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6:52:13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范文(18篇)
時間:2023-11-29 06:52:13     小編:紫薇兒

每個人都應該定期做總結,以便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方向和目標。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需要充分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辨能力。以下是一些精彩總結的范例,供您借鑒和參考。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一

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千奇百怪的風俗,我們家鄉(xiāng)也有風俗,現(xiàn)在就由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吧。

我們春節(jié)的時候會買對聯(lián)不管春節(jié)你有什么事情,你再忙也要貼對聯(lián)。對聯(lián)還可以讓你幸福,辟邪。

春節(jié)過后,我們還有一個讓小孩子們歡天喜地的風俗,那就是發(fā)壓歲錢。發(fā)完壓歲錢之后就可以去小賣部里面買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你說孩子們能不開心嗎?發(fā)壓歲錢就是給孩子們發(fā)幸福,還能讓孩子們天天開心。

大年初一還可以放當門炮,早晨一定要起的很早,不過你可以不定鬧鐘,因為別家放當門炮的聲音,可以把你給吵醒。放完炮以后還可以去很多地方請神仙,請神仙的時候不可以去上廁所。放當門炮可以開門大吉,萬事如意。

我們家鄉(xiāng)的大年初一都會吃餃子,可以不凍耳朵,我們還可以在餃子里面包錢,只不過只能包硬幣一元錢如果誰吃到了那一元錢這一年你就會有好運氣。

我們小孩子也可以放炮,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的開心,夜晚還可以放煙花呢,每一個人都可以觀賞。

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使全村子的人都非常的開心。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二

照瑞安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盡管沒有其它地區(qū)那么長,但也十分熱鬧。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冬至。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其中還有饃糍,看著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還有,一定要吃得飽飽的,以此來慶祝自己又長大了一歲。

除此之外,這一天許多小攤陸續(xù)開張,有賣燈籠的,有賣對聯(lián)的,還有賣一些零食的。最令孩子們開心的,便是那些提前賣煙花的小販。孩子們的口袋里揣著自己的錢,成群結隊,一路歡聲笑語,回來時口袋便鼓鼓囊囊的,里面放著許許多多的煙花。

過了二十三,必須選擇吉利的一天撣新。撣新,其實就是大掃除,把家中徹徹底底地打掃一遍,必須做到一塵不染,營造出辭舊迎新的氣氛。

大人們要置辦年貨,為吃分歲酒做準備。其中包括一些零七八碎兒:醬油肉、鰻鲞、酒、大米等等。他們還得買來新衣新褲,好在過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在二十五左右的這幾天里,家家都會吃分歲酒。菜中必有年糕和魚,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魚則寓意“年年有余”??腿藗兗娭另硜恚⒆觽兛梢韵虼笕藗円獕簹q錢,每說一句祝福的話,手里便多了一份大大的紅包??傊?,一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氛圍。

除夕更熱鬧。家家趕做年菜,一大早就能聞到雞鴨魚肉的香味。一到晚上,熱騰騰的年夜飯端上餐桌,喝著飲料,一種幸福的感覺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弦。其中,吃餃子最有趣了,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就寓意著誰在新的一年里運氣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吃,看誰能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也好,沒吃到也好,這種氣氛是最令人難忘的。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令人陶醉其中;那優(yōu)美的舞姿,令人贊不絕口;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令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蕩漾在客廳里。

一到十二點,鞭炮聲準時響起,日夜不絕,所有人都在守歲。一些小孩子,拿著火山似的爆竹,一道道火焰噴涌而出,時而變成綠色,時而變成紫色;時而變得高,時而變得低,把夜空點綴得美輪美奐。還有一些孩子,手中拿著砸炮,突然在別人背后來了個下馬威。那人被嚇了一跳,馬上開始反擊,偷襲者見大事不妙,立刻逃跑。一個個你追我趕,玩得不亦樂乎!

