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jīng)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一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課題研究來源
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類型相關(guān)的題目,本人很感興趣,于是確定選擇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過對中象征主義,來敘述中文明與自然的沖突。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賦的一個。她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但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卻使她揚名于世。通過,艾米莉勃朗特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通過寫兩個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充分表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期文明和自然之間的沖突以及怎樣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的偏愛。小說中自然和文明沖突不斷,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多次運用對比和象征來表現(xiàn)此沖突,例如,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沖突,凱瑟琳兩種不同的愛情觀的沖突。這種沖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異于常人的熱愛和當時現(xiàn)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姐妹從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們心中是神圣之物,這點很像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觀點。并且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沃茲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詩人影響,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人們以自然之情為基礎的生活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激烈沖擊。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種種罪惡,內(nèi)心更加執(zhí)著于對自然的喜愛。因此,要想真正讀懂這部偉大著作,就必須要了解小說中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觀點。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明白在這愛恨情仇下有著更深刻的寓意-人類生活應該順應自然和本x。通過中自然和文明的從圖矛盾,由此來敘述中回歸自然的觀點。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陳茂林從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響來分析,他的認為是一部自然頌歌。小說中自然有著獨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分享著人的痛苦和換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深深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沖突和矛盾。葉利榮則在其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塑造的兩個富于x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展示了他們在迷失之后尋找自我回歸的艱難歷程表現(xiàn)了處于自我沖突中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充滿抗爭的一生是生命個體追尋自我歷程的真實寫照。
2、王宏潔則在中認為,自然和文明的沖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要求人們生活需要順從內(nèi)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錯給予的舒適和自得。而文明,則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生活遵從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帶來了物欲橫流的社會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類,因此純凈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會隨著文明的出現(xiàn)和進步消失,自然會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誕生開始,文明和自然的沖突就不斷。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一文。她寫道: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x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jīng)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2、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 kettle)在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他總結(jié)說:以藝術(shù)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緊張與矛盾沖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x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斗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jié)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三、課題研究內(nèi)容及創(chuàng)新
(一)課題研究內(nèi)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運用象征主義,例如,呼嘯山莊和西斯科拉里夫與兒時的凱瑟琳代表自然,他們崇尚自由,順應自然和暴風雨似的生活原則而與呼嘯山莊對立存在的畫眉山莊以及林頓家庭則代表文明,他們彬彬有禮,服從一切社會原則。自然和文明表面風平浪靜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偶然闖進畫眉山莊,于是沖突不斷。凱瑟琳的自然之情開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戰(zhàn),她開始背叛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越來越像淑女,最終她舍棄對西斯克里夫的真愛嫁給埃德加林頓,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絕對優(yōu)勢。但是婚后的凱瑟琳被內(nèi)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為凱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極端,他變成了復仇的惡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約束人的真實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劇。盡管文明帶來了進步,但是文明卻扼殺了人x。最終,艾米莉勃朗特讓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開阻礙之窗-文明,讓兩人的游魂在荒野間游蕩。種種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對兩人愛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順應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選題擬從三個部分加以闡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義
2、自然和文明的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西斯克里夫和林頓及其哈的頓
b、自然和文明的斗爭:凱瑟琳的愛情選擇和西斯克里夫的瘋狂報復導致人x的扭曲
3、結(jié)論人應該順從自然,歸順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給人帶來毀滅x的災害。
(二)課題研究創(chuàng)新
本文主要通過對中象征主義的運用,來解析自然和文明的沖突。艾米莉勃朗特不僅塑造兩個截然不同的莊園,分別代表自然和文明,還賦予住在兩個山莊中類似他們山莊的x格,通過他們的對比以及他們交織時所產(chǎn)生的矛盾分歧來說明自認和文明之間的對抗。
