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優(yōu)質(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13:34:55
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優(yōu)質(4篇)
時間:2023-04-04 13:34:55     小編:zdfb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篇一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電信詐騙案件呈多發(fā)趨勢,很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大都利用被害人的家庭情況、個人賬戶、聯(lián)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實施詐騙。通過調查走訪,警方認為目前個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以下途徑,希望廣大群眾引起注意:

2、旅館住宿、保險公司投保、租賃公司、銀行辦證、電信、移動、聯(lián)通、房地產、郵政部門等需要身份證件實名登記的部門、場所,個別人員利用登記的便利條件,泄露客戶個人信息;

3、個別違規(guī)打字店、復印店利用復印、打字之便,將個人信息資料存檔留底,裝訂成冊,進行對外出售;

4、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各種“問卷調查”之名,竊取群眾個人信息。他們宣稱群眾只要在“調查問卷表”上填寫詳細聯(lián)系方式、收入情況、信用卡情況等內容,以及簡單的“勾挑式”調查,就能獲得不等獎次的獎品,以此誘使群眾填寫個人信息;

5、通過在抽獎券的正副頁上填寫姓名、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等方式,泄露個人信息;

6、在購買電子產品、車輛等物品時,在一些非正規(guī)的商家填寫非正規(guī)的“售后服務單”,從而被人利用了個人信息;

7、超市、商場通過向群眾郵寄免費資料、申辦會員卡時掌握到的群眾信息,通過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向外泄露。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平時多關注些新聞媒體的警情通報或預警提示,及時識破各種詐騙伎倆,同時多了解掌握一些銀行、電信行業(yè)的基本常識,提高防范意識、增強自防能力。

作為相關公眾服務行業(yè),也應加強行業(yè)自律,加強客戶信息監(jiān)管力度。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對一些可以匯款業(yè)務加以提醒,在銀行柜臺、atm機前設立安全警示,提醒廣大群眾避免上當。

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篇二

關于銀行卡信息泄露風險專項排查自查整改報告

近年來,銀行卡在我省迅速發(fā)展,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購物消費、存取款、轉賬支付等金融活動的重要載體,但在銀行卡業(yè)務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諸多風險,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險是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根據(jù)省聯(lián)社下發(fā)的關于開展銀行卡信息泄露風險專項排查通知,我社對銀行卡業(yè)務的相關管理情況進行了自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是裝入或取出atm現(xiàn)鈔,必須做到雙人操作、及時清點,交叉復核,中途不得換人。

都昌縣信用聯(lián)社

2016-11-24

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篇三

內幕信息泄露的過失

鐘日好?

內容提要:如果不對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進行處罰將不利于約束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行為,使其盡到最大程度的謹慎、誠實義務。由于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在刑法中不列為犯罪,如果證券法也不處罰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將使得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者為自己的過失行為付出的代價為零。由于現(xiàn)實中過失泄露內幕消息時有發(fā)生,為了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行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應當將過失作為泄露內幕消息的主觀要件之一。

關鍵詞:過失信息泄露內幕交易重大過失 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是指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證券,或者從事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期貨交易,或者泄露該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2007年10月,珠海格力集團準備將房地產業(yè)務借殼上市,格力集團副總裁、珠海格力房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某委托況勇聯(lián)系尋找殼資源。況勇曾任格力集團財務部副部長、格力電器董事會秘書、格力集團投資部部長等職,2005年從格力集團辭職。況勇通過其同學黃某找到了西安海星現(xiàn)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某,商談海星科技賣殼事宜。但就在雙方口頭達成一致意見的當天(10月25日,兩個神秘賬戶分別動用35萬多元和25萬多元,買入海星科技55000股和39600股,第二天海星科技就漲停了,隨后股價一路飆漲。經查,兩個神秘賬戶的主人一個叫徐琴,一個是李某,這是一對夫妻。特殊的是,徐琴是格力地產借殼上市談判主要參與者況勇的外甥女,更特殊的是,況勇妻子張蜀渝是徐琴賬戶的全權代理人。在調查過程中,況勇否認他利用內幕信息買賣股票,而是表示自己與海星科技聯(lián)系格力地產借殼一事時,妻子在電話里聽到了,妻子張蜀渝也稱是從丈夫打電話中聽到此事,因而推薦徐琴買入海星科技股票,這次操作最終獲利元。對于這種情況如何認定,最終證監(jiān)會還是認定這是內幕交易,屬于重大過失泄露內幕信息和意外被動獲知、傳遞內幕信息案例,是我國證券市場第一起類似案件。