大人們還把一串串鞭炮排在門口,把一個個圓形鞭炮堆在門口。然后那,拿著打火機把鞭炮全點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哩叭啦地響起來,圓形鞭炮“嗖”的一聲飛上了天,再在空中跳起搖擺舞來,尾焰噴射出五顏六色的火花,最后“轟”的一聲爆炸,我們幾個小孩都開心極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家家都會早早地起床,穿上喜氣洋洋的新衣,便到親戚家去拜年,走親訪友,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全都沉浸在歡樂、幸福、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

多數(shù)商鋪在正月初三這一天開張,但并不很忙,還可以出去玩。

接踵而至的元宵節(jié),可以算得上是重頭戲了。人們可以去看燈會、逛集市,并且可以吃湯圓。在圓月之下,各式各樣的彩燈競放光明,并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多彩,炫目耀眼。

這一天,家家都會吃湯圓。湯圓是用雪白雪白的糯米制成的,有各種各樣的餡兒,一個個被揉得滾圓滾圓的。吃了湯圓,就意味著大家都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一眨眼,便到了正月十六,孩子們又開始上學了。盡管春節(jié)并不長,但別有一番特色,有時間你也來這里感受一下我家鄉(xiāng)不一樣的習俗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三

說起下鄉(xiāng)風俗,也沒什么好談的。全國各地的習俗已經重復了太多太多遍了,不過在如此平凡的事里,人們也會翻出不少新意。

貼福一事是首當其沖的,我見過的,許許多多家人把福倒著貼在門上。這有著“?!钡搅说拿篮迷⒁?。我一聽有這么好的意義,便急急忙忙的回家,不停的勸說。但父母不同意,最后告訴我,家里可從未貼過倒著的福,以后也不行。只要福貼在了門上,福就到咱家中了。

不僅如此父母還講,你說福字倒著貼,福便到了,那只要將門神倒著貼,他們不也來了??墒撬麄冾^朝地,腳朝天,還叫他們如何守護,如何防邪祟呢?我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放鞭炮也是一件熱鬧的事情,不容錯過。在街頭,有的是一串串爆竹,還從未見過單個賣的。短的就一根根掛起,放在店門。長的盤成一圈圈,包上紙袋,在一聲一聲的吆喝中,這爆竹總能在新年之前賣個精光。

爆竹炸開時,總伴著一聲聲巨響,當火燃燒到灰色的炸藥時,它便會一下子撕裂自己火紅的外衣,明明厚厚一成硬紙,炸完了,只剩下飛揚的紙屑,它們用這種方式來迎新春,驅年獸。

放完爆竹后,總會有那么幾條漏網之魚,我們姐妹幾個便于草中尋找,覺得好玩,總想著找多了,自己也玩一次爆竹。但最后那撿回來的鞭炮,只不過靜靜地躺在鐵盒之中,留在記憶的深處,每逢過年時節(jié)才再一次被翻出來。

煙花可是每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在鄉(xiāng)下還沒有燈的時候,大家開著車,運著幾大箱煙花去鄉(xiāng)下。點著的時候,只聽一聲巨響,一顆星星飛上了天空,然后華麗地綻放,每一朵花都在空中滯留了一會兒便落下了,在打破了黑夜和寂靜后又重歸黑暗。

最后的光芒總是最耀眼的,當最后一抹煙花劃過黑暗。一年的時光即將結束,我們將會在大人們的祝福之中,安然睡去。當我們再一次睜開眼的時候,新的一年已經來到。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四

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板橋鎮(zhèn)東柳小學三年級程夢琪春節(jié),大家都很熟悉。在不同的地方,人們過春節(jié)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你想知道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嗎?那就和我一起重溫那美好的時光吧!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大約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家鄉(xiāng)人稱為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wèi)生,把房間的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大人們還要殺羊殺豬來到廚房的灶臺前祭祀灶王爺,據(jù)說這是請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祭祀過后,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lián)、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油果子。到了除夕,年貨都準備得停停當當,這一天會十分得熱鬧,早上爸爸和大伯拿著鞭炮、紙錢來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請”他們“回”到家里一同過年,而媽媽和大娘就會在家里熱火朝天地準備豐盛的午餐。

到下午家家戶戶的門上和窗上都貼上來紅紅的對聯(lián)和窗花。最有趣兒的是,媽媽還會在餃子里包入一枚硬幣,看誰能吃到這個硬幣,它寓意著吃到硬幣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氣多多。在這一天,下午還要放鞭炮,這在我的老家叫做搶福,誰家放鞭炮越早,誰家吃餃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誰家的福氣就越多。全家人才圍在一起,一邊談論著一年中遇到的開心事,一邊品嘗這餃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飯,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愜意地吃著瓜子,其樂融融地等待著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這一夜除了比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覺,這叫做守歲。大年初一早上,人們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孩子們跟在大人的身后,來到長輩家磕頭拜年。

