄉(xiāng)的青山秀水還有美味佳肴只能壓縮在母親一次次送來的大包小裹中。
于是,在很多個周末,打點行裝坐車返回老家,一頭扎進母親煎煎炒炒的氛圍里不肯歸去。
我們北部山區(qū)群嵐疊疊,莊子里有人家養(yǎng)著絨山羊。多者幾百頭,少的也有幾十頭。這種羊體型不大,有爬山攀巖的本領,肉質細膩,因為食草又有攀山躍嶺的本事,所以它的肉感極佳。絨山羊湯是遼南一帶乃至東北三省極負盛名的特色小吃。
每一個來遼南觀光旅游或者經(jīng)商的外地客兒不喝上一大海碗羊湯,不大塊大塊地吃羊肉等于虛度此行。
就是遼南鄉(xiāng)土人物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時絨山羊湯都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風景。
羊要選一頭一歲大的,牙口不老也不嫩的殺了。在一鐵鍋沸騰的熱水中烀熟了,但不能太爛,太爛了沒嚼頭。最好是不爛也不硬,這火候一定得掌握好,不是每個人能調理到位。偏在我家鄉(xiāng)老街上,有一個叫“春暖”的羊湯館,那里的廚師做的拿手,大凡在老街歇腳的外地人均會慕名而來,穩(wěn)穩(wěn)當當坐下,喝上一碗絨山羊湯。那湯是要放上香菜姜末味素還有醋。如果是冬天的節(jié)氣,這里的生意格外火爆。農事暫時擱淺的父老鄉(xiāng)親一個個隨著集口的當兒,笑吟吟地前來。
人未到,“春暖”羊湯館的老板娘“一枝花”,就一臉陽光地迎了出來,大哥大姐叔伯姨姨,響當當?shù)亟兄菧嘏迫壭★L刮來,你不喝都不行。心情舒暢了,喝一碗還想喝第二碗。不僅僅是羊湯的味道,更是當?shù)氐囊环萑宋年P懷。
這些年,城市逼進鄉(xiāng)村,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土地在減少,封山育林的措施一出臺,大部分絨山羊項目被砍掉了,沒處放牧。原先老街有好幾家羊湯館,如今只剩下“春暖”一家,生意還算可以。
不過,到城里安家落戶的年輕后生大喜那日必回老家大操大辦,絨山羊是主打菜肴。就有東家將整頭羊放在院子里支起的大鐵鍋里烀熟,喝湯。大冷的天,村里人最得意這一口。七老八少的圍著大鐵鍋你舀一碗我舀一碗,哧流哧流喝,喝得渾身是汗,嘴角流油。那大塊的骨頭連帶著肉你一塊我一塊啃著,沒有了斯文。別說這下里巴人,就是城里那些穿著體面開著私家車來旅游的人碰到這場面也是撒了膀子地吃。
我回老家總要給父親帶些羊肉雜水羊血囑咐母親熬湯喝,我之前也喝羊湯,放點辣子,后來就有一回去姨夫家遇到他揮刀宰羊時那羊痛苦的哀鳴和求生的淚水,當姨夫不忍心殺它時,這只羊居然前腿跪地叩謝姨夫,那一瞬我發(fā)誓今生不再吃羊肉。不是我善良就能延續(xù)它的生命,而是起碼我維護了良知的天秤不再傾斜。從那以后我拒絕吃羊肉,不管它有多么美味。
事實上母親即是我的故鄉(xiāng),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不必用眼睛觸摸,只要一踏進村莊的土地我就能在一朵花身上聞到母親的乳香。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母親將歲月捻進饅頭里,盛入菜肴中一一讓我們品嘗。
端午的粽子臘八的粥這些都是全國性的吃日,只是我故鄉(xiāng)的殺年豬這一樣就歡實了整個冬天。
男人打工的腳步一踏進回老家的門檻,家里的向陽花便張羅著將圈里的豬喂肥了。豆餅苞米什么的管夠它吃,如伺候娃子一樣精心。一天四遍喂著,夜里起來再支著手電筒給一瓢泡好的黃豆吃。這么著豬就肥壯起來,可這樣逼近死亡的日子,豬也是有預感:不愿意吃食,眼睛呆呆地望著主人。女人呢?心情是微妙而又復雜的。千瓢水萬瓢糠養(yǎng)大了豬,舍不得它挨那一刀,又巴巴著老親舊鄰遠方的兒女飛回老巢吃上一頓豬肉。
有關殺豬的題材泛濫于網(wǎng)絡的各大網(wǎng)站,我自己也寫過兩篇,一篇是小說,一篇是散文。而不同的地域有著不一樣的吃法。有的地方將豬血扔掉了,殺豬那天不大塊吃肉,只炒幾樣小菜喝喝酒。我們故鄉(xiāng)灌血腸是殺豬那天的壓軸菜。
這血腸的做法也是一個師傅一個鈴。我在家做姑娘時,家里殺豬邀請的屠夫是我本家的侄子,他灌血腸先打十幾個笨雞蛋,調料和別的師傅差不多,不過這雞蛋增加了血腸的亮度。熟了,從鍋里撈出來放在案板上切,一片一片的'陽光下那血腸還閃著光澤,著實的惹你流口水。剛出鍋呢,我本家的大侄子管我叫大姑姑的切一片就放嘴里吃,吧唧吧唧還有響,他這么一帶動,吃客們都將筷子伸向了那盤血腸。一家一頭三百到五百斤的豬的血腸一頓吃完,加上給親戚們稍帶點也就所剩無幾。
苦了女人等七大姑八大姨都吃得飽嗝連天提溜著打包好的往屋外走,桌子上的飯菜涼了不說,杯盤狼藉。女人吃到嘴里的也就幾塊肉,到了我這一輩兒的女人,就沒有步母親的后塵,最后才上桌。吃飯時把肉啊菜的端到桌子上,幾個幫襯的女人還有孩子坐在另一張桌子上,就開始吃吃喝喝。只是心疼著母親,今年殺豬那晌母親也是最后吃的飯,那肉血腸都沒了熱乎氣。即使是吃,老還是安看那假牙怎么也不得勁兒。心就酸了,淚就不爭氣的流了。為母親那代女人,更為自己平時沒有好好地陪陪母親。
來到城市,參加過幾次文學方面的頒獎大會,宴席自然豐富,卻怎么吃也吃不出家鄉(xiāng)菜的味道。就愈發(fā)地眷戀母親做的菜,哪怕是一盤涼拌白菜,蘿卜絲兒也能吃出暖暖的親情和鄉(xiāng)情。
不管你多富有,也無論你身處多繁華,任何鬧市以及燈紅酒綠的地方都無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只有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連那一縷炊煙都是美麗的,我們更迷戀的是這里的民風民情以及地地道道的特色菜,故鄉(xiāng)一直駐扎在我們的舌尖上。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449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