如何認定況勇這一“非故意”泄密行為的違法性。在證監(jiān)會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中,實際上已經對內幕信息知情人類似的違規(guī)行為做出界定:“(況勇)對相關并購重組事項的進展、? 2012335720083

前景、細節(jié)有著全面、準確的了解,本應保持高度的注意與謹慎,認真做好相關信息的保密與管理,但卻未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將有關內幕信息泄露給其配偶”。

實際上,按照“非故意的重大過失”對泄露內幕信息行為進行認定,也是證監(jiān)會首次做出的執(zhí)法嘗試。在先期調查中,由于沒有證據(jù)表明況勇系故意泄露有關信息,因此對案件如

〔1〕何認定一度也讓調查部門感到非常棘手。此前的很多執(zhí)法實踐也表明,在現(xiàn)實中,由于客

觀條件制約,以行政手段證明故意泄露非常困難。通常情況下,當事人會以無意泄露來搪塞推脫。

相比較而言,過失泄露的舉證難度相對較低。因此,將泄露者的責任擴展至“過失”,既有利于督促內幕信息知情人加強保密意識,完善保密措施,又可以堵住當事人“舍卒保帥”、規(guī)避法律制約的口子。從本案的情況看,況勇的一些行為已經構成了重大過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關于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觀方面,學者們存在不同看法:一是直接故意說。認為本罪的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內幕信息而故意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期貨交易,或故意將該信息泄露給他人進行證券、期貨交易。二是故意說。認為本罪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如果行為人在無意中泄露證券、期貨內幕信息的,不構成本罪。三是分別說。認為內幕交易行為的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是以為自己或者他人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泄露內幕信息行為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四是故意、過失說。認為本罪主觀上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中國證監(jiān)會雖然在況勇案中首次對于過失泄露內幕信息開除了罰單,對于泄露內幕信息行為的主觀方面是否包括過失這一問題目前尚存爭議。贊同的觀點認為,由于現(xiàn)實中過失泄露內幕消息時有發(fā)生,為了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行為,規(guī)范市場秩序,應當將過失作為泄露內幕消息的主觀要件之一,因此內幕信息知情人員過失泄露內幕

〔2〕信息應當承擔責任。同時,由于《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鐘并沒有用“故意”來限

定泄露行為。然而反方的觀點認為,由于內幕交易者的主觀方面都要求明知,從中國證券法使用“知情人員”和“非法獲知”的措辭可以推斷內幕交易者在主觀上是明知,即過失不構成內幕交易。

我國的內幕交易犯罪立法和理論及其不完善,隨和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完善,內幕交易行為的日益增多和突顯,市場和投資人越來越關注內幕交易行為,國家和理論界越來越關注這一新類型犯罪,立法和司法監(jiān)管也正著手深入研究這一犯罪,以跟上新形勢的需要。

我覺得內幕信息泄露的主觀構成要件應當包括故意和過失,從根本意義上來講,證券管理監(jiān)督機構對內幕交易行為進行處罰實際上是一種行政處罰,過失泄露內幕消息是否應當受到行政處罰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行政處罰的主觀要件是否包括過失。一般認為,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責任形式的具體形式,應當適用無過錯既無責任原則,過錯就應當同時包括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而且通常行政法對于因為過失而實施的違法行為也給予處罰,除非法律、