在這一天,最開心的就要數(shù)我們小孩兒了,我們會收到很多的壓歲錢,拿著壓歲錢的我們,盡情地去購買鞭炮和零食。眨眼間,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jié)到來了。人們早早地涌上街頭,興高采烈地觀看著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賞花燈,看禮花。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魚燈、有福娃燈、有火箭燈......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涌來,圍到廣場上看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將夜空裝扮的更加絢麗多彩。過了元宵節(jié),春節(jié)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怎么樣?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了,蠻熱鬧的吧!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五

正月初一的早上,母親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后,我們便會和父親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后父親便會跪著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后,我們都爭先恐后的搶吃湯圓,因為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jié)風俗,可是它卻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xiàn)了一個孝字。

不管是什么樣的春節(jié)風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異地的風俗,多豐富自己的見識!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六

春節(jié)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jié)習俗。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jié)風俗。

作文。

供大家參閱!

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jié)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

春聯(lián)。

剃頭發(fā)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值怪N是一種習俗,‘?!官N說明‘?!?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guī)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xiàn)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仧釟怛v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tǒng)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對聯(lián)。

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年畫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jié)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春節(jié)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jié)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春節(jié)原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jié)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

就北京地區(qū)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弊?,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lián)。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钡怪N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lián)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lián),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lián)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jù)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卑藗€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shù)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七

中秋節(jié)除了賞月、吃月餅之外還能夠干什么呢?打糍粑,這是川渝地方的一種中秋佳節(jié)的特色食品,用糯米作為食材,用木棍敲打,俗稱“打糍粑”,糍粑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

這打糍粑其實也很有講究,追求“快、準、穩(wěn)、狠”四個字,兩個人圍著石臼,手持木棍快速的打下去,收起來也要很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準頭要足,兩根棍子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

兒時的中秋節(jié),你是否還記得,小院子里擺上桌上,端上水果、花生,將雞蛋液包裹著糍粑,炸得焦黃酥脆,旁邊準備的白糖、黃豆粉、芝麻粉及花生米等蘸料,吃起來軟糯香甜,十分可口。有些家庭還會將糍粑切成薄片,加上尖椒、蔥姜蒜,混合回鍋肉一起吃,又是另一番風味,院子里的鄰居會各自拿著小吃,一邊吃,一邊欣賞中秋月色,那時候其樂融融,別提有多么開心了。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八

我生長在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杭州是個美麗的城市,山美水美的地方。山有寶石山、玉皇山;水是西湖之水。現(xiàn)在我給你介紹杭州的西湖吧。

杭州的風景春、夏、秋、冬都是美麗的。

杭州的春天有柳浪聞鶯;在沿湖長這個千米的堤岸上和公園的主干道路上,沿途栽種的垂柳及獅柳、醉柳、浣紗柳等特色柳樹,從涌金門至清波門,是一座以春花為主景的大花園。在園中主景區(qū)有聞鶯館,力聞鶯館不遠處有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

西湖的夏天有曲院風荷;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提春曉,面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種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shù)風荷景區(qū)。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娣蓮等等各種荷花,蓮葉田田,分外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枝,花映人面?;?、人兩相戀。

西湖的秋天有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乃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兩端。登樓眺望秋月,在適靜中,感西湖的浩然,洗滌煩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韻所在。從岸上遠眺,是衣服素雅的水墨江南圖卷,平湖望秋月,可謂摟、岸、水,皆可望。

西湖的冬天有斷橋殘雪;斷橋殘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白蛇傳》的故事中出現(xiàn)過,這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她書寫了一個默默的在斷橋上苦苦等待的癡情男子一場宿命與灰暗的情感基調。

杭州的名勝景區(qū)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外公,這幾包垃圾不能倒嗎?堆在這里臭死了!”外公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杭州人的習慣,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奧,來這兒喝茶吧!”我跟著外公拿了一杯菊花茶。菊花宛在水中央,旁邊幾顆枸杞點綴著,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出現(xiàn)在眼前。我喝了一口卻差點噴出來。我叫:外婆,這茶怎么是甜的?哪兒搞錯了吧!”外婆不緊不慢的說“沒錯,這個東西叫糖茶,象征甜蜜,喝兩口!”“噢~~~~”我頓時茅塞頓開。