四、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選題擬采用多種研究手法,然后再結(jié)合定x分析研究法、綜合查找法、歸納法、翻譯法、文獻綜述法、文獻檢索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加以詳述。主要包括:
1、定x分析法:根據(jù)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x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的分析方法。
2、歸納法: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結(jié)論。
3、文獻法:即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diào)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獻綜述法:即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對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所負載的知識信息進行歸納鑒別,清理與分析,并對所研究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nèi)已取得的研究狀況,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的趨勢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敘述,評論,建構(gòu)與闡述。其中,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收集整理專題文獻,閱讀與挖掘文獻內(nèi)容,清理與記述專題研究狀況,建構(gòu)與闡明專題研究發(fā)展趨勢。
五、研究計劃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計劃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論文指導教師,學生選定題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務書部分和開題報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論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論文第二稿
6月1日-6月9日:論文答辯(答辯后,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意見要及時修改,以便裝訂論文終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辯及論文裝訂、成績評定。
(二)預期成果
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和進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字數(shù)在5000英文單詞左右、英美文學方向的的學術(shù)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二
論文題目:試析陶、謝山水田園詩歌異同
一、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陶淵明與謝靈運同為我國東晉時期偉大詩人,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于陶淵明和謝靈運的研究一直是文學論題中的熱點話題。本文旨在從陶謝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手法、觀物模式以及詩歌藝術(shù)境界三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他們的比較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人、其詩,進一步了解陶謝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學習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特色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所作的貢獻和對后世文學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二、國內(nèi)外關(guān)于該論題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鼻祖,山水詩人奉他為開派使者,這就保證了比較的對等性。陶謝并提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也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文學批評史上,陶謝并提的由來已久。較早且有影響的當屬杜甫,其《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曰“焉得詩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成為研究者經(jīng)常引用的經(jīng)典材料。此外如唐白居易“篇詠陶謝輩”(《哭王質(zhì)夫》),宋陸游“陶謝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讀陶詩》),清曹秉鈞“同游妙述作,詩手并陶謝”(《和蘭雪題西湖餞春圖詩韻》)等。
當然陶謝比較研究在現(xiàn)當代仍方興未艾,但比較的方向跟語言表述都有了一定的變化。錢鐘書先生《管錐編》指出:“余觀謝詩取材于風物天然,而不風格自然;字句矯揉,多見斧鑿痕,未滅針線跡,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晉宋詩家真堪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之目者,有陶潛在……”而后起之學者,他們的陶謝比較,既有對傳統(tǒng)點評的繼承也有現(xiàn)當代點評的理論詩辨,將對陶謝詩歌比較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白振奎在《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一書中對陶謝進行了比較全面和細致的研究,全書擬上、中、下三篇,從“人生思想”、“藝術(shù)實踐”、“批評接受”三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較。
三、論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內(nèi)容、研究方法及技術(shù)路線
主攻方向:本文力圖從陶謝二人詩歌寫作手法以及詩歌藝術(shù)境界兩個方面入手,分析陶淵明與謝靈運二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影響下而創(chuàng)作的山水田園詩所表現(xiàn)的不同特色。
主要內(nèi)容:
第一章陶謝對自然景物的描寫
第一節(jié)“寫意”與“寫實”
第二節(jié)陶詩的平淡自然與謝詩的富艷精工
第二章陶謝詩歌的觀物模式比較
第一節(jié)“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
第二節(jié)定觀與游觀
第三章陶謝詩歌藝術(shù)境界比較
第一節(jié)陶謝對“真”與“清”的追求
第二節(jié)“情”與“理”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比較分析、個案研究法、內(nèi)容分析、聯(lián)系法。結(jié)合前人對于陶謝詩歌比較提出的典型觀點,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行比較分析,更加深入的探究其人、其詩。
技術(shù)路線:選擇論題、閱讀兩位作者的詩歌作品、查找相關(guān)資料、閱讀資料、撰寫開題報告、指導老師評審、撰寫論文初稿、指導老師評審、修改論文初稿、指導老師再次評審、論文定稿。
四、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20xx年8月15日—11月15日閱相關(guān)書籍并作讀書筆記
20xx年11月16日—12月16日收集整理資料,理清寫作思路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24開題報告第一次修改
20xx年1月25日—3月23日開題報告第二次修改
20xx年3月24日—3月31日開題報告第三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開題報告四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4月13日提交開題報告
20xx年4月14日—4月17日論文詳細提綱寫作
20xx年4月18日—5月8日寫作論文初稿
20xx年5月9日—5月18日在老師指導下修改論文,進一步完修改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0日論文終稿、提交
五、論文主要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m]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李華主編.《陶淵明詩文賞析集》[m].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
4、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宗白華《意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葉笑雪選注《謝靈運詩選》[m],古典文學出版杜,1957年.