〔3〕法規(guī)中明確規(guī)定過時違法修改為可以免除處罰。我國證券法第76條禁止證券交易的知情

人和非法獲取內幕消息的人,在內幕消息公開前泄露該消息就表明泄露內幕消息行為本身是違法的,同時并沒有其他法律法規(guī)對于過失泄露內幕消息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給予免除。根據(jù)行政處罰的原則,在沒有法律明確免除的情況下應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所以中國證監(jiān)會對于況勇過失泄露內幕消息給予處罰的決定符合行政處罰法的一般法理要求?!?〕

〔2〕

〔3〕 參見于楊:《證券時報》,2010年9月14日。 參見白建軍:《證券欺詐及對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班,第38頁。 參見沈?? ⑧u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頁。

《證券法》的頒布與實施,給我國證券市場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我國證券監(jiān)管機構和司法機關行使職權、打擊犯罪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法律依據(jù)。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內幕交易存在著暴利引誘、行為隱蔽、司法機關調查取證難等主客觀因素,犯罪發(fā)生率比較頻繁,甚至牽涉到國家高級領導人,使法律不可能從根本上撲滅這類罪行,但有效地打擊內幕交易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它控制在一個公眾可以容忍的限度內,切實保護投資公眾的合法權益,則是廣大投資者的愿望,也是立法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內幕交易行為不斷存續(xù),且發(fā)生著新的變化,如內幕交易群體化、隱蔽化越來越明顯。其具體表現(xiàn)為,直接以內幕信息知情人自己的賬戶從事內幕交易的情形減少,代之以借助他人的賬戶私下建立代持關系從事證券交易。公司內部人、機構投資者、保薦人等市場主體利用內幕信息進行利益交換,建立隱性利益分成機制,形成龐大的內幕交易受益鏈條。由于內幕交易的表現(xiàn)形式的不斷多樣化,將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納人打擊內幕交易范圍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如果不對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進行處罰將構成證券法的一大漏洞,使證券法難以堵住內幕交易的源頭。一方面,內幕信息知情人會利用這一漏洞,故意偽造事實和證據(jù)用于證明自己泄露內幕信息的行為是基于過失而非故意,

〔4〕從而通過內幕交易隱蔽化的手段逃脫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在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

呈現(xiàn)隱蔽化、群體化趨勢的背景下,本已受制于執(zhí)法成本等客觀因素的證券市場監(jiān)管面對內幕交易行為顯得更加力不從心。如果要求監(jiān)管機關在處罰泄露內幕信息行為的時候必須承擔證明內幕信息泄露者主觀故意的舉證責任,那對于本已不堪重負的監(jiān)管工作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監(jiān)管機關將會面臨內幕信息泄露行為肆意猖撅,卻無法查處內幕信息泄露者的窘境。

其二,如果不對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進行處罰將不利于約束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行為,

〔5〕使其盡到最大程度的謹慎、誠實義務。由于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在刑法中不列為犯罪,

如果證券法也不處罰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行為,將使得過失泄露內幕信息者為自己的過失行為付出的代價為零。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在行為上約束自己,并不斷警示自己要格守保密義務。內幕信息的泄露將成為證券市場上普遍的現(xiàn)象。

有關法律專家表示,對于過失泄露,也不主張打擊范圍過廣,所掌握的尺度一般限于“重大過失”,并非任何過失都能構成泄密。何種情形構成重大過失需要考慮如下因素:一是內幕信息的市場敏感程度及其對證券交易價格的影響程度;二是因泄露導致的信息擴散廣度和深度;三是泄露者對內幕信息的了解與掌握程度;四是信息泄露的頻度與清晰程度;五是泄露者所采取的加密與防護措施。

對于防止內幕信息的泄露,最應當加強的是監(jiān)督制約機制。無論是上市公司本身的制度對于公司高管,知情人員的監(jiān)督,防止其利用內幕信息犯罪,而對于證監(jiān)會等有關部門,對于內幕交易行為的查處,應當加大力度,完善其制度,真正發(fā)揮證監(jiān)會應有的作用。

〔4〕 參見方志楨:《懲罰的邊界》,《公司法律評論》,2011年卷。

年卷。 〔5〕參見方志楨:《懲罰的邊界》,《公司法律評論》,2011

泄密案件查處辦法的心得體會 泄密案件查處工作的基本程序篇四

對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及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認定