春節(jié)是五千年的文化縮影,是中國人的特色,是中國人的特色?。?!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九

重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jié)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與中國其他地區(qū)相比大同小異。但由于重慶有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既熱情又傳統(tǒng)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jié)日。

心靈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擁有非凡的天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禱、喜慶活動。男女老少穿起節(jié)日的盛裝,跳起歡快而熱烈的擺手舞。一時間,滿耳喧天鼓樂,滿眼婆娑舞影。驍勇善戰(zhàn)的苗族人,則對唱歌情有獨鐘。一年一度的“趕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青年男女還可以在“趕秋”節(jié)上,借歌聲互表衷情。

黔江地區(qū)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禱、喜慶活動,其間要跳擺手舞。盛會時,熱鬧非凡,方圓數(shù)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蘭卡普,女著艷麗盛裝,結隊而來。擺手堂前,張燈結彩,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搖銅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三聲炮響,鼓樂齊鳴,頓時歌聲大作,男女相攜,翩躚起舞,通宵達旦?!凹t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擺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動作有單擺、雙擺、回旋擺,表現(xiàn)禮節(jié)儀式,勞動場景或戰(zhàn)斗動作,節(jié)奏明快,舞姿優(yōu)美,原始氣息震懾人心。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轉,人不見面歌見面,人人會歌,以歌問候,用歌敘事,憑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離的影子,還是青年男女傳情達意、互通心聲的大媒人。婚禮時,更離不了歌,主人要對客人唱謝客歌,對媒人唱謝媒歌,大家要對新婚夫婦唱祝福歌,親朋好友要相互賽歌、對歌、盤歌,連唱三天三夜。

“趕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立秋這天,山寨的苗家人,換上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向秋場,場上鑼鼓喧天、歌聲縈繞,打秋千、上刀梯、舞獅子、玩龍燈、跳猴兒鼓舞、歌臺賽歌,熱鬧異常。青年男女利用“趕秋”物色情侶,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節(jié)日,還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jié)”和“羊馬節(jié)”等。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把S”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jù)大量史籍所載,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xiāng),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后,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fā)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zhàn)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jié)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jié)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qū)比較,無不大同小異。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jié)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xiāng)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shù)“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肮嗪=贰眲t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qū)吃鹽巴都困難,醫(y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臺”。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后,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xiāng)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zhàn)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tǒng)習俗成為聯(lián)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并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xiāng)鎮(zhèn)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

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jié)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于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shù)多。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是年節(jié);節(jié)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xiāng)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xiāng)李姓為七月初一。

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jié)日難以比擬的,后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

祭祀畢,游鄉(xiāng)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趕年:土家族過春節(jié),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摆s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后溪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xiāng)和沙灘鄉(xiāng)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纱?、沙灘鄉(xiāng)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后,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澳觑垺弊龊?,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jié)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jié)日氣氛中。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jù)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重慶域內各少數(shù)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傳統(tǒng)習俗。居住在黔江區(qū)的土家族,有過年、趕年、唱儺戲、跳擺手舞、跳花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俗活動。過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日子,擺手舞就是種由祭祀演變而來的民俗活動。秀山的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自發(fā)組成花燈隊,人們提著花燈,走家串寨,敲鑼打鼓,拜年納福。秀山花燈調《共楊扁擔》蜚聲海內外。

趕秋節(jié)是渝黔湘邊區(qū)苗族的節(jié)日。每年“立秋”之日,苗寨人邀朋結伴,舉家盛裝出動,匯聚秋場。場上鑼鼓喧天,歌聲縈繞,打秋千、上刀梯、舞獅子、玩龍燈、歌臺賽歌等令人目不暇接。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南川苗族的“踩山節(jié)”,男子跳笙舞,女孩唱歌,青年男女以吹笙對歌互訴衷腸,尋找伴侶。每逢節(jié)日,各民族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此外,還有羊馬節(jié)、火星節(jié)、哭嫁、跳喪等民族習俗和活動。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已成為重慶重要的旅游資源。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重慶當?shù)厝讼矚g春節(jié)的時候在家里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來作為裝飾,因為臘梅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舒適。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鮮花裝飾房間會多些些浪漫。