8、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中華書局,1996年。
9、白振奎.《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10、曹明綱.《陶淵明謝靈運鮑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三
一、選題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美狄亞》是公元前五世紀及公元前四世紀希臘最富盛名的悲劇作家歐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稱為歐洲最早的“問題劇”。小說圍繞美狄亞為追隨愛情而進行的一系列反抗斗爭,描述了當時婦女的從屬地位,展現(xiàn)其悲慘的命運。是最早為婦女鳴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權(quán)制對母權(quán)制的勝利,表現(xiàn)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殺。雖然作品描述的題材源于古希臘神話,但其中包含的卻是歐里庇得斯所處時代的婦女問題,因此有很強的寫實性。
通過對小說的研究和當今社會的結(jié)合,顯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運所隨意擺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對于自己的行動和感情富有重大責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動態(tài)及本文創(chuàng)新點:
選題的研究現(xiàn)狀:許多人著文分析和評價劇中女主人公美狄亞這一鮮明、獨特、極具個性特點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亞這種性格和個性的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本文創(chuàng)新點:通過研究小說中美狄亞的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分析美狄亞愛情悲劇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一問題,就現(xiàn)代社會來說,雖然社會和假體地位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亞的反抗和斗爭精神,對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提綱:
一、美狄亞和伊阿宋的愛情
二、美狄亞的多重身份
(一)父親的女兒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兒子的母親形象
三、美狄亞愛情悲劇的成因
1.美狄亞自身性格來說
2.美狄亞所處的時代背景
四、結(jié)語
五、研究的方法與手段:
1)文獻分析法
2)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
總結(jié)
出相關(guān)的結(jié)論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四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蕭紅作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且充滿爆發(fā)力的女作家,有著“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之稱。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意義是不置可否的。《生死場》可謂蕭紅早期作品的巔峰之作,由魯迅為之作序,胡適為其寫后記,使其不折不扣的延續(xù)了民族精神的血液,成為文學經(jīng)典。同時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藝術(shù)的成熟和發(fā)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同時蕭紅作為廣大底層婦女的代言人,在《生死場》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對女性生存這一問題作了透徹、深邃的解讀。近年來,對于蕭紅的研究有大熱之趨勢,蕭紅小說所具有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是不可抗拒的。作為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蕭紅的各種悲痛經(jīng)歷以及社會大背景,造就了蕭紅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她的小說明顯的帶有女性悲劇意識,但同時又充滿了民族情緒,奇特變幻的語言風格組成了“蕭紅體”。她帶有散文性質(zhì)的小說語言值得各位文學愛好者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解讀。在21世紀,新的價值標準的評判下,蕭紅的文學成就已經(jīng)足以與巴金、矛盾等文學大家相提并論。由此可見,蕭紅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學個性和突出的文學史地位,或許這才是蕭紅研究熱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是從《生死場》中語言的運用來剖析蕭紅的寫作特色,從中啟發(fā)現(xiàn)代文學該如何深度挖掘中國文學家所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這就是本文研究蕭紅小說的意義所在。
二、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提綱)
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具體、深入、透徹的剖析蕭紅小說中的藝術(shù)特色。
首先是蕭紅的成長過程,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
然后是《生死場》中散文化特征的解讀。
第三是從女性視角,民族批判性來進一步闡釋蕭紅體。
三、文獻綜述(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及其發(fā)展)
蕭紅一直堅持用自我的表達手法去書寫她對社會的認知。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小說,豐富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天地。蕭紅研究開啟于其成名作《生死場》1935年12月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時魯迅先生為之作序。1949年之前的蕭紅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作品的評論,代表性成果是魯迅的《蕭紅作〈生死場〉序》和茅盾的《呼蘭河傳?序》。魯迅稱《生死場》將“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已成為蕭紅研究的經(jīng)典性評語。1950――1970年代,蕭紅研究相對沉寂。1980年代――1990年代,蕭紅研究呈繁盛態(tài)勢,一時形成“蕭紅熱”,蕭紅研究無論是研究領域還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都呈現(xiàn)拓展、多元格局,蕭紅研究的學術(shù)深度前所未有,至今,蕭紅研究仍是熱度不減。
對于生死場這部小說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三十年代以來以魯迅、胡風等人為代表的'以啟蒙和救亡為主題的解讀。這種解讀角度長期占據(jù)著統(tǒng)治性地位。相對于三十年代以來相對單一化、政治化的主題闡釋,八十年代以來,生死場的解讀出現(xiàn)了多元化、純文學化的傾向。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大體有改造民族靈魂、關(guān)懷生存意義,女性主義等主題。
1980年代以來,蕭紅研究的重心是對其文本的研究。大量論文高度評價了蕭紅小說社會思想價值,如錢理群《“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與蕭紅誕辰七十周年》,高度評價了其啟蒙性主題。藝術(shù)風格與審美特征研究是蕭紅文本研究的重點,研究者從小說文體(散文化與詩化)、敘事方式、語言藝術(shù)以及審美風格等角度,對其小說進行了深入研究。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趙園的《論蕭紅小說兼及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散文特征》,趙園認為蕭紅對“情調(diào)”、“情味”的追求,規(guī)定著其作品“無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使小說“戲劇性淡化”,“化解為散文”。趙園高度評價蕭紅的藝術(shù)個性,認為其藝術(shù)個性的完成,是蕭紅從弱者到強者的證明。周筱華《呼蘭河傳》與蕭紅的小說學》認為,該作品有郁達夫的自敘傳形式、廢名的抒情詩筆調(diào)、沈從文的散文式結(jié)構(gòu),又有蕭紅自己的藝術(shù)敏感和細膩清新等特征。秦林芳的《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體特色》也是蕭紅文體研究極有見地的論文。姜志軍《論蕭紅小說的美學特征》、王秀表《蕭紅作品審美風格芻議》等則側(cè)重研究蕭紅創(chuàng)作的美學風格。