撰稿人:崔洋洋

大家好,今天我們組講的課題是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以及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融資市場的產生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經濟犯罪。刑法學界通說認為: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是指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交易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人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從事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期貨交易,或者泄露該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這一新型罪名由于其誕生時間短,因此目前司法實踐部門對這一罪名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太準確,因而有必要對其認定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一、對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客觀方面進行考察

1、行為人進行內幕交易或者泄露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即在涉及證券的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從事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期貨交易。所謂內幕信息,指在證券、期貨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期貨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尚未公開的信息。根據(jù)《xxx證券法》第75條規(guī)定,“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為內幕信息。下列信息皆屬內幕信息:(一)本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二)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計劃;(三)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四)公司債務擔保的重大變更;(五)公司營業(yè)用主要資產的抵押、出售或者報廢一次超過該資產的百分之三十;(六)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可能依法承擔重大損害賠償責任;(七)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八)xxx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認定的對證券交易價格有顯著影響的其他重要信息?!眱饶恍畔⒕哂袃蓚€特征:

一、秘密性,即未公開性,二、重要性。如何認定犯罪嫌疑人利用或泄露的信息屬于內幕信息,也應當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內幕信息的秘密性,是指該信息尚未公開,尚未為證券、期貨市場上的有關證券、期貨投資者所獲悉。對該信息未公開的認定,我國《股票發(fā)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guī)定,公布和公開應以有關信息和文件刊登在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的報刊上為準?!蹲C券法》第69條明文規(guī)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必須作出的公告,應當在國家有關部門規(guī)定的報刊上或者在專項出版的公報上刊登,同時將其置備于公司住所、證券交易所,供社會公眾查閱?!币簿褪钦f,只要證實行為人的交割單所載日期先于其交易行為所利用的信息的合法公開日期,就認定為利用的信息屬于“未公開”的信息。內幕人員在該信息公開前,使用他人尚未掌握的信息進行相關證券、期貨合約買賣或建議未知該信息的他人買賣相關證券、期貨合約,為自己和他人牟取非法利益,應當認為是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

對于內幕信息的重要性的評判標準,我們小組認為應當根據(jù)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第一,該信息公開后是否對相關證券、期貨合約價格形成了影響,一般不應該考慮該信息的內容最終是否被實際付諸實行。若該信息公開后對相關證券、期貨的交易產生了重大影響,則應當認定該信息的重要性。第二,犯罪嫌疑人是否使用該信息未自己或者他人牟取了不法利益。若犯罪嫌疑人利用該內幕信息牟取了巨額不法利益,相應的就會造成他人合法利益的被侵犯,也從一方面說明了該內幕信息的重要性。

行為人有利用掌握的內幕信息操縱相關證券、期貨交易市場,牟取非法利益,或者將內幕信息泄露給他人,使得他人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對內幕信息“利用”的認定,《刑法》第180條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利用內幕信息”的文字,但其表述方法實際上包含有“利用內幕信息”之意。只要對內幕信息“知情”,或非法獲悉內幕信息,又在信息未公開前買賣或使人買賣該證券,也就是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而不需要再規(guī)定利用內幕信息,以免產生歧義。該行為具體體現(xiàn)在:

一、行為人利用內幕信息,直接參與證券、期貨買賣,即行為人在涉及證券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正式公開以前,本人利用自己所處的特殊位置而獲悉的內幕信息,掌握有利的條件和時機,進行證券、期貨的買入或賣出,從而使自己從中獲利或減少損失;

二、行為人在涉及證券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正式公開前,將自己所知悉的內幕信息故意予以泄露,主要是指行為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透露、提供給與公司沒有關系的第三人;