重慶南山是盛產臘梅花之地,從臘月開始,你不管在花市還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里面都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在逛街的時候,你經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蠟梅花,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由于市內是嚴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區(qū)一些劃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會開車到郊區(qū),在這里盡情大放一番。

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乘機到鄉(xiāng)下放鞭炮,過過癮。

吃團圓飯、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提到春節(jié),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年夜飯。

中國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餃子,而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

并且他們在湯圓的數(shù)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yè)上不斷進步。

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會玩到零點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小氣球全部踩破,發(fā)出類似鞭炮的響聲,用來表示辭舊迎新。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問好之類的,但是重慶人都是不出門守在家里的。

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掃地和倒垃圾,據(jù)說這樣做會掃走家里的財氣。

還有,那天不能睡午覺,當?shù)厝顺蔀椤懊顾?,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shù)厝朔Q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里拜訪。重慶人還喜歡初二之后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后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當?shù)厝税菽昊顒右恢背掷m(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也就是中國的燈節(jié)。

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

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元宵節(jié)一過,也就意味著春節(jié)結束了,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一

重慶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集天地之靈氣,是不可不去的好地方。在重慶你能夠感受到當?shù)貪鉂獾牡胤教厣蛡鹘y(tǒng)民俗風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慶風土人情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炎黃"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jù)大量史籍所載,禹應是生于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xiāng),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后,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

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fā)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宋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zhàn)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jié)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jié)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

其他

地區(qū)比較,無不大同小異。

由于重慶地域閉塞,道路坎坷,氣候濕熱,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娛樂等

生活

方式與習俗上,又帶有自己十分獨特的色彩,爽直中帶幾分魯莽,熱情中帶幾分狡黠,幽默中帶幾分土俗,認真中帶幾分滑稽,閑逸中帶幾分急躁,寬容中帶幾分排外。

民間將其歸納為"重慶十八怪" (泛指數(shù)),所謂:七十歲叫"女娃兒"不為怪,八十歲喊(稱)"崽兒"很自在,男人染發(fā)裝"老外",女人的肚臍眼在衣服外,說話著急像比賽,"言子兒"(地方俗語)又多又古怪,"麻辣燙" (火鍋)越熱越要賣,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當小菜,坐車沒得走路快(堵車),路邊打望(東張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滿街找買賣。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jié)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山區(qū)縣,這里盛開著一朵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繡、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樸、稚拙、幽默等特點。

2、銅梁龍燈

銅梁縣位于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銅梁龍的特征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夸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并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

3、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于唐代,流傳至今。跳擺手舞,少則數(shù)十人數(shù)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shù)千人至數(shù)萬人,叫“大擺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農事勞動、戰(zhàn)斗姿態(tài)、巖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郁表現(xiàn)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節(jié)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

4、九龍楹聯(lián)

九龍坡區(qū)九龍鎮(zhèn)地處重慶西郊,轄6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農業(yè)人口8000余人。20余年來,九龍鎮(zhèn)不懈地探索發(fā)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聯(lián)創(chuàng)作為龍頭的群眾文化活動扎根民間沃土,通過書畫、篆刻等載體,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峽,七渡扶桑。

九龍楹聯(lián)以其生動的形式、高雅的格調、獨特的韻味,輔以書法、金石,頗具觀賞性。至1999年底,九龍鎮(zhèn)有3600余人次的群眾已經創(chuàng)作出作品24000余幅,其中有萬余幅作品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有260余幅僂刻在木、石、竹、磚、不銹鋼等材料上常年懸掛各地;已經編印《九龍楹聯(lián)》22輯,累計上萬冊。2000年3月,九龍楹聯(lián)獲得了“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

5、梁平三絕

傳統(tǒng)的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譽為“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梁山燈戲

俗稱“包頭戲”,是梁平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劇種。遠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2),它就從民間“玩燈”和“秧歌戲”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燈戲遍及城鄉(xiāng),逢節(jié)日盛會,筑臺競演,逐漸向周圍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國13個省市數(shù)百個縣、滲透幾十個劇種的“梁山調腔系”。

梁平年畫

曾被譽為“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梁平年畫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為題材, 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xiāng)土氣息,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tài)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為套色木刻版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竹簾