從文化角度研究蕭紅,實際上自1980年代已經(jīng)開始,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化審視與批判價值引起越來越多地關(guān)注。1990年代以來,隨著文學文化研究熱的興起,學術(shù)界對蕭紅的文化研究更為自覺、更加深入,出現(xiàn)了一批從文化視角觀照蕭紅創(chuàng)作的論文、論著,拓寬并深化了蕭紅研究。皇甫曉濤的《蕭紅現(xiàn)象》一書,通過對蕭紅主要作品主題的剖析與歸納,探討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思想的許多問題。逄增玉的《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論及蕭紅時,從黑土地文化精神審視蕭紅的心理與精神氣質(zhì)。剖視了蕭紅強烈的反抗意識與生命激情與地域文化的深層聯(lián)系。
四、擬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
通過對蕭紅《生死場》的閱讀,可以感受到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本文通過對她內(nèi)心靈魂的深入解析,了解她的創(chuàng)作個性,挖掘作品中反應出的她的成長經(jīng)歷,通過這些背景,來關(guān)注蕭紅小說對于女性悲劇意識的闡釋,對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各種不公平的積極反抗,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發(fā)起的文字反擊。
《生死場》中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各類女性由生到死的痛楚,是蕭紅人生經(jīng)歷的折射,在生死場的狀態(tài)中去尋找蕭紅創(chuàng)作的獨特之處,從而進一步認識蕭紅體,探究蕭紅文學對于現(xiàn)代文學寫作手法、方向的一些闡釋。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過對《生死場》深入解讀,反復思考,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穿插進行,了解文中社會最底層女性的心路歷程,生存環(huán)境,與作者蕭紅的成長經(jīng)歷相結(jié)合,從而確定論文的立意點,然后大量的閱讀外界資料,加深對論題的了解,慢慢確定自己的論文主線,根據(jù)指導老師的指導,不斷完善豐富論文內(nèi)容。
六、本課題的進度安排
20xx年11——12月前期資料收集、系統(tǒng)研究
20xx年12月底提交開題報告請指導老師提出修改意見
20xx年1月中旬根據(jù)老師意見進行報告修改,完成開題報告定稿
20xx年2月底提交論文初稿,請老師給予指導
20xx年3——5月初根據(jù)老師的意見進行論文修改,定稿
5月底完成論文打印、準備答辯
七、參考文獻
1.蕭紅.《生死場》[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魯迅評《生死場》.魯迅(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魯迅.《生死場》序,《蕭紅文集》(第一卷)[c]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4.聶紺弩.《蕭紅文集》(第三卷)[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5.聶紺弩.《蕭蕭落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6.錢理群《“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與蕭紅誕辰七十周年》,《十月》,1982年第1期。
7.宋劍華.靈魂的“失樂園”——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悲劇意識[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4)
9.秦林芳《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體特色》,《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
10.王秀表《蕭紅作品審美風格芻議》,《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4期。
11.皇甫曉濤《蕭紅現(xiàn)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2.鐘汝霖.反帝愛國的女作家蕭紅[j].哈爾濱師院學報,1978(3)
13.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chuàng)作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14.聶紺弩.高山仰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五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課題研究來源
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類型相關(guān)的題目,本人很感興趣,于是確定選擇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過對《呼嘯山莊》中象征主義,來敘述《呼嘯山莊》中文明與自然的沖突。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賦的一個。她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卻使她揚名于世。通過《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通過寫兩個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充分表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期文明和自然之間的沖突以及怎樣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的偏愛。小說中自然和文明沖突不斷,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多次運用對比和象征來表現(xiàn)此沖突,例如,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沖突,凱瑟琳兩種不同的愛情觀的沖突。這種沖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異于常人的熱愛和當時現(xiàn)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姐妹從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們心中是神圣之物,這點很像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觀點。并且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沃茲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詩人影響,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人們以自然之情為基礎的生活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激烈沖擊。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種種罪惡,內(nèi)心更加執(zhí)著于對自然的喜愛。因此,要想真正讀懂這部偉大的著作,就必須要了解小說中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觀點。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明白在這愛恨情仇下有著更深刻的寓意-人類生活應該順應自然和本性。通過《呼嘯山莊》中自然和文明的從圖矛盾,由此來敘述《呼嘯山莊》中回歸自然的觀點。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陳茂林從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響來分析,他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呼嘯山莊的生態(tài)批評》認為《呼嘯山莊》是一部自然頌歌。小說中自然有著獨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分享著人的痛苦和換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深深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沖突和矛盾。葉利榮則在其《追尋自我的歷程--呼嘯山莊主題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塑造的兩個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展示了他們在迷失之后尋找自我回歸的艱難歷程表現(xiàn)了處于自我沖突中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充滿抗爭的一生是生命個體追尋自我歷程的真實寫照。