三、非內幕人員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位蛘咂渌緩将@得內幕信息,并根據(jù)該信息買賣證券、期貨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證券、期貨。行為人通過對已公開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別人未掌握的信息對證券、期貨進行買賣,牟取利益的行為,不應當認為是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當然,立法中也規(guī)定了內幕交易行為的例外情況。根據(jù)我國實際經驗,下列行為不屬于內幕交易行為:依法回購本公司股份的行為;買賣行為與內幕信息無關;行為人有理由相信內幕信息已經公開;事先不知道泄露內幕信息的人為內幕人或不知道該信息為內幕信息。

2、行為達到情節(jié)嚴重程度。所謂情節(jié)嚴重,在刑法理論上通常指內幕交易人非法獲利數(shù)額巨大?或非法避免損失數(shù)額巨大?,給不知內幕信息的其他投資者造成嚴重損失或引起了其他嚴重后果,導致證券、期貨市場動蕩、紊亂等情況。

二、對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體進行考察——是特殊主體還是一般主體。

1、有學者認為,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體屬特殊主體,即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的人員,一方面是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即內幕人員;另一方面是內幕知情人員之外的通過各種非法途徑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即非內幕人員。粗看刑法第180條第1款的規(guī)定,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體似乎是“特殊主體”只有“內幕知情人員”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員”才構成該罪。在刑法理論中,以主體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為要件,犯罪主體可以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刑法規(guī)定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判斷某一犯罪構成的主體是否為“特殊主體”,其關鍵之處即在于是否要求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特定身份”,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并不具有任何刑法意義上的特殊身份”某些學者之所以將“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視作“特殊主體”,其理由可能在于:一般人沒有掌握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當然也就不可能去實施內幕交易或泄露內幕信息;只有具備特殊身份即“非法獲取了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以及通過職權掌握了內幕信息的人即內幕人員)才具備實施上述犯罪行為的條件。

2、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并不是犯罪主體方面的特征,而是犯罪客觀方面的表現(xiàn),因為,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去實施“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行為。即只要同時具備“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以及“內幕交易或泄露內幕信息”兩個行為,實施該行為的主體就可以成為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可以是任何人,并不需要其擁有某種特定身份,因此,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

3、內幕交易的主體被稱為內幕人員。從我國證券法73條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內幕主體包括兩大類:一是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二是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員。我國《證券法》在第73、74條規(guī)定了內幕人員的范圍。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公司內幕人員。這主要包括證券法第74條所列的前四項,即發(fā)行人的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由于所任公司職務可以獲取公司有關內幕信息的人員。(2)政府機構內幕人員。這主要是指政府機構中由于其監(jiān)督、管理地位而能夠接觸獲得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這主要體現(xiàn)在《證券法》第74條第5項的規(guī)定,即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由于法定職責對證券的發(fā)行、交易進行管理的其他人員。(3)市場內幕人員。這是指與公司沒有隸屬關系,但由于其業(yè)務或職業(yè)而獲取有關公司內幕信息的人?!蹲C券法》第74條第6項中規(guī)定的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等均屬此類。(4)非法獲取內幕交易信息的人員。這些人本身沒有條件獲取內幕信息,卻采用不合法的方法獲取內幕信息或沒有法律上的根據(jù)而接受內幕信息。這類主體有兩個要件:一是不屬于前述三類有條件或職權獲得內幕信息的人員;二是他們或得內幕信息的手段是非法的,實踐中主要是竊取、騙取等方式。

三、對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罪的主觀方面進行考察——是否包括過失

1、內幕交易行為構成犯罪,其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這基本上沒有爭議;但是,“過失”泄露內幕信息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刑法第l5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边^失泄露國家秘密之所以構成犯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刑法第398條有明文規(guī)定。但足,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此作類比,就認為“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觀方面也包括“過失”。因為,刑法第180條并沒有規(guī)定“過失”泄露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行為構成犯罪。其他條款也沒有相應的內容。因此,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不包括過失。

四、對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理解

1、隨著證券、期貨市場在我國的興起與發(fā)展,證券、期貨交易領域利用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未公開其他的信息進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泄露利用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未公開其他的信息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的行為時有發(fā)生,這種行為被證券、期貨業(yè)界稱為“老鼠倉”。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證券、期貨交易應當遵循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危害了證券、期貨交易信息保密制度,侵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破壞了證券、期貨市場秩序。刑法第一百八十條第四款:“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以及有關監(jiān)管部門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guī)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情節(jié)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guī)定處罰。