制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具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梁平竹簾采用當?shù)厥a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tǒng)工藝,并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制作出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它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

6、接龍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qū)接龍鎮(zhèn)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著較長歷史淵源的山區(qū)鄉(xiāng)土風情和傳統(tǒng)文化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根植于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fā)掘、創(chuàng)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qū)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二

逛花市。

市民絡繹不絕。

舞龍醒獅。

自然是農村喜慶必備節(jié)目。舞龍醒獅為民間絕技,斗門縣蓮溪鎮(zhèn)的舞龍隊曾代表斗門縣到珠海市參加過各類巡游演出,虎年來臨,龍生虎猛,當然要大顯身手。醒獅在斗門更是平常,大小慶典都要出動,春節(jié)幾天,各村鎮(zhèn)的醒獅隊伍紛紛進城來表演,為各商鋪祈求好運,同時也采得一些過年利是,在一陣陣鑼鼓聲中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圖個新年大吉大利,縱使辛苦一點亦無所謂。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三

臘八。臘八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給當差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粥果”。這樣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赘谕饷嬗泻芏嘞慊鹪?,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場面“蒸壯”就出現(xiàn)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饅頭。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字樣,放在小孩子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jù)說孔府中所有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疤斓貥恰迸裕ⅰ俺旄汀?,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shù)亍褒垷魰豹{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jù)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嶗山。

春節(jié)期間,嶗山村村鎮(zhèn)鎮(zhèn)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熱鬧非凡。元宵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燈節(jié)。嶗山沿海漁村里,鞭炮齊鳴,漁民在船老大帶領下來到各自漁船上送燈,預祝新一年漁業(yè)豐收。

農歷清明節(jié)到谷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時節(jié)。祭海時,漁民們在海灘上擺設豬、雞、魚三牲供品,大面饃和糖果,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tǒng)祭海儀式。祭海日子里,純樸豪爽漁家人用好酒好菜熱情地招待前來觀看祭海親朋好友,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四

過年了,過年了,個個家里都是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春節(jié)習俗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響了起來,我也趕緊起床看爸爸放鞭炮,那熱鬧勁,簡直就是形容不出來的熱鬧!

每當晚上我和爸爸媽媽散步,都會看到那美麗的煙花,都會融入那喜氣的氣氛當中。

購年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啦!一進入超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那簡直就是人山人海呀!有的地方擠都擠不動!哎呀,不管了,硬沖過去吧!食品架上的食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元宵、方便面、衣服等等,還有好吃的零食,被我一掃而光!不一會兒,我就購了滿滿一籃子的食物。

一早起來,就看見媽媽正在包餃子,我也學學,唉!真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呀!首先,搟皮兒的`時候,我這搟搟,那搟搟,好、最后搟出了個四不像。后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于把皮搟得圓圓的。突然一抬頭,看見媽媽在餃子里放錢,媽媽說,誰吃到包著錢的餃子,誰就在新的一年平安無事,還有好運。餃子煮熟后,我連忙吃,希望吃到包著錢的餃子,最后,我吃到了兩個,有一個硬幣差點把它給咽下去了!

每當春節(jié)時,都要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去拜年,說一些祝福的話,然后他們就會給紅包,吃年夜飯,一起團圓一下。

還有……。

這些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有趣吧!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五

但由于重慶有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既熱情又傳統(tǒng)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jié)日。

心靈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擁有非凡的天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禱、喜慶活動。男女老少穿起節(jié)日的盛裝,跳起歡快而熱烈的擺手舞。一時間,滿耳喧天鼓樂,滿眼婆娑舞影。驍勇善戰(zhàn)的苗族人,則對唱歌情有獨鐘。一年一度的“趕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青年男女還可以在“趕秋”節(jié)上,借歌聲互表衷情。

祭祀、祈禱、喜慶活動

黔江地區(qū)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禱、喜慶活動,其間要跳擺手舞。盛會時,熱鬧非凡,方圓數(shù)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蘭卡普,女著艷麗盛裝,結隊而來。擺手堂前,張燈結彩,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搖銅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三聲炮響,鼓樂齊鳴,頓時歌聲大作,男女相攜,翩躚起舞,通宵達旦?!凹t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擺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動作有單擺、雙擺、回旋擺,表現(xiàn)禮節(jié)儀式,勞動場景或戰(zhàn)斗動作,節(jié)奏明快,舞姿優(yōu)美,原始氣息震懾人心。