2.王宏潔則在《自然與文明的沖擊》中認為,自然和文明的沖突矛盾也就是《呼嘯山莊》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要求人們生活需要順從內(nèi)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錯給予的舒適和自得。而文明,則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生活遵從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帶來了物欲橫流的社會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類,因此純凈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會隨著文明的出現(xiàn)和進步消失,自然會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誕生開始,文明和自然的`沖突就不斷。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寫道: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jīng)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2.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他總結(jié)說:《呼嘯山莊》以藝術(shù)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沖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斗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jié)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逗魢[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三、課題研究內(nèi)容及創(chuàng)新
(一)課題研究內(nèi)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多次運用象征主義,例如,呼嘯山莊和西斯科拉里夫與兒時的凱瑟琳代表自然,他們崇尚自由,順應自然和暴風雨似的生活原則而與呼嘯山莊對立存在的畫眉山莊以及林頓家庭則代表文明,他們彬彬有禮,服從一切社會原則。自然和文明表面風平浪靜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偶然闖進畫眉山莊,于是沖突不斷。凱瑟琳的自然之情開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戰(zhàn),她開始背叛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越來越像淑女,最終她舍棄對西斯克里夫的真愛嫁給埃德加林頓,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絕對優(yōu)勢。但是婚后的凱瑟琳被內(nèi)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為凱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極端,他變成了復仇的惡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約束人的真實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劇。盡管文明帶來了進步,但是文明卻扼殺了人性。最終,艾米莉勃朗特讓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開阻礙之窗-文明,讓兩人的游魂在荒野間游蕩。種種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對兩人愛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順應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選題擬從三個部分加以闡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義
3.結(jié)論人應該順從自然,歸順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給人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二)課題研究創(chuàng)新
本文主要通過對《呼嘯山莊》中象征主義的運用,來解析自然和文明的沖突。艾米莉勃朗特不僅塑造兩個截然不同的莊園,分別代表自然和文明,還賦予住在兩個山莊中類似他們山莊的性格,通過他們的對比以及他們交織時所產(chǎn)生的矛盾分歧來說明自認和文明之間的對抗。
四、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選題擬采用多種研究手法,然后再結(jié)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綜合查找法、歸納法、翻譯法、文獻綜述法、文獻檢索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加以詳述。主要包括:1、定性分析法:根據(jù)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的分析方法。2、歸納法: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結(jié)論。3、文獻法:即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diào)查研究目的的方法。4、文獻綜述法:即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對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所負載的知識信息進行歸納鑒別,清理與分析,并對所研究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nèi)已取得的研究狀況,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的趨勢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敘述,評論,建構(gòu)與闡述。其中,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收集整理專題文獻,閱讀與挖掘文獻內(nèi)容,清理與記述專題研究狀況,建構(gòu)與闡明專題研究發(fā)展趨勢。
五、研究計劃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計劃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論文指導教師,學生選定題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務書部分和開題報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論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論文第二稿
6月1日-6月9日:論文答辯(答辯后,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意見要及時修改,以便裝訂論文終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辯及論文裝訂、成績評定。
(二)預期成果
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和進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字數(shù)在5000英文單詞左右、英美文學方向的的學術(shù)論文。
六、參考文獻:
[1]bronteemily.wutheringheight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六
二、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chuàng)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xiàn)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xiàn)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shù)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xiàn)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xiàn)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
三、本課題的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xiàn)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shù)手法的借鑒技巧:查字典。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xiàn)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四、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研究內(nèi)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jù)恐怖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xiàn)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shù)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jù)恐怖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在學術(shù)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guān)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fā),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xiàn)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五、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guān)資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xx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jié)合恐怖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xiàn)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shù)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六、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意識》【m】。北京:3聯(lián)書店,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月第1版。
6、吳戰(zhàn)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wèi)平,《影視藝術(shù)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9月第1版。
學術(shù)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第5卷第4期第51頁。
2、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shù)論壇,2005年第6期第140頁。
3、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2004年第1期第204頁。
網(wǎng)絡資料:
1、《恐怖情節(jié)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里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七
一、文獻綜述
一直以來,學術(shù)界對恐怖小說的研究少之又少,因為恐怖,黑暗帶給讀者的似乎永遠都是壓抑,陰郁和不快??謶质侨祟惞灿械幕镜那楦兄?,也是人類心靈的悸動,然而,隨著文學研究的發(fā)展,對恐怖小說,恐怖風格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世界文壇上,19世紀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埃德加愛倫坡投入地去關(guān)注、描寫恐怖,感受恐懼,帶給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蕭伯納說:“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和馬克吐溫?!?/p>
埃德加愛倫坡曾提出了“純藝術(shù)”的價值觀。他的`作品不涉及國家政治,反對文學以說教為目的,“在故事寫作方面,藝術(shù)家就不妨通過制造驚險、恐怖的強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應該收到一種效果?!痹谛≌f創(chuàng)作中,愛倫坡強調(diào)應通過各種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讀者的心弦,從而達到他所預設的效果。他所認為的藝術(shù)美是“一種效果”,藝術(shù)家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使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而使其“靈魂升華”。對愛倫坡來說,“哀傷”和“憂郁”是最能表現(xiàn)美的語調(diào),“死亡和美的緊密結(jié)合”是最富有詩情畫意的話題。天性敏感的愛倫坡從他獨特的視角來理解藝術(shù)之美,并引領讀者感受藝術(shù)之美,其藝術(shù)體驗本身就是對人性中最黑暗,最神秘,最杳無人跡的一面的探索。安徽文學中著重分析了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評道“隨著厄舍古屋的倒塌,另一座大廈,一座藝術(shù)效果的大廈也隨之完工。愛倫坡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師,他按著自己精心設計的圖紙,用他縝密的思維駕馭著他那狂野的想象,為我們搭建起了一座精妙絕倫的藝術(shù)效果之都?!憋w天外國文學研究稱贊“《厄舍古屋的倒塌》屬于他的恐怖小說范疇,小說以其匪夷所思的故事情節(jié)、巧妙布局的結(jié)構(gòu)和陰森恐怖的氣氛而扣人心弦。讀者無不為其所感染,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個幽暗、陰森、行將倒塌的古屋之中,與敘述者一起經(jīng)歷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p>
前人從《厄舍古屋的倒塌》研究了愛倫坡文學藝術(shù)及其風格的營造,包括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等,本文也將介紹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風格在前任研究的基礎上突出了詞匯應用所帶來的恐怖效果,以及形成這樣的恐怖風格的原因,從而為讀者更好的理解,欣賞愛倫坡的恐怖小說提供更多依據(jù)。
二、論文主要內(nèi)容
本文將從環(huán)境描寫,人物形象刻畫,心理描寫,詞匯選擇等方面探析愛倫坡是如何讓自己的恐怖小說在同時代小說中脫穎而出,最大限度的使讀者感受到黑暗之美,恐怖之美。首先,筆者將介紹愛倫坡個人,其主要作品及風格;其次,對《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風格進行分析包括環(huán)境,心理等描寫,詞匯的選擇;最后將分析愛倫坡作品恐怖風格的成因。
三、研究方案
1.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fā)展,各種小說也成為人們娛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式小說層出不窮的社會里,傳統(tǒng)小說,現(xiàn)代言情小說帶給我們的感受似乎已太過平淡,那么觸及人類內(nèi)心的黑暗之角,體會與眾不同的黑色恐怖之美,似乎已成為現(xiàn)代小說讀者生活中的樂事。
2.研究目的、意義:
本文意在探析愛倫坡小說的恐怖風格及效果,著重分析作者如何將恐怖之美傳達的淋漓盡致,以使讀者能在閱讀恐怖小說時,更好的體會恐怖之美。
3.研究步驟:
(1)廣泛地查找資料,搜集相關(guān)材料,整理研究思路及對策。
(2)確定研究思路、方法,完成開題報告和提綱。
(3)根據(jù)文獻資料,完成論文撰寫及修定。
四、工作進度安排
1.廣泛查找資料、搜集相關(guān)材料、整理研究思路寒假期間
2.確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完成開題報告第8學期第1-7周
3.完成論文提綱第8學期第8周
4.完成初稿第8學期第9-13周
5.完成第二稿第8學期第14周
6.完成第三稿第8學期第15周
7.提交畢業(yè)論文第8學期第16周
8.畢業(yè)論文答辯第8學期第17周
五、主要參考文獻
[9]張麗紅.美與恐怖的經(jīng)典結(jié)合[j].時代文學,2011(11):158
[10]張文皓.淺析愛倫坡小說[j].文學評論,2009(12):01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八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蕭紅作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且充滿爆發(fā)力的女作家,有著“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之稱。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意義是不置可否的?!渡缊觥房芍^蕭紅早期作品的巔峰之作,由魯迅為之作序,胡適為其寫后記,使其不折不扣的延續(xù)了民族精神的血液,成為文學經(jīng)典。同時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藝術(shù)的成熟和發(fā)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同時蕭紅作為廣大底層婦女的代言人,在《生死場》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對女性生存這一問題作了透徹、深邃的解讀。近年來,對于蕭紅的研究有大熱之趨勢,蕭紅小說所具有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是不可抗拒的。作為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蕭紅的各種悲痛經(jīng)歷以及社會大背景,造就了蕭紅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她的小說明顯的帶有女性悲劇意識,但同時又充滿了民族情緒,奇特變幻的語言風格組成了“蕭紅體”。她帶有散文性質(zhì)的小說語言值得各位文學愛好者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解讀。在21世紀,新的價值標準的評判下,蕭紅的文學成就已經(jīng)足以與巴金、矛盾等文學大家相提并論。由此可見,蕭紅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學個性和突出的文學史地位,或許這才是蕭紅研究熱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是從《生死場》中語言的運用來剖析蕭紅的寫作特色,從中啟發(fā)現(xiàn)代文學該如何深度挖掘中國文學家所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這就是本文研究蕭紅小說的意義所在。
二、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提綱)
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具體、深入、透徹的剖析蕭紅小說中的藝術(shù)特色。
首先是蕭紅的成長過程,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
然后是《生死場》中散文化特征的解讀。
第三是從女性視角,民族批判性來進一步闡釋蕭紅體。
三、文獻綜述(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及其發(fā)展)
蕭紅一直堅持用自我的表達手法去書寫她對社會的認知。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小說,豐富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天地。蕭紅研究開啟于其成名作《生死場》1935年12月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時魯迅先生為之作序。1949年之前的蕭紅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作品的評論,代表性成果是魯迅的《蕭紅作〈生死場〉序》和茅盾的《呼蘭河傳?序》。魯迅稱《生死場》將“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已成為蕭紅研究的經(jīng)典性評語。1950――1970年代,蕭紅研究相對沉寂。1980年代――1990年代,蕭紅研究呈繁盛態(tài)勢,一時形成“蕭紅熱”,蕭紅研究無論是研究領域還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都呈現(xiàn)拓展、多元格局,蕭紅研究的學術(shù)深度前所未有,至今,蕭紅研究仍是熱度不減。
對于生死場這部小說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三十年代以來以魯迅、胡風等人為代表的'以啟蒙和救亡為主題的解讀。這種解讀角度長期占據(jù)著統(tǒng)治性地位。相對于三十年代以來相對單一化、政治化的主題闡釋,八十年代以來,生死場的解讀出現(xiàn)了多元化、純文學化的傾向。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大體有改造民族靈魂、關(guān)懷生存意義,女性主義等主題。
1980年代以來,蕭紅研究的重心是對其文本的研究。大量論文高度評價了蕭紅小說社會思想價值,如錢理群《“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與蕭紅誕辰七十周年》,高度評價了其啟蒙性主題。藝術(shù)風格與審美特征研究是蕭紅文本研究的重點,研究者從小說文體(散文化與詩化)、敘事方式、語言藝術(shù)以及審美風格等角度,對其小說進行了深入研究。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趙園的《論蕭紅小說兼及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散文特征》,趙園認為蕭紅對“情調(diào)”、“情味”的追求,規(guī)定著其作品“無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使小說“戲劇性淡化”,“化解為散文”。趙園高度評價蕭紅的藝術(shù)個性,認為其藝術(shù)個性的完成,是蕭紅從弱者到強者的證明。周筱華《呼蘭河傳》與蕭紅的小說學》認為,該作品有郁達夫的自敘傳形式、廢名的抒情詩筆調(diào)、沈從文的散文式結(jié)構(gòu),又有蕭紅自己的藝術(shù)敏感和細膩清新等特征。秦林芳的《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體特色》也是蕭紅文體研究極有見地的論文。姜志軍《論蕭紅小說的美學特征》、王秀表《蕭紅作品審美風格芻議》等則側(cè)重研究蕭紅創(chuàng)作的美學風格。
從文化角度研究蕭紅,實際上自1980年代已經(jīng)開始,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化審視與批判價值引起越來越多地關(guān)注。1990年代以來,隨著文學文化研究熱的興起,學術(shù)界對蕭紅的文化研究更為自覺、更加深入,出現(xiàn)了一批從文化視角觀照蕭紅創(chuàng)作的論文、論著,拓寬并深化了蕭紅研究?;矢詽摹妒捈t現(xiàn)象》一書,通過對蕭紅主要作品主題的剖析與歸納,探討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思想的許多問題。逄增玉的《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論及蕭紅時,從黑土地文化精神審視蕭紅的心理與精神氣質(zhì)。剖視了蕭紅強烈的反抗意識與生命激情與地域文化的深層聯(lián)系。
四、擬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
通過對蕭紅《生死場》的閱讀,可以感受到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本文通過對她內(nèi)心靈魂的深入解析,了解她的創(chuàng)作個性,挖掘作品中反應出的她的成長經(jīng)歷,通過這些背景,來關(guān)注蕭紅小說對于女性悲劇意識的闡釋,對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各種不公平的積極反抗,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發(fā)起的文字反擊。