2、與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不同的是,本罪屬于特殊主體,即與證券、期貨交易密切相關的金融機構從業(yè)人員以及監(jiān)管人員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人員,如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以及有關監(jiān)管部門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只有這些人員才能成為該罪的犯罪主體,其他人員不能成為該罪的犯罪主體。另外,犯罪分子所利用的信息不屬于內幕信息的范疇,即不受證券、期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如基金投資公司即將建倉、出倉的信息等。因為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內幕信息”,也未要求必須公開,故稱“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內幕信息”主要是圍繞上市公司本身的信息,如公司的重組計劃、公司高管人員的變動、公司的重大合同、公司的盈利情況等對該公司證券、期貨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按照有關規(guī)定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但是還尚未公開的信息;而“老鼠倉”所利用的信息一般屬于單位內部的商業(yè)秘密,屬于“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二是從犯罪行為損害的利益看,內幕交易更多是損害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投資者和股民的合法權益,“老鼠倉”交易更多是損害資產管理機構的客戶的利益

3、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在客觀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以及有關監(jiān)管部門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guī)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的行為,必須發(fā)生在涉及證券的發(fā)行、證券交易、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內幕信息以外的信息尚未公開前,這是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所必須具備的時間要件。但是,如果在涉及證券的發(fā)行,證券、期貨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已經公開,由于該信息已不再是未公開性質,也就不存在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問題,此時上述從業(yè)人員、工作人員即使買入或者賣出了該證券、進行了證券、期貨交易也不構成該罪;即使將該信息告知別人,明示、暗示別人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交易也不構成符合該罪犯罪的客觀方面的時間要素。

4、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y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yè)人員以及有關監(jiān)管部門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guī)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必須達到情節(jié)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犯罪。否則雖然有上述兩項行為,但是不屬于情節(jié)嚴重,也不能以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論處。所謂“情節(jié)嚴重”,《關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

(二)》規(guī)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1、證券交易成交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2、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shù)額累計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3、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shù)額累計在十五萬元以上的;

4、多次利用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進行交易活動的;

5、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節(jié)。我們認為,行為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主要動機就是在于獲取非法利益,或者避免、轉嫁自己的損失。因此,非法獲取利益或者避免、轉嫁自己的損失的多少應當也是情節(jié)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獲取非法利益”,是指行為人通過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非法獲取利益的數(shù)額。在司法實踐中,要注意不能將行為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時買入或者賣出的證券,以及進行期貨交易價值的全部計算為違法所得,后者顯然包括成本在內和應得利益在內,不屬于獲取非法利益的范圍。

5、利用未公開信息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包括國家證券、期貨交易管理制度(或者秩序),又包括他人的財產權利。其犯罪對象為“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對于“內幕信息”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已在上文進行論述。

6、作為一種新型的市場經濟犯罪,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危害主要體現(xiàn)在:

1、對具體投資者的危害。當有人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進行證券交易時,其他外部投資者整體利益將遭受損失,而且該投資者整體損失等于建立“老鼠倉”行為的收益。

2、對發(fā)行公司的危害。如果發(fā)行公司的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利空消息來規(guī)避損失甚至牟利的話,這樣管理人員謹慎經營、規(guī)避風險的經營技巧將被淡化,增加公司經營成本。

3、對為發(fā)行公司提供專業(yè)服務的中介機構及其他市場媒介的損害。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從事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話,不僅損害了一般投資者的利益,無形中也把為其提供專業(yè)服務的中介機構拖下水,從而對這些中介機構的聲譽造成損害。四是對證券、期貨市場乃至國民經濟的危害。當其他投資者意識到有人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交易,就可能退出證券、期貨市場,影響證券、期貨市場的長期發(fā)展??梢哉f,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是一種投機取巧,違反市場交易競爭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欺詐行為。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立法,對于預防、打擊“老鼠倉”的犯罪行為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此有還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498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