苗族“趕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轉,人不見面歌見面,人人會歌,以歌問候,用歌敘事,憑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離的影子,還是青年男女傳情達意、互通心聲的大媒人?;槎Y時,更離不了歌,主人要對客人唱謝客歌,對媒人唱謝媒歌,大家要對新婚夫婦唱祝福歌,親朋好友要相互賽歌、對歌、盤歌,連唱三天三夜。

“趕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立秋這天,山寨的苗家人,換上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向秋場,場上鑼鼓喧天、歌聲縈繞,打秋千、上刀梯、舞獅子、玩龍燈、跳猴兒鼓舞、歌臺賽歌,熱鬧異常。青年男女利用“趕秋”物色情侶,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節(jié)日,還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jié)”和“羊馬節(jié)”等。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把S”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jù)大量史籍所載,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xiāng),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后,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 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fā)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zhàn)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jié)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jié)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qū)比較,無不大同小異。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jié)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剛進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xiāng)紅杏村農民許文旭家就忙開了。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shù)“扣肉”和“灌海椒”。許文旭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許文旭告訴記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qū)吃鹽巴都困難,醫(y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年夜飯的“舞臺”。

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后,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xiāng)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zhàn)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tǒng)習俗成為聯(lián)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并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xiāng)鎮(zhèn)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六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

諺語。

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1、正月初一拜年。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春節(jié)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jié)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3、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jié)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yè)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穑侨藗兪焓澈腿∨?,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guī)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4、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tǒng)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jié)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于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jié)時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

關于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y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后,人們便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并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

5、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jié)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人們?yōu)槭裁刺貏e喜歡在春節(jié)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xiàn)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后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shù)匕傩照J為獅子有驅邪鎮(zhèn)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jié)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七

舊俗春節(jié)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fā)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jié)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qū)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吃餃子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春節(jié)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fā)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春節(jié)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后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xiàn)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fā)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xiāng)年”,最后,村長指揮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

鄆城等地有“春節(jié)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后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準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jù)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兇”。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解除。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商店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魯西南地區(qū)俗規(guī),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yōu)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肉骨頭。有的人家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后,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jù)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jù)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還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息統(tǒng)統(tǒng)趕出去。二是壓窗臺,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種各樣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臺上,十分美觀。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秋千”,據(jù)說這樣能長得快。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jù)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五是丟盛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蟲放進糧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諧音,丟盛蟲取“剩余”之意。地當京杭大運河的微山縣南陽鎮(zhèn),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吉利歌謠,俗稱“喊發(fā)”。兒童所唱吉利歌謠有多種:“發(fā)財!發(fā)福!買地!蓋屋!”,“今年好子(個)年!明年排大船!裝紅棗,下江南,裝一個,卸一萬,掃倉掃個八百擔!”,“發(fā)來!圓來!元寶轱轆家里來!”

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丶乙院?,把家譜收起來,春節(jié)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qū)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qū)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親是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臨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孫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稱“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較遠的親戚家。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節(jié)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萊蕪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點、饃饃。雞、魚、香腸、罐頭、掛面、油條各算一色。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只,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shù),切忌單數(shù)。

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比R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頭”。岳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接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岳家給姑爺?shù)幕囟Y是10斤左右的大饃饃和大糕各一個。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扎根”,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扎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娘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過了十五之后才能串親。

重慶春節(jié)的風俗篇十八

火獅子是莘縣溫莊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絕技,據(jù)當?shù)厝送扑阋褌骶糯?,?00年歷史。“火獅子”有別于傳統(tǒng)的南獅、北獅,用數(shù)千根火捻點燃后的亮點組成的獅子輪廓,極其藝術感染力,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獨有的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形式?!盎皙{子”2007年被山東省政府收錄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yè)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運河秧歌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蹈,至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shù)厝嗣袢罕娝矏鄣拿耖g歌舞藝術形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境內古老的運河兩岸的十幾個水閘碼頭,幾十個村莊流行。目前梁水鎮(zhèn)、沙鎮(zhèn)、道口鋪、閆寺、李海務(今鳳凰辦事處)等一帶均有秧歌隊。運河秧歌陣容龐大,少時二三十人,多時六七十人。其中傘棒舞的動作豪邁粗獷,矯健、英武、多與武術套路相糅合,難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開場,然后舞傘人領諸人登場。隨后傘旋棒打,舞隊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臉、憨老婆、憨小、紳士、老翁、火流星、高蹺、跑驢等角色,在傘的指揮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隊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時地說出農村最讓人發(fā)笑的話,詼諧逗趣。