《生死場》中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各類女性由生到死的痛楚,是蕭紅人生經(jīng)歷的折射,在生死場的狀態(tài)中去尋找蕭紅創(chuàng)作的獨特之處,從而進一步認識蕭紅體,探究蕭紅文學對于現(xiàn)代文學寫作手法、方向的一些闡釋。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過對《生死場》深入解讀,反復思考,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穿插進行,了解文中社會最底層女性的心路歷程,生存環(huán)境,與作者蕭紅的成長經(jīng)歷相結(jié)合,從而確定論文的立意點,然后大量的閱讀外界資料,加深對論題的了解,慢慢確定自己的論文主線,根據(jù)指導老師的指導,不斷完善豐富論文內(nèi)容。
六、本課題的進度安排
20xx年11——12月前期資料收集、系統(tǒng)研究
20xx年12月底提交開題報告請指導老師提出修改意見
20xx年1月中旬根據(jù)老師意見進行報告修改,完成開題報告定稿
20xx年2月底提交論文初稿,請老師給予指導
20xx年3——5月初根據(jù)老師的意見進行論文修改,定稿
5月底完成論文打印、準備答辯
七、參考文獻
1.蕭紅.《生死場》[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魯迅評《生死場》.魯迅(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魯迅.《生死場》序,《蕭紅文集》(第一卷)[c]安徽文藝出版社,
4.聶紺弩.《蕭紅文集》(第三卷)[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5.聶紺弩.《蕭蕭落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錢理群《“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與蕭紅誕辰七十周年》,《十月》,1982年第1期。
7.宋劍華.靈魂的“失樂園”——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悲劇意識[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4)
9.秦林芳《蕭紅創(chuàng)作的文體特色》,《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
10.王秀表《蕭紅作品審美風格芻議》,《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4期。
11.皇甫曉濤《蕭紅現(xiàn)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2.鐘汝霖.反帝愛國的女作家蕭紅[j].哈爾濱師院學報,1978(3)
13.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chuàng)作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4.聶紺弩.高山仰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篇九
選題的目的、意義(理論意義、現(xiàn)實意義):
一.選題目的:
通過對張承志回族題材小說中有關(guān)回族的日常生活描寫,來探究作品中所反映出張承志的宗教情結(jié),并以此為基礎讓人們在讀他的作品時不會對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和對他所描寫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誤會,使人們對伊斯蘭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選題意義:
1.理論意義:
2.現(xiàn)實意義:
選題的研究現(xiàn)狀(理論淵源及演化、國外相關(guān)研究綜述、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綜述):
1.理論淵源及演變:
伊斯蘭教從公園七、八世紀隨著阿拉伯商人通過陸路和海路傳入開始,這個對他人看來有些神秘的宗教,從而對與伊斯蘭教有關(guān)的一些不太和世紀相符的誤解,這其中當然包括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
2.國外相關(guān)研究綜述:
國外對張承志的相關(guān)研究基本還是空白的。
3.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綜述:
自張承志1987年發(fā)表蒙文小說《做人民之子》及短篇小說《歌手為什么歌唱母親》之時起就受到了很多的關(guān)注,當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轉(zhuǎn)變后,人們對他的`回族題材小說評價就不再和以前創(chuàng)作的“草原小說”的評價那樣一致,而是有爭議的,肯定、批評的都有。
自1991年7月發(fā)表長篇小說《心靈史》后,張承志可以說就成為了文學界一個備受爭議的作家之一了,肯定的、批評的不乏有之??隙ㄋ淖髌穬?nèi)容、風格、思想,批評他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偏激或者說對他作品中的宗教情結(jié),但是也不乏對他做全面的評價的。馬麗蓉《踩在幾篇文化上:張承志新論》對張承志做了全面的評價,特別是以作為一個回族的視角對張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描寫做了公正的論述。
三、論文(設計)主要內(nèi)容(三級提綱):
1.總論(導言)
3.
四、擬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1.主要問題:
從張承志的回族題材小說中重新看待他的作品之中反映出的宗教情,并且從張承志作為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作家這一基點出發(fā)闡述作品中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結(jié)。
2.重點:
從作品中所描寫的回族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細節(jié),比如語言、行為等方面看張承志的宗教情結(jié)及作品中反映的伊斯蘭文化。
3.難點:
本品論文主要是以張承志的回族題材小說選集《回民的黃土高原》中的小說為研究材料的,小說一些關(guān)于黃土高原的細節(jié)描寫理解不太能理解,且作品中的某些教義和自己所接受的教義不是和相符。這在理解作品的時候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比如說《心靈史》中涉及到的哲合忍耶派教徒的殉教的追從,這和伊斯蘭教教義中的教徒禁止輕生是相違背的。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片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分析歸納法,對相關(guān)進行分析及歸納,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本論文的結(jié)果。
2.可行性分析: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究張承志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宗教情結(jié),作為一名回族同學,對張承志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伊斯蘭文化及宗教方面的相關(guān)問題會更熟悉,這對本篇論文在寫作上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1.特色:
作為一名回族,可以從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關(guān)的事情中找到與作品中有關(guān)的寫作,從這些寫作中與生活中相關(guān)之處尋找論文的寫作點。
2.創(chuàng)新之處:
參考文獻:
1.馬麗蓉.踩在級片文化上——張承志新論【m】.:寧夏人民出版社.12
2.馬麗蓉.20世紀中國文學與伊斯蘭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12
3.何清.張承志——殘月下的孤旅【m】.:山東文藝出版社.4
4.張承志.文明的入門——張承志學術(shù)散文集【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5
5.張承志.回民的黃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0
6.張承志.金牧場【m】.:春風文藝出版社.1
10.何向陽.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3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099128.html】