竹馬舞是道口鋪辦事處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間舞蹈形式?!爸耨R舞”是春節(jié)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jié)前后表演。表演竹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俏閨女)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花大姐)騎白馬,小丑騎黑馬。竹馬的表演在跑動時,各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以走場為主,有“雙進門”、“開四門”、“水溜溜”、“繞八字”、“蛇蛻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圓場”、“三龍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種。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jù)人物身份選定。表演者通過表情、姿態(tài)和唱腔,表現(xiàn)劇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時,伴奏樂器多為鑼、鼓、镲等打擊樂器。目前,這種活動已與秧歌、戲曲小唱如弦子戲、三句半、呂劇、豫劇等有機結合,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內容更鮮活的寓教于樂的民間娛樂健身運動。每逢節(jié)慶,五顏六色的群馬,生龍活虎,跳躍奔馳,大大活躍了節(jié)日氣氛,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高唐“落子”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fā)源地在高唐縣城南15公里處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簡單,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兩端加紅毛線穗、銅鈴數(shù)個、竹竿涂上綠顏色,桿體夾銅幣,打跳起來,隨著舞步的節(jié)奏,同時發(fā)出多種清脆的聲音,陳列在室內,還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工藝品。落子舞的服裝講究,男演員頭戴英雄巾,黑褲褂加黃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綢;女演員上身緊身紅褂,下身緊身褲、紅鞋,具有古今結合的觀賞價值?!奥渥印比藬?shù)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動作、舞步、節(jié)奏要絕對一致。全隊人員要求男女各半。在歷史上,領舞者是類似戲曲舞臺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數(shù)為男扮女妝。男女領舞者是隊伍的支柱和核心。他們不僅與整個隊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橫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莊花船位于冠縣冠城鎮(zhèn)田莊村一帶。田莊花船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田莊花船表演分“文武場”,文場演唱,武場舞蹈。文場共5人,踩街時敲鑼鼓,表演時演唱本地流行的亂彈。亂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北曲遺韻”,唱腔風格高亢嘹亮、悲壯蒼涼,別有韻味。演唱的劇目主要有:《鐵冠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金寶下南唐》等。武場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車、二人搬、老姜背老婆四種舞蹈組成,表演各富特色?;ù硌輧?yōu)美流暢,模仿逼真;花車表演配合默契,風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熱烈火爆,技術獨特;老姜背老婆表演真假難辨,富有極強的生活氣息。

“梵唄”起源于佛陀時代,“梵”為古印度之意,“唄”為贊嘆、贊頌,是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yǎng)、止斷、贊嘆的頌歌,是凈化人生的清凈之音,后世泛指為傳統(tǒng)佛教音樂。因“唄”與佛教同樣從梵土(古印度)傳入中華,故稱“梵唄”。公元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巖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后被稱為“魚山梵唄”。

“五鬼鬧判”是流傳于臨清城區(qū)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大型民間舞蹈,“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zhèn)鬼之神鐘馗;“五鬼”即是手執(zhí)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每當演出之時,隨著一陣緊鑼密鼓,手執(zhí)琴棋書畫的小鬼首先翻騰跳躍出場,動作灑脫,加之多種形式隊形變換,整個場面情趣盎然,隨后身材高大、豹頭環(huán)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鬼的伴舞下出場,只見他手執(zhí)木板,舒展闊袖與眾小鬼打斗嬉戲,或環(huán)眼圓睜、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髯審書,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的深刻思想內涵,因而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郎莊面塑產生于冠縣北館陶鎮(zhèn)郎莊村。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叱鬧?!?、“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制作過程,用精麥面粉發(fā)面,發(fā)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后蒸熟,上膠繪色、曬干即成。它的造形簡練夸張。面塑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fā)胖”,顯現(xiàn)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著色也很大膽,常涂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的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綠勾畫出任務眉眼和發(fā)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28343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